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论文《我如何与家长沟通》

论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际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同样,幼儿教育工作也需要有这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体现幼儿园的宗旨,即“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其中,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为幼儿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要提供幼儿的素质,仅靠幼儿园或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实现。只有重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技能,家长,幼儿教师,沟通,家庭教育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现状分析

幼儿教师不仅要面对不同的孩子,还要面对不同的家长。幼师和这么多家长相处真的很重要。而且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接触的频率远高于中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每天至少与孩子的家长见面两次,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孩子的教育是立体的,其中家庭的影响很重要。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包括孩子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政治面貌,父母的文化、道德修养以及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这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相处时,往往会有哪些差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差异?

1)正视差异

(一)对儿童评价的差异

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高于幼师。这些父母视子女为花朵,碧玉无瑕;而幼师,在看孩子的时候,并不完美,也不出众。不排除幼儿园老师忽略了孩子的一些优点,但是家长高估了孩子,但是老师反映孩子在幼儿园表现还可以,但是家长说孩子没用。“恨铁不成钢”,整天批评训斥孩子。

(B)儿童期望的差异

老师对孩子的期望一般都是一般的,客观的。他们期望每个孩子都能进步,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具体的,带有明显的方向性,有时难免带有主观成分。有些父母渴望孩子成功,常常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孩子期望的差异,会导致培养目标和教育实施的差异。

照料儿童方面的差异

父母对幼儿的关爱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个体指向性,一个是细微差别。父母对幼儿的关爱指向自己的孩子。无疑,这种照顾是非常细致的。老师和班上几十个孩子一起工作,他们要照顾的不是一个孩子或几个孩子,而是几十个孩子,这是不可避免的。

(D)对儿童成长不良的归因分析意见不一。

孩子顺利成长,幼儿园和家长的关系往往是和谐的。但一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教育工作困难,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双方就可能互相指责,产生分歧。家长抱怨幼师没有做好教育工作,幼师抱怨家长不配合工作,都有怨气。这种怨恨以有声或无声的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心理上的隔阂。

对待儿童教育的态度、方式和方法的差异

这种分歧存在于日常教育中。一方对孩子管理严格,严中有爱,一方纵容溺爱;一方面注重能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有素养和知识;一方面注重独立性、劳动观念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又怕孩子累和感动,单纯的过分保护;我们一方面关注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另一方面强制孩子进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

2)差异的原因

(一)与子女的关系不同

师幼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老师是教育者,孩子是受教育者。教师关心和爱护孩子是出于一种责任感,带有强烈的理性色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既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也是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强烈的情感关系。

老师和孩子的师生关系是暂时的。一旦孩子升入高等教育,这种师生关系实际上已经结束,留下的是师生情谊,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是终身的。孩子的成长牵动着父母的心,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这种长期且密切相关的关系,使得父母不得不更加关注孩子,有时甚至到了“过犹不及”的地步。

(二)观察儿童不同的时空条件。

父母大多在家观察孩子。家里成员少,孩子处于被照顾的地位。老师主要是在幼儿园观察孩子。在幼儿园,许多孩子一起生活、玩耍和学习。孩子不仅在老师的照顾下,也在同龄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在幼儿园遇到很多在家里无法遇到的矛盾。在幼儿园,这些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受到限制,所以他们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这就导致了家长照看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幼师照看孩子很好的情况。

不同的教育程度

幼儿教师一般都经过专业培训,有一定的教育造诣。家长的教育素养因人而异,有的高,有的低,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距。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素养不同,所以观察孩子的角度和了解孩子的程度会有差异,对孩子的评价会有差异,教育方法和手段也会有很大差异。

(四)缺乏及时的联系和沟通

目前幼儿园普遍重视家长工作,与家长保持密切关系。然而,一些幼儿教师家长的工作往往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这使得老师和家长无法及时交流对孩子教育的看法。如果能及时联系,交换意见,这种差异就会逐渐消除,使观点和教育趋于一致,或者基本一致。但如果老师缺乏与家长的接触,尤其是缺乏开诚布公的交谈,就会加深他们的分歧,扩大他们的心理障碍。

三)解决分歧

(一)换位思考,相互理解

世界需要理解,越理解,越和谐,越信任。如果幼儿园老师和家长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一看,想一想,就会对对方多一些理解和体谅。

(二)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提高自身威信。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理论,还要了解相应的家庭知识。老师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成长、发展和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询问,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分析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疑惑,提出建议,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也提高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

