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论纲
商业机会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这比单纯研究企业家的职能和特征更有效,使创业机会成为创业研究的核心主题。以下是一篇关于创业管理的论文,欢迎阅读。
一、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原因: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观
民国时期,建立了真正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等教育并存,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理论,中国传统高等教育落后、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正在兴起。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大大增加,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政权更迭,高等教育基本处于放任管理状态。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私立学校开设语法课程,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混乱,学术集中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但政府仍需控制高等教育模式。
(二)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各类专门人才。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是在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下发展起来的。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要求的专业分工、学科分类和计划经济的理念,对学生实行了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培训制度。可以说,这时候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的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功利性很强,* * *约束性很强。
(三)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和通才的理念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色彩浓厚的高等教育思想逐渐被摒弃,国家集中管理高等教育的弊端凸显,政府职能发生转变,试图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于是高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此时,专业人才培养和通才人才培养的概念同时流行。
(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进一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育收费、毕业生自主选择就业、积极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等措施,推动高等教育成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科学普及的文化教育。总结近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理念随着国家统治意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单纯的工具性教育理念到专业性教育理念,再进一步到通才性、专业性教育理念。同时,从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经济压力下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教育自身发展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受制于行政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缺乏与市场机制的内在联系,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驱动力很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转换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此时,创业教育响应市场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输送机制的冲击。同时,从长远来看,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不断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的过程。
二、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
创业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前提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等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方式。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多次变迁过程可以得出,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国民教育理念,市场的内在经济激励机制与高等教育人才的发展相互作用,从而构建了创业教育管理的内在机制。创业教育管理实现了三个层次的联系,其中市场的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是创业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创业教育管理最终需要依靠人才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这种循环必将推动国民教育理念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特性。
(一)国民教育理念——促进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从对高等教育观念转变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内在地依附于国家权力,逐渐削弱国家权力,增加市场支配地位,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国家教育观念的转变影响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教育观念受市场经济机制的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内部市场经济激励机制——促进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形成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驱动力,影响高等教育观念。不难发现,高校减少了公益性,增加了商业化,比如扭曲了国家开展的‘211’项目的真实意图,成为学校招生宣传和竞争的品牌资源。如果高校不能合理引导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那么高等教育就会成为市场经济的工具,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最终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专业技能深厚、适应和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就业难、创业难、招生难等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进一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2)为创业教育管理提供外部优势资源。市场的竞争规律为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设定了一个实践标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为创业教育的管理服务,但“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将考验创业教育管理的质量。比较中西创业教育管理的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在创业教育管理中从市场中输入了人力资源、资金和管理经验,所以创业教育管理更适应市场。而国内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更多的是对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未能很好的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发展创业教育。
(3)个人需求会在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下得到提升。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马嘶·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其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社会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市场经济的内在激励机制必将促进人们需求的不断发展。综上所述,市场内部的经济激励机制促进了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三)人才自身的发展——促进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需要遵循人才自身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意识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把人才固定为对社会有用的,创造的价值越大的人才。所以,受教育者总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改造自己,不顾自身利益,创造出适合社会的标准产品。所以经常出现所谓人才过剩的现象,其本质不过是同类标准产品太多,大家都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创业教育管理需要改变消极的社会导向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本价值观。
(2)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本身就是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商机,从而吸引风险投资,利用商机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创业精神和探索冒险精神的教育,还需要培养商业、企业等策划活动技能的教育。人作为创业的主体,只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识别创业机会,判断创业风险,做出如何创业、怎样创业的决策。
(3)企业家行为的培养。只有创业意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应用到实践中去,产生创业行为,才能算是创业活动的完成。根据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文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特征分为四种情况。同时,根据波特的SWOT理论,四类大学生采取相应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①强化培养对象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他们敢于冒险,但往往缺乏创业技能,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挫折。这时,创业教育管理要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强化创业技能,使其有能力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问题。(2)鼓励培养的对象不仅需要从心理教育或成功创业者的讲座中激发这一群体的创业激情,使其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在创业教育管理中更应注重这一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个群体没有把握商机的自信,最重要的是缺乏社交能力,没有实践思维。(3)弱化培养对象,即这个群体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他们的专业可能是社会热门专业,几乎没有就业压力。当然,每个大学都有这样的王牌专业,这些学生没有精力参与创业教育,所以创业教育的管理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激发他们的创业心理。通过西方创业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依托高校的优势专业资源更有利于创业,因为专业知识本身的高科技已经成为风险投资家关注的焦点。所以这个群体虽然是弱势管理对象,但仍然是吸引他们参与商业计划书项目的重要环节。④引导型培训对象是创业教育管理的潜在培训对象。要加强对他们的创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关创业技能课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创业热情不是盲目的选择,而是需要理性分析人格特征是否具有创业潜力,进而鼓励这一群体中的部分同学参与创业技能学习。简而言之,创业教育管理就是在整合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人才。
三。对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从以上对创业教育管理发展内在机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建议:
(1)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导向型人才培养理念向全面发展型培养理念的转变,鼓励了创业教育的实施。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化是基于人的教育,而不是基于高等教育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变专业设置。
(2)市场的内在经济激励机制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又能使高校失去经济利益,失去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监督和审计体系,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的管理占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只有投入产出能够达到盈亏平衡点,创业教育才能持续下去。
(3)创业教育管理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从创业教育的意识、技能、实训等方面进行科学推进,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创业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管理者应该聘请社会企业中的成功管理者,以讲座或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社会环境要鼓励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优惠政策等方式,让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愿景。对于创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创业教育管理者要通过专业老师传授知识,同时教育管理者要利用学校的人际网络为创业学生提供辅导和实践机会。创业教育的课程应该灵活,鼓励学生参与。
(4)创业教育管理者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管理团队,资深创业者、专业投资顾问、心理咨询老师、专业技能教授等。应该都是创业教育管理团队的成员。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独立,保持专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