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科技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的论文

生态与城市建设

摘要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城市至少存在了5000年。自工业化以来,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这种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二是各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

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研究,城市至少存在了5000年。自工业化以来,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这种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城市化可以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能源效率,促进教育、就业、卫生和社会服务。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二是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和耕地的过度使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三,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交通拥堵、绿地减少、教育卫生滞后等,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特别是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人居环境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建设应运而生。新城多年来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学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生物或生态系统为基础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加剧,生态学家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最初狭隘的纯自然倾向和学科局限,将人类活动纳入研究范围,将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杂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了明显的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崭新的面貌。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然而,中国的古代人类住区、欧洲的城市和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

20世纪70年代,一群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在城市环境的影响下动植物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份研究报告是《增长的极限》。他对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前景的估计,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启动了一项国际研究项目——人与生物圈(MAB)。其目的是研究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的环境过程和压力,并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方式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举行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大会上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世界气象组织(气象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欧盟)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中国的城市生态学起步稍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被引入中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 12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城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重点讨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第二届全国城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于6月在天津召开,重点是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1987 10 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态与发展研讨会,为推动我国城市生态研究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997 65438+2月,第三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暨“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研讨会先后在深圳和香港召开,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为主题展开讨论。1990期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举办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是2002年8月,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中国深圳召开,讨论并通过了《深圳生态城市建设宣言》。这些都对我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融合多门学科,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整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的综合性学科。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MAB)中提出的。虽然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相关,但有一定的区别。

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生态城市可以理解为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内,人类与自然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形态。生态城市的特征是: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化。

生态城市是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以下五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要求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各类土地,因地制宜确定植被覆盖率和合理的乔、灌、草组成和结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融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生态建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是以工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包括实施生态农业;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治理;能源结构更加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和生态旅游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保持身心健康,人性得到充分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便利。

目前,许多不同的方法被应用于生态城市的评价。如城市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模糊评价法、个体指标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模型。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目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评价指标的选取非常重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能够反映城市本质特征、复杂程度和质量水平的代表性指标。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当全面,综合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应当将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第三,标准化。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的通用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城市新陈代谢方法。在对广州、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引入了生态足迹方法。

向前看

根据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今后城市生态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城市生态理论的探索,特别是对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第二,拓展城市科学研究的范围,即从单一城市的研究转向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区的研究和农村工业化、城市群的研究;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指导;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第六,加强生态城的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第七,加强国家、城市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