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胰岛素非注射给药途径研究新进展的论文

胰岛素是治疗1型(胰岛素依赖型)和晚期二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的主要药物。它是一种多肽,分子量大,脂溶性差,不容易穿透生物膜。因此,它一直主要通过注射给药,不仅使用不方便,而且具有注射部位发炎和硬结等副作用。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如口服给药、透粘膜制剂、透皮制剂、直肠给药等,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进展。口服:有很多研究报道,但没有实际应用,因为胰岛素在胃肠道内容易被酶水解失活,并被肝脏的首过效应破坏(口服药物通过肝脏,在肝药酶的作用下药物浓度降低);由于分子量大,很难穿透胃肠上皮细胞,所以不能直接口服给药。保护胰岛素,促进其吸收,可能达到口服胰岛素的目的。具体来说,通过加入酶抑制剂或其他保护剂和吸收促进剂,制成微囊、颗粒剂、脂质体、乳剂、微乳剂等剂型。国内外研究报告很多,但至今未见实际应用。主要原因是胰岛素生物利用度低,制剂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有待解决。但有报道称,胰岛素肠溶丸和胰岛素肠溶胶囊已向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申请临床应用,肠溶丸的临床注册于2003年7月获批。另外,有人申请了“利用微胶囊技术制备胰岛素口服干粉的方法及应用”的国家专利,说可能会付诸实践,也已经在药监局进行了临床注册。我希望这些项目能够成功。黏膜给药:长期安全性需要测试。黏膜血管丰富,黏膜中蛋白酶含量少于胃肠道,胰岛素被破坏的机会减少。鼻粘膜给药也需要添加吸收促进剂,当然不能有刺激性。美国强生公司的纳兹林项目曾一度进入临床试验,后被终止。国内单位研制了类似制剂,分别在1999和2001提交了临床和生产备注,但未查到批文信息。而加拿大Generex公司凭借其“RapidMist”给药专利技术研发的通过颊粘膜吸收的速效液体胰岛素已于去年成功上市,适用于1和二型糖尿病患者。据悉,该公司已在中国药监部门注册,药监部门认为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有待观察。国内也有类似产品“胰岛素口腔喷雾剂”提交临床和生产注册。肺部给药:中国已批准临床试验。肺泡总面积大,肺泡壁薄,通透性好,蛋白酶活性低于胃肠,无首过效应。因此,肺部吸收可能成为大分子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一种途径。但同时肺部给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需要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剂量和实际吸入剂量不准确,长期使用后肺部的安全性有待观察。美国NektarTherapeutics公司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去年5月在爱尔兰推出后,正式在德国、英国和美国上市,并在其他欧盟国家注册。用于成年二型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联合长效或中效胰岛素。至于直肠给药、透皮制剂等研究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际应用,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