高中(语文)急需优秀议论文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小论文写作课程实验报告
李玉德
执行摘要:
70年代末开设、80年代发展、90年代开始科学化的短文写作与答辩课程,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门课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力、自学能力和收集科技信息等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也是对教师的培养。该实验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现在这门课程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影响,并推广到了一些兄弟学校。
关键词:自主思维能力
从1979开始,北大附中开始了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教学,论文写作课程逐渐形成。本课程的开设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为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科研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列入我校教学计划,成为所有高中师生的必修课,学生作文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册。后来这个实验被列入海淀区“八五”教学科研项目,成为海淀区教学科研重点项目。现在,这项实验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首先,提出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拨乱反正的时期。当时语文教学的弊端有:一是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来教,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文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成长。二是仍然存在重视阅读和写作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倾向。学生不上一节课就说不了几句话,适应新时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很差。第三,在作文教学中,一直采用一种模式,老师平均发挥实力,即每学期布置学生写几篇作文,批改后再进行评价。文章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第四,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严重脱节。中学教育没有为学生将来写论文做准备,学生进入高校也写不了论文。为了纠正这些偏差,我校当时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张雄先生提倡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教学。通过这次活动,恢复了语文课的工具,提高了学生正确使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通过这次活动,改变了作文教学中力量的平均使用,在作文教学中形成高潮,让学生反复写、反复修改,从中体会到作文的艰辛和乐趣,也改变了作文缺乏个性的局面;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将探索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一些联系的经验。要做到这一切,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张雄老师的建议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从1979开始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教学。
第二,基础
开展这个活动,我们有理论基础,有老师,有学生。
(一)理论基础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用几乎最少的教育经费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才,而且提高了教育质量,中国中学的教育质量处于世界前列。然而,在我们应该如何经营教育的问题上也存在严重的分歧,例如谁是中心或主体。一种理解是,教师应该是中心,教师应该把知识注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所以老师会“填满课堂”;一种理解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我们赞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变得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而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心智,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当成无法回避的痛苦负担。我们国家之所以没有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更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中心论在起作用。我们认为短文的写作和答辩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良好手段。
2.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我们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知识,就可以培养概括、归纳、分类、联想、求异、分析、综合、演绎和迁移等思维能力以及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知道的东西越多,思维活动就会越激烈;想的越多,就越会归纳、分析、归纳、演绎、迁移。能力的中心是思维能力;你的思维能力越强,你的其他能力可能就越好。没有适当的广博知识,很难形成能力。比如知识太窄,概括就不正确,推导就不对,分类就不合理,迁移就困难,所以知识重要。但是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随时可以获得,而能力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工作人员的知识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参考,他的能力关系到他能否运用所学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工作质量高不高。短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料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等各种能力。
3.互相学习也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负有教育学生的重大责任。“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更准确地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中国古人都知道“师者易求,师者难得。”能独当一面教书的老师大有人在,但能成为培养人才的老师就非常难得了。我们的老师要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做“人师”。德国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790 ~ 1866)说:“好的老师一次又一次地放弃真理,好的老师教人发现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他们自己去理解,去学习,去发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热爱知识,学习和他们的工作。以身作则教育和感染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比口头说教更有力量。
但是,“教育者必先受教”。教师必须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写作文和答辩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深深地教育了老师。为了指导学生选题,批改小论文,指导答辩活动,都需要向学生学习,互相学习。只要看了那些内容极其丰富的科技论文,老师就会收获良多。我们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新概念。
(二)教师的基础
我们学校的老师有没有可能指导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他们有这方面的基础吗?
我校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敬业精神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贯彻“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原则。所以只要动员起来,他们一定会以相当大的劳动量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我校教师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广,能发扬北大“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治学有方。他们善于质疑和提出难题,在教学中求真务实,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创造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
很多都是在海淀区、北京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名师。我校初中老师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而高中老师则乐于学习和探索。这样的老师完全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
(3)学生基金会
我们的学生有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基础吗?
