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00左右的法国为例分析欧洲的力量对比
“权力平衡”的思想起源于古典欧洲政治。在马基雅维利时代,它只是一个政治术语,用来描述城邦之间的和平。⑴
在漫长的历史中,均势的思想受到了许多杰出外交家的高度赞扬。今天,基辛格和小约瑟夫·奈在各自的著作中已经多次阐述和分析了这一思想。
基辛格是历史上大力倡导“均势”思想的伟大的现代外交家之一,他对均势思想的认知在其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蒂利亚与和平》中已经看得很清楚,1812-1822。他说,“当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以和平(其概念是避免战争)为首要目标时,国际体系就受到国际社会中最霸道成员的摆布。每当国际秩序意识到即使为了和平也不能牺牲某些原则时,它至少可以想象在均势基础上的稳定。这种稳定取决于“一种普遍接受的合法性”和国际协议,“取决于各种实际安排的性质以及外交政策所允许的目标和方法”。“稳定的局势通常不是来自对和平的追求,而是来自对正统观念的普遍接受。这里所说的“正统”不应与正义相混淆。它只是意味着一个国际协议,具有可行安排的性质,并在外交政策中可以容忍。包含了所有大国都能接受国际秩序基本安排的意思,至少没有哪个国家对它如此不满,像凡尔赛条约后的德国。”(2)基辛格曾这样评价维也纳体系对欧洲百年和平的维护:“令人惊奇的不是解决方案有多糟糕,而是它有多明智;不是解决方案如何‘反动’,而是如何达到一种平衡。”⑶
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对权力平衡的观点也有独到的见解。小约瑟夫·奈教授在《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一书中提出,要理解“均势”,首先要理解“权力”。他把权力描述为爱,爱很容易感受,但很难定义和衡量。正如小约瑟夫·奈教授将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他也将权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直接或强制使用权力迫使他国改变行为,即依靠奖励(胡萝卜)或威胁(大棒)。“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可能在世界政治中实现其预期目标,因为其他国家愿意效仿自己或接受该体系的规则。⑷
在小约瑟夫·奈教授看来,权力平衡的第一个含义是权力的分配。5]权力平衡也可以指一系列特殊(或罕见)的情况,权力的分配是均等的。这种均势的作用是改变主要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分配,这是揭示战争和不稳定局势的一个因素。
均势的第二种用法是一种平衡的政策。力量对比表明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个国家发展成为主导国家。(6)均势政策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采取行动使自己的力量最大化,而是可以选择从众,即加入强者一方,分享胜利者的成果,国家会加入弱者一方,以防止任何国家获得主导地位。
小约瑟夫·奈教授对“平衡”一词的第三种用法是,它被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均势要求几个国家遵循一套公认的游戏规则。(7)18世纪的经典均势和19世纪的多极均势模型。
2.从统一到均势——近代欧洲“均势”体系的形成
“平衡体系”的形成也可以用小约瑟夫·奈教授的三个层次分析结构来框架,即大时代的背景层次、体系内的层次和个人在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欧洲统一梦想幻灭后——均势思想起源的背景。
基辛格认为,欧洲国家从来没有主动选择均势的思想,这是在欧洲外交的严厉打击下形成的。
中世纪欧洲统一的梦想破灭后,留下了一批实力相当的国家。当这群国家不得不相互打交道时,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要么一个国家变得极其强大,从控制其他国家中获益,最终形成帝国;要么没有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国力统一全国。在后一种情况下,最具攻击性的成员的言行将受到其他国家的抵制,以实现权力平衡。身处15世纪的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几乎永久保留了皇位。16世纪上半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恢复了帝国的权威,到了有希望建立中欧帝国的地步。然而,就在这时,宗教改革发生了,统一欧洲帝国的希望破灭了。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结束了欧洲30年的战争,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表明了一个重要原则,即所有国家,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主权国家派代表参加国际会议,以解决国际争端。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8)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促进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短暂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的混乱,建立了欧洲相对平衡的国家。但是,随后各国从自身实力和利益出发,企图改变原有状态。法国的扩张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现象。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成员是一群实力不同、相互制衡的国家。到17世纪末,各国君主都在绞尽脑汁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17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开始扩张。这种扩张一方面使全世界的财富向西欧集中,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它们之间无休止的纷争。⑽乌得勒支的和平诞生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北方战争之后(171700),因会“均势”而闻名。
