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的演变
《新青年》杂志从第4卷第4期(1965438+2008年4月)起,还增设了“随想”专栏,陆续刊登陈独秀、刘半农、钱等人撰写的短小精悍的杂文,猛烈抨击封建主义的痼疾。其中,刘半农的文章在攻击敌人时充满了嘲讽和夸张。与此同时,许多重要的报纸和杂志也增加了类似的栏目。今年2月创办的《每周评论》和2009年8月创办的《新生活》都有“随笔”栏目。在这类对社会文化思潮的评论中,有许多是形象的、生动的、富有文学意味的,它们的大量出现促进了议论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新青年》和《随感录》里最精辟的话,是鲁迅写的。他尖锐地批评了那些吹嘘保存了“国粹”的顽固派,说“他们都是“现在的屠夫”(《现在的57个屠夫漫记》),“没有一种文化是不同于野蛮人的(?)恰到好处(《随想录》42),如果要保留“国粹”,那么严重的后果就是“中国人将被挤出‘世界人’”(《随想录》36),深刻而有启发。鲁迅还发表了大量的议论文,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造成的腐败愚昧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这些作品饱含深情热烈的感情,不仅思想深刻,艺术也很有魅力,把议论散文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一生都在写这种议论性散文,作为猛烈抨击反动派、旧制度、旧思想的武器,以独创的艺术形式广泛总结社会与文化之间思想斗争的经验和规律。议论散文是鲁迅文学遗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种由鲁迅先生创立和开创的议论性散文,后来通常被称为“杂文”。这种文体在现代散文和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抒情散文在五四时期常被称为“美丽的散文”,它的出现和成长对于捍卫和繁荣新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证明“旧文学的论证,并不是白话文学不能表现其自以为是的特长”(鲁迅《杂文的危机》)。比小品出现的晚一点,但是后来发展很大。
冰心是早期抒情散文作家,她的《笑》、《往事》和《为一个年轻的读者》奠定了她在散文创作中的地位。她经常歌颂的主题是母爱、童心、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本身就是对冰冷僵化的封建礼教的冲击。她的文笔也优美清新明快,对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冰心相比,叶的散文创作更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他的散文集《剑鞘》(与俞平伯合著)、《脚步》写得精准实用,朴实隽永。他在5月30日之后的一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抒情散文最有力的倡导者,他的文章《文笔优美》促成了这种散文的创作。收录在《我的花园》、《雨天的书》、《谈虎》中的抒情小品,苍劲质朴,舒适惬意,往往在冷漠中表现出一种凶悍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那些崇尚植物、昆虫、鱼类,沉湎于说理、谈论玄学的作品,透露出封建文人的闲适。
在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朱自清也是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他的文笔多样,如《船桨灯影下的秦淮河》,文笔优美,情景交融;《荷塘月色》和《绿》利用音乐和色彩的感情,进行巧妙的比喻和联想;《背影》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父子离别的悲伤场景;《行政院大屠杀》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详细而曲折的描述。朱自清在思想和艺术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创造社领袖郭沫若,以一种激荡、奔涌的情感氛围,写出了自己在人间的坎坷,控诉了社会的罪恶,倾诉了内心的悲愤。这样的作品是从《星空》、《橄榄》、《地平线下》的作品集里收集来的。郁达夫的散文影响更大。《还乡》、《还乡后记》、《九日记》等篇章诅咒丑恶的社会,向往真挚的爱情,坦诚剖析内心的苦闷和愤慨,写得清新流畅,激情澎湃。他写于1930年代的作品,如《到处都是伤痕》、《达夫游记》等,俊朗圆润,充满魅力和气势,也表达了痛恨黑暗现实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以“新月派”诗人著称的徐志摩,在20世纪20年代对他的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作品直接表达了他的思想,更表达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兴趣。他在艺术上刻意追求和注重锤炼文字,但也有一些是轻佻的,文字因为追求修辞而显得过于奢侈和复杂。他的大部分散文被收集在《巴黎的树叶、自我解剖和规模》中。
五四以后,出现了一种篇幅较短、省略了较多叙事因素、更具诗意的抒情散文——散文诗。许地山的《空山之雨》是这类创作的第一部大型作品集。它表达感情,探索哲学。它既坚持生命,谴责黑暗,又怀疑现世,恐惧斗争。反映了当时一些追求进步和正义的知识分子,但也有软弱和隐逸的一面。在此之前,鲁迅的《自言自语》、郭沫若的《我的散文诗》、刘半农的《与萧》都是散文诗创作的先声。至于鲁迅的《野草》,是散文诗创作中的杰作。王统照当时写的一些散文诗也以激情打动了读者。在20世纪30年代,还有倪力和李露从事散文诗创作。
“五四”前后的散文创作大多充满了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文学研究会中的大多数作家都表现出这种倾向,创造社中崇尚浪漫主义的作家自然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不断传播和工农革命运动的逐渐高涨,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把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结合起来。
