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人物评价

与很多有“海归”背景的知名设计师不同,王澍土生土长,在东南大学读本科和硕士,在同济大学读博士,现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但业内人士也曾意味深长地表示,“本土机构的王澍获得的含金量奖项少之又少。”

“非主流”似乎是王澍涉足这个行业以来被贴上的标签。论历史,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不懂”也是很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关于东吴大学郑文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的争议从未平息。王澍曾经的同学好友也不忘再次“火上浇油”。“大学的时候,王澍没有被定义为优秀学生;他的博士论文没有拿到同济的优秀论文。”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能给世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对于习惯了建筑的人来说也是如此。王澍的作品以其对项目现场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精湛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的确,他在学业有成时,并不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过着“隐居”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们一起工作,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一步步接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或许正是这六七年的自省,才让王澍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探寻其与建筑的微妙关系。这就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具有了和国画一样的属性。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浮华世风下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能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体现在作品设计中,并贯穿其中。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主席帕隆博勋爵曾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可以超越争论,使成扎根的建筑以其永恒的、甚至是世界性的历史背景得以发展。”

"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周刊最认可王澍的原因,另一个认可来自王澍选择建材的“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