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摘要怎么写?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都能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热爱和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元素、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放在第一位,可见审美体验价值非常重要。这只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受益。我认为小学的音乐教学应该以音乐审美体验为主,也就是说,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怎样才能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知和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听音乐习惯,逐步积累听音乐的经验。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我的观点是,在音乐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看花,而要充分揭示音乐元素(节拍、节奏、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的表现作用。)在音乐中,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最精彩、最有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枯燥简单的技巧和死记硬背的知识;音乐应该以整体的方式去体验,音乐元素应该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把音乐的各个组成部分以片段的方式来教授。注重艺术的整体性是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原则。单纯的死记硬背音乐的概念,讲解音乐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音乐欣赏应该以音乐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音乐欣赏中的情景(场景)变化要渗透音乐元素的变化。
当人们第一次打开视听资料欣赏音乐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的旋律,然后是音乐的强弱,快慢,再考虑演奏的是什么乐器。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会问学生这首曲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学生们争相回答问题..........................................................................................................................................................................而不是揭示这个场景的音乐元素是什么?只是粗略地看一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爱劳动》中,我注意到了音乐表现的情景,这是由许多音乐元素的变化发展而来的(用的第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和尚,第二段是表现胖和尚)。一班,老师问学生,第一首曲子代表什么样的和尚。第二段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和尚?学生们回答说,第一首曲子表现的是小和尚。第二段音乐是关于一个胖和尚的。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听到的。第一段的音乐又细又轻。第二段的音乐丰富、厚重、深沉。虽然同学们因为知识不多不能说是通过音色变化听出来的,但是他们明白不同的音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画面。
在力量与速度的欣赏教学中,我听到和看到的高质量的音乐课和公开课教学大多和上面一样,只注重音乐所表达的场景,而没有挖掘音乐的元素。在鉴赏教学中,只注重表面现象,不注重深层次的实践教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的音乐组成员通过学生的讨论、练习和验证,大胆地使用音乐元素来表达人物、场景和情景。再比如,在比较《三个和尚》的优美旋律和灭火的音乐时,学生们说,慢乐是指和尚在睡觉喝水。另一个音乐生说:和尚在打架,打架。这时候老师接着问你怎么听到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慢而轻,第二段音乐重而快而紧张。通过学生慢速音乐和快速音乐的比较,以及轻重音乐的比较,可以认识到音乐强弱的音乐元素的变化,并且比慢速音乐快。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是音乐场景和情境的变化,是音乐要素变化的真实。
第二,音乐元素的变化要渗透在音乐欣赏的情感和情绪变化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和情感是两种密切相关但又不同的心理形态。但是,就关联性而言,情感比情绪更广泛。虽然我们在经历某种情绪时,总觉得它带有某种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绪稳定持久。情绪分为强度和深度,其次是高低。情感和情绪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不仅对于音乐教学尤为突出,而且具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看,音乐的过程本质上是情感展示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元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然没有语义,却是最生动的精神语言。"语言的结束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而言,音乐的表现力远远优于其他艺术门类,其特点是情感表达、情感冲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感和情绪的这一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感和情绪与音乐情感和情绪和谐沟通,是我们的目标。音乐情感和情感体验不能只停留在外在层面,还需要深层次的体验,寻求那种感人的、震撼的艺术效果和境界。让音乐本身更多的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更要深入挖掘音乐元素的变化。当小的音乐元素发生变化时,音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发生变化。心情甚至会相反。在“爱劳动”一课中,老师通过情绪的变化来探究音乐元素的变化。比如在比较《三个和尚》的优美旋律和救火的音乐时,学生说第一段音乐是:和尚在睡觉喝水。另一个学音乐的说:和尚着急打仗,打架。这时候老师接着问你怎么听到的。学生回答:第一段音乐很慢很美,第二段音乐很紧张。通过学生对音乐拉伸和张力结尾的感受对比,可以理解音乐快于慢的音乐元素对比。充分体现了音乐欣赏中音乐要素的变化是音乐情绪和情感变化的根本要素。
第三,音乐欣赏的体裁形式要渗透音乐元素的变化。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一、二年级对音乐体裁的理解是听儿歌、儿歌、进行曲、舞曲,可以区分独唱、独唱、合唱、合唱。《爱劳动》是一首进行曲。在歌曲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歌曲中的夹层组合来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嘿,哟,Rig,嘿,嘿,嘿...以及分娩的节奏。音乐和行进的步伐是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汪汪和咪咪》第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听《猫跳圆舞曲》来体验三拍子咚、咚、咚、咚、咚的舞蹈场景,将音乐情景与音乐意境、情感、力度、速度等表现因素融合渗透,体验各种节奏形式与音乐体裁的关系。突出了节奏在音乐元素中重要地位。
通过以上,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和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为学生终身热爱、欣赏和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