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清的课程教学情况

课程讲座

1990-2005 90学时/年7680病理学与病理技术面向所有医学专业。

1995-2004 40学时/年临床医学7年制本科280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的选择

姓名、作者、出版年份

病理学(第3版)吴忠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病理学(第4版)吴忠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病理学(第五版)杨光华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2001

病理学(第6版)李玉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主编。

大学病理学龚恩聪、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王主编病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一军医大学实用病理学主编丁艳清(自编)1999

教学内容的更新或教学方法的改革

初步建立了完整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层次教材体系,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了肿瘤病理学资源库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倡导和实践课堂教学与临床诊断教学相结合,融合网络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教学模式,注重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早期研究与实践,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制作并不断修改多媒体课件,学生反应效果良好。

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

2000-2005年20小时/年病理学与医学实验技术研究进展

2000年至2005年每年60学时:研究生细胞病理学基础和专业课

2003-2005年10学时/年本科选修课

其他教学环节

负责并承担我校病理学专业和博士、硕士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和辅导课程。(包括指导本科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指导研究生等。)自1995以来,* * *已招收培养研究人员50余人,其中博士生28人,硕士生22人。研究生中有6人晋升高级职称,3人获得南岳优秀研究生称号。此外,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指导研究生(平均8-10人/年)和进修生(平均3人/年)的临床病理诊断。此外,2000-2005年开展了多媒体显微实验教学、切片观察指导和大体标本观察指导;指导课外科研组5个/届,本科毕业论文6篇/届,***5届。

承担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资金(万元)主持或参与的起止日期。

肿瘤病理学资源数据库10,2003-2005年托管。

肾小球肾炎病理学0.8主持2001-2003

肝病病理学多媒体CAI 0.7参与2001-2003。

肺部疾病三维模型重建0.6参与2001-2003。

炎症病理学0.8参与2001-2003

主要论文作品和自编教材

论文(书)名/教材名、期刊名、卷号/出版时间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CAI课件设计的影响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5(2):71 2001。

组织病理学技术(研究生教材,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大学病理学(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病理学彩色图谱(教材,编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病理学实习指导(教材,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多媒体教学的优化设计,(教学研究专著,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肿瘤病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病理学远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与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4):256 2005。

现代科学技术与病理学、医学、哲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21(s): 24 2000。

对病理学、医学、社会发展的哲学思考与启示,14(2):39-41 2001。

教学奖励和成果推广应用

(限填写省部级及同等奖项,并附获奖证书复印件,注明本人排名及时间、晋升及适用范围。)

1.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负责人(署名第一),2005年,全国推广。

2.2003年解放军第三总部军事院校教育金奖,只有署名。

3.全军优秀教师,解放军总政治部,仅签名,2000。

4.解放军总后勤部优秀教师,唯一签名,1998。

5.肾小球肾炎病理学,广东省高校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签约第一,2002年,在全省推广。

6.病理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解放军第三总部军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签二1997,全军推广。

7.肾小球肾炎(发病学),解放军总参谋部全军优秀电视教材一等奖,先签,1998,全军推广。

青年教师培训情况

作为病理学学科带头人,他倡导并坚持标准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来培养青年教师。提出了大学病理学教师培养的标准要求,即青年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并鼓励暂时未获得博士学位者攻读博士学位;青年教师应定期轮流到医院病理科学习,掌握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青年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完整轮次实践课授课,安排1名资深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传、帮、带”。我负责青年教师杨红俊、杨磊、梁丽和李建明博士的“传、帮、带”工作。坚持以我为主,留学为辅的双管齐下培养人才,建立以国内国际为标准的高素质中青年人才培养途径。我们对年轻教师制定严格的标准,鼓励他们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副教授和博士宋先后被派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著名学术机构深造。博士生导师李学农于2004年晋升为正教授,负责帮助学生的年轻教师邓永俭、李祖国和李建明都晋升为副教授。坚持混合融合的人才引进策略,摒弃学科门户的概念,大胆引进相关学科促进学科融合,在学科的师资力量上实现学科和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如邓永俭副教授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皮肤病学博士学位,在皮肤病临床病理诊断方面有很好的发展。黄博士毕业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我系攻读博士学位。在生物信息学方面,李建明博士毕业于病理生理学,经过几年的病理学经验,他已经成为一名杰出的病理学人才。人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在40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选拔青年人才,讲负担,鼓励创新,脱颖而出,力争在3至5年内培养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出先为人师的倡议,通过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实验室建设,建设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学重点实验室,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丰富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注重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充分利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为人才培养、学科和课程建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