(二)“联盟”与“均势”——均势体系形成格局的内在因素。
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同盟”和“联盟”两个词。“同盟”是指主权国家之间为保证* * *安全而建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⑾从西欧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寻求均势的一种方式是通过单方面增加军备或与他国结盟,依靠他国的力量资源来追求均势的目标。⑿
联盟运动中最突出的是反法联盟的出现。17世纪路易十四和18世纪拿破仑的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法联盟,维持了欧洲的权力体系平衡,英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的外交政策是审时度势,然后站在较弱或更受威胁的一方作为制衡。英国是欧洲唯一一个不用在欧洲扩张就能维持最高国际利益的国家。鉴于欧洲的军事对英国有利,它成了唯一只希望欧洲大陆不要霸权的国家,别无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愿意加入任何反对主导力量的组合。在英国的主导下,欧洲的均势逐渐形成。比如瑞典、西班牙、萨瓦、奥地利皇帝、萨克森、荷兰、英国组成大联盟,这是欧洲近代史上反对单一大国的最大联盟。另一个例子是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六个反法联盟。虽然多次战败,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结盟,最终在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打败了法国。英国、俄罗斯、比利时和奥地利签署了《夏蒙尼条约》(1814),签约国承诺绝不单独与法国谈判和平。《夏蒙尼条约》进一步发展了“均势”的思想,条款为:“联盟各成员国旨在维持欧洲的均势,以维护各国的和平与独立,反对蹂躏世界多年的侵略战争。”本着这一保持均势的原则,《肖蒙条约》也主导了随后的维也纳会议和《巴黎条约》的实践。⒁
丘吉尔曾经说过;"英国维护了欧洲的自由。"如果没有英国作为欧洲平衡者的持续角色,法国几乎肯定会在18或19世纪成为欧洲的霸主,而德国会在后来成为欧盟的领袖。“英国的原则是抵制欧洲大陆任何大国的过度强势。
拿破仑战争的失败导致了维也纳会议。最终议定书(1815)的签署,进一步深化了欧洲大陆的力量对比格局。一个新名词诞生了:“欧洲的协调”(Concert of Europe),即各国定期举行外长会议,交流信息,实现整体协调。但联盟仍然是各国保持均势或协调的最佳方式。维也纳会议后,均势与正统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文件中:四国同盟(英、波、奥、俄)和神圣同盟(波、奥、俄)(1815)。这两个针对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欧洲革命的联盟组织,是欧洲君主为应对欧洲国际政治中的新形势、新问题而设计的联盟制度。
维也纳和会后,19世纪欧洲出现五大强国。他们经常更换盟友,以防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宰欧洲大陆。克里米亚战争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逐渐被崛起的德国取代。代表道德约束力的维也纳体系也开始被代表纯粹实力的俾斯麦均势政策抢了风头。“大陆政策”是俾斯麦时代德意志帝国总的外交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进攻法国,避免法俄进攻德国,集中力量巩固和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其外交战略布局是联奥、拉俄、亲英、反法,集中力量对付法国,其中联奥是建立其体系的关键。
于是在19世纪末,出现了德国总理俾斯麦组织的三个三国同盟(德奥俄1881年,德奥意1882年,德奥意1883年)。两份地中海协议1887年2月和18年2月(英国、意大利和奥地利)和一份再保险条约1887年6月(德国和俄罗斯)。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灵活性使得欧洲均势体系稳定,而德国处于这一体系的中心。然而,在此之后,俾斯麦的继任者并没有维持这一同盟体系,同盟体系的复杂性逐渐显现。德皇没有和俄国续签协议,俄国和法国,再加上后来的英国,结成了同盟。这促使了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灭亡和紧张局势的出现。然而,法国的崛起引起了英国的极大焦虑。1907年,英国外交大臣阿尔·克罗(Al Crowe)写了一份非常长的备忘录,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的政策模棱两可,令人困惑,英国绝不能让一个国家主宰欧洲大陆。于是,英国背离了在欧洲大陆之外扮演平衡者角色的半孤立政策,与法国、俄罗斯结成了“三国协定”。与此同时,由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组成的“三国联盟”也出现了(1907)。两个对立联盟的出现,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力量平衡,导致为维持力量平衡格局而建立的联盟体系僵化。这也成为一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欧洲的力量平衡已经恶化成两个敌对的联盟,彼此不和,不在乎可能的后果。
(三)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欧洲均势体系形成中的个人因素