我们认为这是可行的。第一,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国家建设蒸蒸日上,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要求他们有收集和整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有新的知识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他们具备了写小论文和答辩的社会环境。其次,我们学校有一个努力向上的氛围,有一个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氛围,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有一批高水平的家长,为学生作文和答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环境。第三,我们学校的学生素质好,知识面广。他们乐于学习,喜欢辩论讨论,遇到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他们不喜欢只是死记硬背,也不喜欢不假思索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所以我们认为同学们完全有资格也完全有资格去写小论文和答辩。
有了这样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就有了小论文写作和答辩的基础,我们就能为学生自主开辟一片新天地。
第三,流程
(一)论文写作课程的发展过程
自从张雄老师提出小论文写作答辩的建议后,我们就开始了这样的活动。
但没过多久,这个活动就遭到了一些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会影响高考成绩,我们只好暂时中止。80年代,我们看到学生考试压力大,自主活动受到抑制。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准备高考和中考,会阻碍学生学习真正有用的知识,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制约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写文章,作文千篇一律、一边倒的局面永远无法改变,与高等教育脱节的状态依旧。从第一次作文写作和答辩开始,我们就意识到这个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所以我们坚持了这项工作,甚至在1989的5月份,张雄老师调走后,语文组的高中老师总是加班加点搞这个活动。吴祖兴老师对这项工作下了很大功夫,不仅尽心指导学生写作和答辩,还编辑出版了两本《北大附中论文选》。他也开始组织更大规模的写作和答辩活动,并向兄弟学校介绍情况,使这一活动开始走向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为了适应21世纪培养杰出人才的需要,我们讨论了未来所需人才的特征。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那时需要的人才,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善于收集和整理科技信息,包括能够快速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论文;为了使用现代通讯设备,需要良好的口才。为此我们坚持写小论文和答辩,总结一些经验,把这个活动固定为一门课程。从1993开始,学生论文的分数也被记录在学生成绩册上。沈坤老师也把这项工作推向了科学的轨道,开始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包括学生阅读了多少书报,花了多少时间写作,每人写了多少字。我们还把这个活动推广到全校,邀请各科老师指导学生作文。不久之后,高中的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外语、体育等课程的老师都把小论文的写作当成了自己的课程之一。我们也向社会推广了这个活动。我们一方面请一些家长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另一方面向社会宣传。比如我们邀请海淀区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师生来我们学校指导观摩小论文答辩活动,也去兄弟学校比如人民大学附中、延庆中学进行答辩,同时也写一些文章向社会宣传。
(二)具体指导小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
我们不赞成教师中心论,提倡学生中心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论文写作和答辩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指导者、指挥者和组织者。
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分为七个阶段。
1,启动阶段
高中生一入学,我们就先打招呼,让他们对写作和答辩有初步的心理准备。高一结束前,做好具体安排,说明这次活动的意义,让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开始收集资料,教他们写卡片,做剪报,写笔记。特别是解释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让他们学会建立论点,找到论据。
2.收集阶段
学生利用暑假和二年级开学后的时间,大量阅读书报,广泛收集信息资料。据1996届不完全统计,每个教学班学生阅读量超过10万字。每个学生平均阅读书报22万字左右,每个学生平均制作20张卡片。1994班的同学,有的班,每人做了300份剪报。
3.训练阶段
有了材料,还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留出2 ~ 4个课时,教学生如何分类、总结、归纳、演绎等等。比如有的老师把两个非常相似的材料放在一起,训练学生找同一点;有的老师把两个不相关的材料放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经过短期的训练,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从具体材料中总结论点的方法。然后,再花两个小时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他们确保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得到恰当的协调和论证。有的老师找范文,用范文引路。
4.选题阶段
在训练阶段的最后,会给学生布置题目,并讲解注意事项。学生选好题目后,都把题目交给老师审核。老师发现有的题目太大了,比如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有的题目太小了,比如说《首席父之丘》的“志”,老师就纠正。有的同学很认真,除了交题目,还交备选题目。第二次交题后,进入写作阶段。
5.写作阶段
先让学生写论文提纲,然后老师逐一检查,纠正提纲的缺陷(往往中心论点不明确,只是列举事实),然后学生开始写。第一篇论文交上来后,老师认真批改,通过全班讲评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指出论文的不足,主要是中心论点不清,或者论点与论据配合不当,缺乏论证,发给学生修改。第二次提交后,老师又修改了一遍,学生又修改了一遍。有的论文修改了三四遍才通过老师的“鉴定”。根据我们的统计,每个学生写一篇论文平均需要36个小时,每篇论文平均字数为4500字。
6、答辩阶段
高二上学期(以前是在高二下学期,后来为了躲避考试我上移了)上了4周左右的语文课,分三步走。首先,2 ~ 4个课时用于小组陈述和答辩,让每个学生都有陈述和答辩的机会。小组答辩结束后,抽取2 ~ 3名学生参加全班的讲座答辩。然后利用14课时左右开展全班宣讲答辩活动。这是答辩最热烈的时候。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争先恐后地发言、争论,有时到了“吵架”的地步。在每次答辩中,发言的学生总是占学生总数的80%以上。班级答辩结束后,用2 ~ 3个小时召开全年级讲座答辩会。有时候整年的宣传答辩会,邀请全校有意愿参加的同学,或者邀请家长参加,形成了非常热烈的局面。