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裂后,坚持反封建斗争的杂文创作继续前进。创办于1924的《语丝》周刊(见《语丝社》)刊登了“以简思、批评为主”(简介)的文字,创办于1925的《芒园》周刊。除了鲁迅,周作人和林语堂也是《语丝》的重要作者,他们也围绕“三·一八”惨案写过一些颇有见地的杂文。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表现出妥协和自由主义的负面情绪。1927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左翼或进步文学刊物重视杂文的出版,当时出版了一些以发表杂文为主的刊物。这一时期的鲁迅杂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了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网络,他不得不频繁更换笔名,文笔也更加含蓄曲折。虽然是“带着镣铐跳舞”(桀骜庭杂文二后记),但说明他使用这种武器,达到了一种更加精巧、熟练的程度。
瞿秋白最早认识到鲁迅杂文的意义,认为“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斗争的历史就反映在这里”(《鲁迅杂感文选》序言),并对鲁迅杂文的成因、特点和社会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些散文,如《国魂》、《王道诗话》等,都是国粹之作。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还写了许多抨击时弊的杂文。由于20世纪30年代杂文写作的广泛发展,许多成功的作品从年轻作者的作品中涌现出来。像汤涛的《推背集》、《海天集》,写得犀利有力;凌克的《城楼独奏》简洁深刻;徐懋庸的《杂杂记》朴实隽永,为战斗散文的创作增光添彩。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抒情小品作家。丰子恺的《边堂杂文》、《车箱社》流畅,韵味十足;梁遇春的《春醅集》和《泪与笑》充满了生活气息。李广田的《画廊集》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显得华丽而苍劲;何其芳《画梦》以炫丽的色彩描绘出一幅朦胧空灵的画面;李露的竹刀总是在美丽动人的风景中编织一个悲伤的故事。吴伯箫的《羽书》善于从生动的形象中传播广泛的遐想。还有钟敬文,金易,李妮,苗崇群,都有自己的风格。广泛反映生活的散文是由一群著名的小说家写的。茅盾的《上海前夜》和《故乡杂记》以深刻而精辟的文字描述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中国城乡的萧条和衰败。屈贤艾的《城下集》愤怒地揭露了麻木堕落的社会;颜路的《驴与骡》和《旅人的心》以忧郁的口吻讲述了悲惨的生活。巴金的征途随笔和短信愤怒地诅咒黑暗,狂热地追求光明;沈从文的《湘行笔记》以徐庶的田园情调呈现了各种社会场景。叶紫的《夜行》、《扬子江上》,就像用鞭子抽打腐败残酷的旧世界;萧红的《商业街》、《桥》描写她在饥饿和死亡中挣扎,闪烁着青春和理想的光芒;吴组缃的《黄昏》和《泰山风景》生动地描绘了各种世态,尤其是人格的轮廓。
在散文创作大丰收之际,林语堂于1932年创办《论语》,1934年出版《天下》,1935年出版《宇宙风》,倡导脱离现实斗争的幽默、精神、闲适。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及时批评了他反对新文学战斗传统的不良倾向,支持进步散文刊物《太白》的工作。
由于时代的需要,叙事散文也在20世纪20年代应运而生,并迅速产生了较为成熟的作品,如瞿秋白的《饥饿之国行》、《红色资本的心脏的历史》等,记录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真实,将悲壮的史实、昂扬的诗情、激荡的情怀、坦率的内心独白交织成清新、大胆、冷静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理想的真诚追求。又如反映“五卅”惨案的《五卅一日雨》(叶·)、《暴风雨》(茅盾)、《街头血洗之后》(郑振铎),他们都满怀激情地描绘了这一重要而难忘的历史场景。
叙事散文的进一步繁荣,以20世纪30年代大量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现为标志。其中,柔石的《一个伟大的印象》是比较成功的作品。用明快有力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在革命斗争中锤炼出* * *无产阶级思想觉悟的新人。陶芬的《来自过去的信息》和《来自过去的回忆》是他在欧洲旅行的记录。他用朴实真挚的文字写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却又肯定了它在发展生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写的是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不完善,却自以为拥有无可比拟的民主,表现出比尚未摆脱封建专制的国民党政权严肃而现实的文风。他的这些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关注,被认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旅行风格。这说明,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一些旅行体裁的作品已经从抒情的杂文转变为叙事的报告文学。同样,刘思慕的《欧洲之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扬帆起航》,用朴实苍劲的文字,揭露了当时的黑暗,渲染了日本侵略者强兵的批判氛围,激发了许多读者的爱国热情。他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6年是报告文学的丰收年。在当时涌现的大量作品中,《包身工》(夏衍)和《1936年春在太原》(宋智)是尤为突出的篇章。1936年春的太原,以调侃的笔墨和独特的结构,描写了山西反动统治者实行“防* * *”措施的恐怖统治;《债役工》通过几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人物,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践踏债役工的罪行。这两部作品结合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文学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