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智慧论纲

合作——讨论式教学成功的标志

合作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他不善于与人合作,不善于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不同的知识,他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研究性讨论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是研究性讨论教学实验课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设计的,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静态的集体背景”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使班级、群体和其他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动态集体力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每个人都乐于尝试成功。它既能发掘个人的内在潜力,又能培养集体和群体的合作精神。

一,合理形成,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在组建学习小组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他们匹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组长,1人为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基础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各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力求平衡,有利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各组成员互相帮助,坦诚、民主、平等。以达到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目的。

第二,让合作团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心态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相比之下,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化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智慧,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一栏之卷》的复习教学中,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利用媒体和物理手段,展示一幅“小博士”的图片,讲解复习方法,即看到一幅图片就可以自问自答相关知识,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然后逐一展示图形和长方体。让每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然后问一个问题给下一组学生回答,依次进行。就这样,小组成员积极配合,成功复习所学知识,为新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2.创造提高效率的环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效应,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功能的情境,从而提高同伴合作的效率。

比如在讲授“基本数量关系”时,可以设计一个班级活动奖品购买计划,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奖品,制定一个喜欢的购买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研究中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在讲授“旅游线路设计”时,可以联系学生的旅游经历,谈谈自己在旅游中的感受和体会,激发学生学习选择合理旅游线路的兴趣,掌握优化策略的知识。

3.注意引导,合理组织。

有效的指导和合理的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索和思考新问题,如阅读、操作、尝试、迁移、类比、分类等。老师要做好巡视指导,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有利于教学的全面展开。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成功合作离不开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当学生对新知识感到困惑,出现问题时,要抓住机会,释疑解惑。合作讨论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说话、做事,自始至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话,多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但是40分钟的课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现在学生那么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讲。因此,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合理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形式有两人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讨论,这样就给了一些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同学发言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讨论,抓住重点。比如在讨论过程中,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自己不完善的知识逐步展开问题,中等以上的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尽力起到总结新学知识的作用,启发小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和讨论不同的观点。

比如在讨论为什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度÷2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可以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但也有同学通过切割来演示一个梯形,培养了他们思想的开放性,掌握了学习方法,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

再比如“梯形”的教学,可以设计以下小组学习题:

(1)什么是梯形?下列哪个图形是梯形的?哪些不是?为什么?

(2)梯形的底是什么?指出上梯形的底部?

(3)什么是梯形腰?指出上梯形腰?

(4)梯形的高度是多少?梯形有多少个高度?

(5)在事先发来的一张梯形图中,分别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腰,并作出它的高度?

有些数学题很难。解决它们,就像带学生上一个台阶。这类题中,优生学就像弹跳能力好的学生,能在原地跳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也可以借助跑步力量后退几步再跃进;学困生怎么办?我们使用名为“设置阶梯和降低坡度”的小组研究。经过小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学习。

在小组之间交流探索的结果。老师们会认真听讲或参与讨论。它为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将个体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整个群体的认知成果,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和讨论,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及时指导,实现小组间信息的多方位交流,让学生尝试合作学习的乐趣。

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时,先展示实物模型长方体和正方体支架模型,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看哪一组学生找到最完整的特征并记录下来。这时候学生们都很热情。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合作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快速获得面、边、顶点的特征。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尝到合作成功的快乐。

5、交流报告,深入归纳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老师引导各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报道一方面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开展竞争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将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的认知成果,可以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小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允许各组代表就本组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性的东西和方法,同时训练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讨论,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初步了解新知识和解题方法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在小组内讨论分析问题,总结出一个思路。一开始,学生们的发言不清楚,没有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发现问题,也可以从问题中走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都在自己的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后来他们逐渐注重数学语言的运用和用词的准确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有的同学不满足于所学的知识和口头讨论,老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写小论文,培养他们的思维创造力。比如一个学生不满意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的方法,利用自己平时的计算经验写了一篇学习小论文。经过课堂演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生在小组内可以交流解题的过程、结果和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交流解题的经验,让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全班的意见。教师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氛围,让他们自觉自由地进行辩论,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让合作团队准确地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肯定或否定学习过程、结果和态度的一种强化方式,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体验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主动发展动机,提高学生的主动发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表现带来了很多机会,而合理的评价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发现和实际应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观精神和品质的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你也可以使用小组自我评估。学生分组复习知识技能,检查自己的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水平。

有时候同学对学生的鼓励和帮助比老师更有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自学,有时候会编几道题让学生测试,然后让小组长按照标准给每个学生打分,再按照小组总分进行评价。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自己学习不够,成绩差的学生觉得影响了自己群体的成绩,有压力,这就让压力变成了集体和个人的动力。经过鉴定,小组里的学困生每天都会得到同学的督促和帮助,学习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分组开展学习评价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不要忽视质疑和提问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的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问题进行延伸和普及,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延伸到课外和后续的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的社会需求,改变低效的学习模式,改善师生、生生关系,充分发挥学习中的集体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互动的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探索实践的能力。它是研讨式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