7.延伸阶段
延伸阶段,让学生写参加答辩会的侧记,然后让学生写后记。让学生写全年级答辩会的侧记。同学们一定要非常注意答辩情况,仔细观察会场的动静,仔细注意各种问答的情况,注意提问和参加辩论时的情绪。在后记中,同学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总结自己的收获,巩固科技论文写作和答辩的成果。
四、效果分析
开展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在这种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调查、查阅资料是做好这项活动的基础,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动的唯物主义教育。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了科研的辛苦,认识到未来建设祖国需要毕生的精力。他们经常在后记中谈到这段经历。上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生动的思想教育,比单纯的说教要有力得多。除了思想教育的效果,还达到了以下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展论文写作和答辩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能力。
1,收集科技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要写科技论文,要答辩,就要广泛收集科技信息和各种资料。海湾战争刚结束,学生们就从中国科研部门收集美国最新战斗机的资料和图片,写论文宣讲。为了研究彗星撞击木星的问题,学生们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报告,撰写了《彗星撞树的启示》。在收集科技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收集科技信息的乐趣,学会了收集科技信息的方法,初步培养了收集科技信息的能力。
这次活动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各科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查阅资料,还经常进行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因为他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可以总结、归纳、分析、综合,然后就可以认真研究问题了。比如政治老师安排写论文的时候,安德西调查了海淀的报刊亭,分析研究了居民喜欢买什么样的报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不指望中学生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所以我们一直称学生的论文为“小论文”,但确实有同学提出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比如在《关于木星卫星分布规律的几点个人见解》一文中,提出木星卫星的分布规律和太阳系内行星的分布规律是* * *一样的,94届项燕研究了产生错觉的原因,提出了“视野”的概念。就我们所见,这些问题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
2.思维能力
收集大量资料后,学生需要分析、总结、归类、分类、概括、综合、演绎、比较、类比、求异、联想、迁移、筛选...才能形成自己的主题思路,选择合适的论据。《论中国现代诗歌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通过总结和比较,找出了社会不重视诗歌和诗人艺术水平不高的原因。中国古代的铸币和通货膨胀,通过联想和概括,说明铜币的膨胀多发生在统治阶级的战争、饥荒和挥霍时期。这些论文证明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提出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人特别提倡“问”。《论语·为政》说:“知之多,心中有问题,存之于心”。清朝的刘恺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而学之,齐头并进者,不学而不疑,不问而不知。”(孟图文集)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学”字,把“学”和“问”联系起来,因为“问”对“学”有很大的作用。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必须向论文的读者提问。一个学生的问题会引起一群学生的问题。“问如何取长补短,所谓质证难。”(同上)提问激发了提问的兴趣,增强了提问的勇气,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4.自学能力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891 ~ 1946)说过:“我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陶行知文集》第14页)因为一个人一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非常少;如果你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毕业后你必须坚持自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仅仅教授学生知识要重要得多。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从来没有离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他们自己收集信息资料,自己分析总结,自己提问。总之,他们发挥了自主性,收获很大,从中体会到了自学的好处和艰辛,学会了很多自学的方法。
5.综合语言能力
汉语教学大纲要求汉语课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全面的。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偏向十分严重。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确实达到了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海淀区每年都会出版《高考作文选》,北大附中参加高考学生的作文总是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1988年冬天,北京举办了一场中文比赛。六所学校的学生聚在一起参加期末考试,他们当场写作文。其他学校的学生刚刚写了一个开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已经交了论文,并流利地朗读了他们的作文。其他学校的学生作文没得分,北大附中的学生作文得了双分。1994期间,有30多篇论文在北京市海淀区获奖,其中4篇获北京市一等奖,1篇(对联融入语文教学)获全国一等奖,因此作者还获得了银帆奖。另外,在答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听别人的朗读和提问,一定要参与讨论和辩论,使自己的听说能力得到了锻炼。1990年3月,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率团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调研教学情况。几位领导同志和学生座谈后说:“这个学校的学生真能讲,真会讲!”有的同学可以在不拿讲稿和资料的情况下讲5分钟,10分钟甚至更长,有的同学可以讲一个多小时。
