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麻是什么病?

中国黄麻病害

陈鸿福

知青疾病约29种,其中真菌性疾病23种,细菌、线虫和元素缺乏症1种,病毒性疾病3种。我国已发现23种,其中茎枯病、炭疽病、褐斑病、黑斑病、猝倒病、霜霉病、根癌严重,造成苗期死亡、早期落叶或成株期死株,我国每年因病损失纤维约10%。

简史

青麻(苘麻)原产中国,早在2500年前就有栽培,用作衣服和绳索的原料。中国1755丁毅在《农田指南》一书中曾提到作物轮作对预防青枯病和减少死苗的作用。1928年,日本中田小五郎等人列出了朝鲜的红麻病害名单。同年,前苏联(E.S.Kvashnina)对北高加索地区的红麻病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1942和1943中,Hiroshi Takeo和Guiqiyi对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棉花和亚麻病害进行了调查和讨论。中国农业部植物保护司在1954中编写的《中国主要农业病虫害及其防治》对该病害及其防治进行了详细描述。

类型和危害

绿麻的主要病害有苗病、根病、茎病和叶病。

幼苗病害

中国有9种。危害严重的有:立枯丝核菌,导致幼苗倒伏死亡,在中国和日本尤为严重。霜霉病(霜霉病),损害幼叶和顶端,使病叶早落或幼苗死亡,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广泛发生。北京炭疽病菌。在中国、印度、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地区,红小豆茎点霉还能引起种子腐烂、芽腐烂、幼苗腐烂和幼苗坍塌。

根部疾病

中国有四种。根结线虫。,分布广泛,危害较大,可引起麻类植物根系多种肿瘤,引起黄叶、植株矮小,易被真菌侵染引起根腐病,尤其在中国和印度麻区。碳腐导致根腐和死亡。根癌农杆菌Conn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导致根部呈肥大样,然后腐烂,发生在中国和美国。

茎疾病

在我国已发现6种,主要包括:茎枯病,又名Macrophoma Abutilonis Nakata et Takim。多为距地面15 ~ 30 cm高度处黑褐色、梭形或长条状病斑,然后向全茎周围蔓延,露出纤维,严重时麻茎会折断死亡,在我国普遍存在。茎腐病。)多发生在离地面l米左右的叶疤处。病斑呈梭形,有大突起,先红色,后黑色孢子。病变裂开后,可露出纤维,病变部分呈弧形。在严重的情况下,大麻植物会死亡。中国和日本麻区常见。炭疽病,病斑黑褐色,沿茎纵向开裂干燥。碳腐病会导致茎基和茎腐烂,大麻植物枯萎。

叶部疾病

我国已发现10种,主要包括霜霉病、蜀葵尾孢。、苘麻叶点霉和苘麻菌。导致叶片产生大小、形状、颜色不一的坏死斑,病叶早落。中国和前苏联也有黑斑病。)何飞],导致叶片出现大片云状病变,病叶死亡。此外,中国和美国的红麻也受到烟草环斑病毒的危害。

黄萎病菌。和镰孢属物种。是中国、美国和前苏联常见的血管疾病。叶子的症状变化很大。茎被截,维管束变色,严重时麻株死亡。

已被世界上一些产麻国严重危害而我国尚未发现的病害有:根腐病(Dugger)亨内伯特病是前苏联塔什干的一种严重病害,烟草霉菌病(Cladosporium her-barum Link)在前苏联和美国。此外,前苏联棉花也感染了烟草网状病毒,美国棉花受到锦葵病毒的危害。

红麻大部分病害的病原菌可在种子、病害和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年初的传染源。绿麻在生长过程中,受风雨、虫灾、农业作业等再次感染。含菌量高的种子和土壤、低温多雨、感病品种、密度过高、偏施氮肥、低洼潮湿地区、连作麻田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疾病控制

以下是控制这种疾病的常用方法。①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检疫性疾病特别是根腐病传入中国。②种子处理。用福美双、曲安奈德或多菌灵浸种或拌种,可显著提高种子发芽率,减少苗期病害。③培养措施。除去病残,轮作作物,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施肥和排灌。④药物控制。发病初期喷施福美双、退菌特、甲霜灵或多菌灵。

邱(1922 ~)