对儿童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估

从幼儿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克服偏见,防止高估班里发育好、行为好的孩子,低估内向、发育慢或不守纪律的孩子的倾向。

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价幼儿,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幼儿发展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从体、智、德、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幼儿。克服只从认知方面,甚至从知识掌握程度来评价孩子的片面做法。

(4)深刻合理地爱孩子。

幼儿园教师对孩子不断加深的爱和关怀,是幼儿园教师教育好孩子,与家长进行心理沟通的基础。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鼓励。老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孩子,他们都有优点和缺点,但有的优点多缺点少,有的优点少缺点多;有些优点显露出来,有些则隐藏起来。认真观察分析每一个孩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事实证明,只有幼儿园老师真诚地爱每一个孩子,才能打开家长的心灵之门,做好与家长的心理沟通。

(5)加强联系,坦诚相待。

幼儿教师要经常到幼儿家中走访,与家长面对面直接沟通,相互通报幼儿在家和在幼儿园的情况,充分交换意见,增进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幼儿教师家访一定要真诚友好,充分考虑幼儿的优点,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的办法。沟通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家长互相交谈,互相学习,互相讨论。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遍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肯定家长良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建议。这样做既有助于教师拓宽思路,又能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家长有兴趣参与幼儿教育,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有成就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和教育的合力,使幼儿园教育事半功倍,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密切家与家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教育在教师与家长沟通中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能茁壮成长,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很多家长不再重视老师的教育引导。他们重视幼儿教育,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这两个方面一定要方向一致,同步进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双方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反馈教学。有些家长的育儿观念会和老师产生冲突,让老师的工作做不好,从而导致双方合作不愉快。为了实现同步的家庭教育,家庭双方应该保持联系,互相沟通,关注围绕儿童发展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并与幼儿园一起获得知识,使同步的家庭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有利于家与家之间的相互配合,* * *着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教育孩子。只有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才能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实施幼儿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观念不同,所以他们的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不同,甚至有些极端。有的家长主张粗暴打骂,有的主张哄。这时候幼儿园老师就有责任通过不懈的沟通来改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家长的观念变了,所以家长的家教水平也提高了,自然会自觉配合幼师的工作。

要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仅靠幼儿教师改变家长的观念是不够的。通过与家长的长期沟通,让家长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同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了解老师的工作,明确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家长才有可能配合幼儿园的一切工作。真正的“家庭教育”。

(二)有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资源* * *享受,* * *提高。

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千万不要认为幼儿园只是在单方面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他们也应该意识到,在与家长沟通的同时,幼儿教师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拓宽思路,还能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家长有兴趣参与幼儿教育,有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密切家与家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幼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每个幼师必备的能力。事实上,孩子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父母当然比老师更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爱好,多多少少积累了一些教育孩子的经验。虽然不一定是成功的经验,但总有值得幼师借鉴的地方。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可以与家长交流必要的经验,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通过沟通建立和谐的幼儿教师与家长关系是幼儿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

第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重视家庭教育的今天,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家长学校、导师讲座、家长开放日等等。但是,因为教育孩子不同于其他工作,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个性特征,有发展水平的差异;此外,孩子的家庭地位、父母的教育观、教养方式也不同。老师一定要区别对待每个孩子和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和沟通。只有充分利用父母的资源同步家园,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幼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呢?

(1)与新父母的沟通

经常有人说孩子有入园焦虑,但其实新父母也会有入园焦虑。因为我要把心爱的宝宝交给陌生人照顾,即使是我精心挑选的幼儿园和老师也会感到不安和不舒服。他们会不断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感受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这个时候,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引导家长和孩子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逐渐接受老师,让老师真正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助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良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交流、反思和学习,积累家长工作经验,获得专业成长,提升幸福感。那么,老师是如何和新父母沟通的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就像和陌生人打交道一样,老师和新父母的第一次接触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态度热情、友好、亲切、温柔,就会给父母留下“相处融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你传递的友好信息,推测老师以后会如何对待孩子,这将成为老师和家长以后长期相处和沟通的情感基础。那么如何营造这种热情友好的态度呢?