我们调查了我校20多名已升入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都一致认为,在北大附中学习期间的小论文写作和答辩课,使他们初步具备了写论文的能力,为在高等院校写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可以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写作和答辩的过程中,学生阅读了大量的书报,获得了很多课堂外的知识,这从学生的科技论文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关于木星卫星分布规律的几点个人见解》、《中国古代的造币和通货膨胀》、《典雅的太阁词风——论晏殊词》、《从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看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月亮是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学生每届作文完成率为100%,高于平时作文完成率。我校数学老师张思明,北京市十大青年之一,在暑假安排学生写数学论文,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数学学习上有了更大的收获。我们学校的体育文化节,除了开运动会,还要答辩小论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的同学在答辩过程中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了求知的乐趣,于是自动坚持大量阅读,经常写卡片,学习各种知识。有些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还集中精力学习某一门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将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做准备。有的同学“为生活写一篇论文”。比如85届的同学王静,写了《谈心理治疗》,后来考取了医学院。这样的例子很多。
这个活动不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降低高考成绩。反而提高了高考成绩。因为设备落后,房子破旧,生源水平高,每年招收的高中生在海淀区排第七,好一点的时候排第六。但是高考总成绩往往是第二名或者第三名,1996语文高考成绩全区第一。
正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了很高的名次。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信息学、生物等国际竞赛中,* * *获得8枚金牌、4枚银牌、1枚铜牌,占北京市中学生国际竞赛奖牌总数的37%。历年北京市理科竞赛一等奖98人,占北京市获奖总人数的19%。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新天地,为论文写作和答辩工作的开展,不无关系。
(3)培训教师队伍。
在科学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方面,老师和学生收获一样多。为了教好这门课,教师必须经常广泛阅读书报,学习新信息。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水平不断提高。该课程鼓励教师重视收集资料和研究教育问题,将小论文写作课程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学校的老师经常写论文,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还出了很多书。据1994统计,语文组共有17位老师,其中6位老师发表过百万字以上的作品(不包括习题、作文选评等。),其中有2篇近百万字。除了两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其他人都发表了几万到几十万字的作品。我们学校其他老师发表的文章和作品比较多。我校语文特级教师李育德受学生作文启发,为指导学生学好科技语言,于198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科技汉语语法,于198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科技汉语修辞学。他在理科实验班授课,受到科技界和出版界的热烈欢迎。这两本书已经成为很多科技出版社的必读。工作仅五年的青年教师王赢在最权威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1996第八期发表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了极大的联想能力,将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外语教学联系起来。
(四)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们被邀请到兄弟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目前,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101中学、八一学校等。都进行过小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科技论文的写作历程有了初步的社会影响。
现已出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散文选》(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两卷,《高中优秀议论文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其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优秀散文选》(金盾出版社65436)即将出版。
围绕撰写科学论文的过程,教师也撰写了大量论文。如李育德老师的《谈小论文写作》发表在《北京名师谈作文教学》(人民出版社,1993),《名师讲座》发表了《微议论文写作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都详细讲解或记录了论文的写作指导。吴祖兴老师的《写小论文的尝试》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第6期1995,《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第6期1995,不仅介绍了作文教学的新思路,还详细介绍了指导作文写作的过程和方法。这些论文也为中国的汉语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论文写作课程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论文写作课程是科学的。我们的理论基础是可靠的。事实证明,这门课程确实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这种学习中,学生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各种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成绩,为深造和今后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效果显著。这门课程还培训教学人员,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进行教育改革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