17世纪,在黎塞留的领导下,法国引入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的现代国际关系模式。18世纪,大英帝国发扬光大了“均势”的理念,这一理念主导了最近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19世纪,梅特涅领导的奥地利重建了“欧洲协调”,俾斯麦领导的德国瓦解了欧洲协调,使欧洲外交成为一场无情的政治权力斗争。⒄纵观近代欧洲的均势外交,这些杰出的领导人在构建这种均势格局中确实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黎塞留是现代国家制度之父。他主张国家至上的观念,初衷是防止哈布斯堡王朝称霸欧洲。在黎塞留的领导下,法兰西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对中欧的统一非常警惕。他将神圣罗马帝国分裂成300多个政治实体,并将德国的统一推迟了大约200年。
作为反对法国路易十四的先驱,威廉一世国王曾说,“如果我生在20世纪50年代,看到哈布斯堡王朝有被一国垄断的危险,我会是一个反奥地利的法国人,就像我现在是一个反法国的西班牙人一样。”所以,有了威廉的对抗,法国虽然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却无法独占。
被称为“欧洲总理”的梅特涅在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梅特涅被迫肩负起这一责任,因为奥地利的强敌包围了。梅特涅知道,一旦让这些危机演变成一场权力斗争,不管最终是赢是输,奥地利人民都将是穷人和富人。因此,他的政策是建立避免危机的道德意识,并努力支持那些愿意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全力站在冲突前线的国家。这就是著名的“欧洲协调”。
但是,俾斯麦的均势外交形成了对梅特涅道德均势体系的反叛。俾斯麦只凭实力说话,他整天埋头苦干的直接目的就是平衡普鲁士的实力和理想。⒅·俾斯麦曾说:“德意志关注的不是普鲁士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因此,这一思想成就了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以务实、现实的强权外交创造了从道德约束到实力平衡的权力格局。
3.现代欧洲的百年“权力平衡”褒贬不一。
1.现代欧洲最初的权力平衡几乎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而不是国际政治的预设目标。黎塞留的国家至上的概念可以作为单个国家的行为准则,但它没有提供如何面对国际秩序挑战的任何答案。它可能导致一些国家有霸权野心或形成国际力量平衡。然而,权力平衡很少来自有意的安排,而往往是阻止一个国家扩张的野心的结果。比如欧洲的均势,一开始就是从对法国的遏制中产生的。
2.均势体系也让欧洲维持了一百年的和平,给了一代欧洲人一个稳定的时期,在没有重大战争和不断革命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愿望。均势体系虽然不能避免战争或危机,但如果能安排得当,其作用是限制一国控制他国的能力和冲突的规模。它追求的是稳定和放松。力量平衡不可能让国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满意,但它最有效的情况是当对它的不满程度还没有超过受害方无法忍受的推翻国际秩序的企图的限度。
3.平衡外交推动者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均势”本身只是政治家设计的一种国际关系状态。他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寻求暂时的和平而玩“权力平衡游戏”。小国弱国很难有“均势”原则。⒇为例,18世纪,波兰这个曾经的欧洲大国,三次被俄奥瓜分(1793-1795),是欧洲列强玩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在扩张中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之一。
4.1919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中告诉欧洲人,古老的“欧洲平衡”或“均势”原则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必须找到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欧洲国家把均势变成了军备竞赛,却没有意识到现代科技和大规模征兵已经让全面战争的爆发成为国家安全和整个欧洲文明的最大威胁。俾斯麦极力压制德国实力的展示,并利用其复杂的联盟大局牵制众多盟友,防止国家间潜在的不和演变成战争。但他的继任者对均势心存警惕,没有意识到德国越是扩张实力,越是会助长欧洲均势体系下不可避免的反德联盟和军备竞赛,最终导致两个敌对联盟的诞生。因此,威尔逊认为,国际体系不应该建立在均势的基础上,而应该建立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欧洲的安全不应该依靠军事同盟,而应该建立集体安全。它的外交不应再由专家秘密进行,而应基于“公开达成的公开协议”。
5.纵观近代欧洲直到今天的社会,和平稳定之路是霸权还是均势?“均势”和“霸权”是两种对立的国际体系。基辛格认为,世界上只有两条路通向稳定,一条是霸权,另一条是均势。相比霸权,均势更可靠。在他看来,构成世界秩序的力量平衡应该是多极的。因此,欧洲均势的古老思想在今天的国际格局中仍然有基础。
结论:
从18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到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和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毫无疑问一直倡导均势原则。这个原则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欢迎暂时的和平与稳定,但却是以牺牲小国为代价的。数百年后,欧洲中世纪大一统的幻灭梦想,如今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欧盟的团结协作得以实现。依然活跃在国际政坛的基辛格,依然挥舞着“均势”的大旗。他认为,只有在基于同样理念的协议的支持下,均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有实力而没有合理安排的协议,会导致考验实力的战斗,而没有实力作为后盾的合理安排,只是表面文章。国际均势的成败在于各国能否在大局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力量平衡和外交艺术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