首先,教师要学会“微笑”。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友好感情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和父母沟通时,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礼貌的点头,总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沟通理解。

其次,老师应该学习一些简单的礼仪。比如和父母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也就是要站起来或者让父母坐下来和你说话;父母跟你说话,你要有礼貌,可以跟孩子喊“奶奶”或“爷爷”;在欢迎孩子或与孩子告别时,积极回应孩子和家长……等等。

第三,老师要学会观察,主动给家长一些帮助和关心。目前孩子父母都很忙,一般都是爷爷奶奶来接。老师可以通过帮孩子穿上外套,整理好衣服裤子,告诉孩子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写通知作为小纸条让孩子带回去等方式向长辈传达关心。只有建立这样一种温暖友好的情感氛围,才有助于建立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2.教师要以积极、耐心的方式与各类家长沟通。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缠的家长,他们普遍要求很多,言语中充满了对老师的不信任和焦虑。其实这些家长往往对幼儿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比如我们班佳佳的妈妈就很细心。她一有问题就会给老师打电话,一聊至少半个小时。有一天,她又打电话来问:“我们贾加昨天中午的饭局怎么样?”我说:“还不错,但是她好像不想吃鸡蛋,就自己拔了。”“呵呵,我只是说,我回家问她吃得怎么样。她说老师把米倒掉了。我就是不信,就麻烦老师问一下。”听到这里,我心想:这是对我们的考验!相信自己,对她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老师观察孩子有多重要。只有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仔细观察,才能合理回答家长的问题。而且在回答家长的问题时,不能只说“挺好的”,要能说出孩子表现的过程和自己的客观评价。这才是家长真正需要的信息。越是经常和老师沟通的家长,越能锤炼老师的耐心和责任感。如果我们不把它当成麻烦,而是当成一种促进自身提升和不断成长的方式,那也是一种体验快乐和成长的过程。

然后,老师要学会多角度判断问题,减少对家长的误解。比如我们班新一班的乐乐,参加了节目的彩排,我让他们每人带一个纸风车作为道具。第二天,她没带。排练的时候,因为她反应慢,听不了音乐,我把她撤了。因为怕乐乐妈妈误会她因为没带风车就不让她排练,我就和乐乐妈妈通了电话,说明了此事。在电话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乐乐为什么不带风车。原来他回家跟爸爸说:“老师叫我买风车,我不买,老师就打娃娃。”爸爸不相信乐乐,就没给她买。其中,乐乐告诉爸爸买风车是真的。她对爸爸说:“你不买,老师就玩娃娃。”这是乐乐的谎言。那个爸爸不相信孩子也信任老师。他不相信幼儿园老师会打孩子。但偏偏在乐乐没带风车的那一天,乐乐被拆了。如果我没有及时和乐乐妈妈沟通,对父母的误解会是这样的:因为乐乐没有带风车,老师用另一种方式惩罚了孩子,虽然没有打孩子。可见,遇到疑惑时,仅仅依靠主观判断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对问题有所了解,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其实家长和孩子一样,都需要老师的关注。我们老师要学会主动和他们沟通。谈心的内容既可以包括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可以包括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过的趣事,让大家通过谈心分享自己的放松和快乐。

3.教师要通过“共情”构建理解的平台,体验理解的快乐。

理解是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对方提问的想法,也是一种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就是去理解差异。每个人对一个事物的解读不一定一样,因为每个人对它的感受和体验都不一样,理解是由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的分析决定的。理解和体验不一样,两个词有明显的区别。理解是指个人认同事件的逻辑,并不排斥个人经验,而主要是认可事件的逻辑关系。从“理解”的定义可以看出,理解是双方的,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只有双方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才容易相互理解。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相互理解需要一个平台。它的建立以孩子的快乐成长为目标,需要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努力和维护。在老师和家长沟通的初始阶段,建立这样一个和谐、友好、相互理解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班的西西身体不好,吃饭很慢。她总是被爷爷奶奶带着,平时也是被他们接走,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很少。小班上学期,西西经常请假,小班下学期,我们三个老师好不容易自己吃了一顿饭,可是一个暑假结束,他又不吃了。爷爷奶奶随时借药给园里的孩子看病,有时在后窗悄悄听老师活动,有时借口带孩子看病提前把他带走。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和对老师的焦虑,西西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很差,脾气也很大。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他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和他的父母谈一谈,让他们对孩子在课堂上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他们在家里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和爷爷奶奶达成谅解,让他们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经过反复电话沟通,西西的父母亲自送孩子去幼儿园,他们也主动随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儿童健康状况良好,综合素质提高,患病时间减少。他的爷爷奶奶也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很少中途来幼儿园“参观”;同时把转移任务尽可能转移到孩子的父母身上。教师要学会理解家长的焦虑,通过“同理心”帮助家长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用一颗“平和的心”与家长交谈,做好两代家长的磨合纽带。

(2)谈话和交流的三个有效措施。

1,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我们班表现出孩子的沟通能力特别差,模仿性和攻击性特别强。孩子和玩具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没有掌握和他人友好交流的方法,往往会伤害到同伴和自己。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饥不择食,判断是非的能力欠缺。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我们决定和他的父母沟通。这时候的沟通就需要老师熟练运用语言,根据家长的心态说话,让家长容易理解,绝不能停留在抱怨的层面。首先,要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再指出缺点,让家长容易接受。其次要避开现实,就是不要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然后在父母情绪趋于平静的时候自然引出主题。如果家长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随时有麻烦”,往往会战战兢兢地等待老师的批评。这时候,如果老师不先夸大孩子的“错误”,而是谈其他话题,家长就会减少心理上的担忧。通常情况下,父母会忍不住向老师道歉,而不是向孩子道歉。这时候老师要和家长一起分析找出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要淡化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孩子毕竟是孩子,老师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担心的不是孩子犯的错误,而是老师对孩子犯的错误的理解和态度。所以,在已经很紧张的家长面前,老师关键是要表达一个愿望,就是让家长知道,沟通是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让家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使用这种措施进行沟通,仙仙孩子的母亲非常愿意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年来,仙仙孩子在与同伴交流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

2.学会肯定和欣赏孩子。

儿童自不道德是指儿童摩擦生殖器,并伴有脸红和凝视。这种现象常出现在入睡前或刚入睡后,持续数分钟。女生有时会上下搓脚,所以也叫情感穿越。吸指甲指的是喜欢咬指甲的孩子。如果被父母骂,他们会吸的更频繁。这种孩子不爱剪指甲,有的孩子甚至把手指都吸变形了。同时患有各种疾病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疾病,导致身体素质差,孩子面黄肌瘦。我教过的孩子,以上两种现象都有。比如燕燕和丽丽都有不道德,坐在那里也不能闲着。岳跃小孩爱吮手指,两个大拇指都被吸变形了。

但三个家庭都向老师隐瞒了孩子的这种特殊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冷眼对待孩子的这种现象,一方面引导孩子逐步纠正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冷静、委婉地与家长沟通、谈话,尽量减少孩子的压力和自信心。首先,在家长面前,要站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特点说话,让家长相信,学会肯定和欣赏孩子,老师一句微不足道的夸奖,都会让家长感到开心,直到影响到对孩子的态度。这种肯定会让家长轻松自信愉快地面对老师,然后轻描淡写地谈谈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会愿意主动向老师提及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就延伸了交流的主题,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家居互动。

我就是这样处理三个孩子的问题,让家长明白老师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取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最后,燕燕的奶奶说:“老师,不好意思说,我们家里都有专人看着她,怕她有这样的行为。如果她真的能改掉这个习惯,你说怎么配合我们。”通过一学期的家庭教育。我们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在上课或玩耍时明显忘记了坏习惯。

3.注意多角度沟通。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编织摇篮的父母是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个体资源,对孩子以后的身心发展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如果有的家长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生活环境;有的家长教育意识强;有的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都是家长在实践中成功有效的经验。如果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其他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资源,就能充分发挥个体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所以,家庭沟通不能局限于老师与家庭的单向沟通,而应该是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孩子、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的多角度沟通。

比如我之前教的玉宇小朋友,从来不敢一个人在群体面前说话,反而特别调皮。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们邀请他的妈妈在家长开放日来园里给孩子们上课。在选择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等方面,我们共同参与、共同策划、共同准备。在活动中,鱼雨的孩子第一次大胆地举起了手,整个活动过程中他都非常开心和自信。活动结束后,他妈妈说:“没想到幼儿园一节课这么麻烦,老师们真辛苦。我以后会参加这个活动。我儿子今天进步很大。”很多家长看到她的成功都跃跃欲试:讲故事,猜灯谜,做游戏。家长开放日的气氛非常活跃。家长的知识和专业背景不同,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利用家长的特长开展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同时也为老师、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家长的参与给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它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与家长沟通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和亲密的感情。这种关系和亲情的建立取决于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负责,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的工作兢兢业业时,他们自然会产生信任感,由衷地尊重老师,心理距离自然消除,从而愿意接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也会非常融洽。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老师的教育理念、育儿方法、知识技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做好与个别家长的谈心,会让老师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