孙守恭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省连江县。1948毕业于福建省立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曾任台湾省立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助教。1961年获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回到台湾后,他被任命为“中加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和中兴大学的教授。1975至1987,受聘为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他在20世纪60年代从事植物病毒学研究,发现并命名水稻转黄病,证明是黑尾叶蝉携带的病毒病,属于弹状病毒科。他确立了场控方向,成功提纯了病毒。1965-1968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研究蝉的细胞培养,建立了几个细胞培养系,发展了WondTumour病毒和马铃薯黄病毒的荧光抗体定量技术,应用于水稻黄叶病毒的研究。他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

海棠病

乐高尼亚病

邢勇

世界已知30余种,中国约有19915种。白粉病、灰霉病等危害叶、茎、花。叶片主要受军团菌、炭疽菌、细菌性叶斑病等危害。根茎或根主要受立枯病、茎腐病和立枯病的危害,根主要受根癌农杆菌和南方根结线虫的危害。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MV)。细菌性叶斑病、白粉病、灰霉病常见且严重。局部立枯病和基腐病发生较多。

细菌性叶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有小而圆的涝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扩大为暗褐色枯斑,发展到整个叶面,最后叶片早死早落,湿时病部有银耳脓。病原体是野油菜黄单胞菌变种。一种植物细菌。危害秋海棠,如银叶秋海棠、红叶秋海棠(B.coccinea)、秋海棠(B.coan-siana)、秋海棠蟾蜍(B.rex .)和四季秋海棠(b . SEM-perefluns)。病菌主要在病叶和残体中越冬,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当它暴露在风、雨或水中时,水滴飞溅并扩散。通常潜伏期为7 ~ 10天。病害防治:应注意清洁农村,改进栽培措施,如清除病株,保持植株或盆栽的间距,保持温室内相对湿度在40%左右,浇水或灌溉时不要在叶片上留下水滴;发病时喷洒农用链霉素、氢氧化铜等杀菌剂。

白粉病

危害仅次于细菌性叶斑病。叶、茎、花表面产生白色粉状斑点,严重时连在一起。病原:北京、云南、河南的中华秋海棠,云南的云南秋海棠,秋海棠上的丹毒、子囊菌、白粉病;台湾省报道的圆山秋海棠(B.laciniata var.lormosana)为椭圆型、半翅目和丝状。华南不容易形成性行为。至少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花粉孢子。主持人是各种海棠。病原体有生理分化。寄主种或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银叶秋海棠高度感病,四季秋海棠中度感病。可发生在10 ~ 26℃,高温(32℃)不利于细菌感染。细菌控制:清理田地,发病时喷洒曲安奈德和胶体硫。此外,还有毒死蜱、放线菌酮、噻嗪酮的防治报道。

灰霉病

(见兰病)。

立枯病

导致幼苗倒塌或插条腐烂。炎热潮湿时,死苗表面及附近土壤上可见白色絮状菌丝体。病原体是腐霉属。它属于卵菌纲霜霉病菌。播种前,盆土不消毒,积水,浇水过多,覆土过厚容易生病死亡。土壤传播的疾病。病害防治可以在播种前用迪信通对盆土进行消毒。

基底腐烂

它导致茎或茎基部褐色腐烂,严重时叶子也被杀死,形成大片渍水的圆形斑点。潮湿时,病部有少量褐色菌丝体和褐色颗粒状菌核。病原菌为胡瓜黑星菌,属于担子菌和黏菌。无性状态为立枯丝核菌,属于半知菌,无性目。病害防治:为保持植株通风透明,播种前用五氯硝基苯处理盆栽土壤,发病时浇井冈霉素。

元秋(1909 ~ 1981)

李君妍

植物病理学家。江苏南京人。1932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先后在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重庆市政府农业推广委员会担任技术助理、技术员、技术主管。1947年赴内布拉斯加大学深造,1950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先后在金陵大学、湖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任教授。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学会首任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陕西省植物病理学学会理事长。

在科研工作中,他主要从事小麦和棉花病害的研究,为防治小麦赤霉病和锈病做出了贡献。1953以来,长期负责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育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棉花抗病品种“西农中三”,研究并明确了棉花黄萎病种子的传播途径,提出了棉花黄萎病种子的检验技术和药物的消毒方法;参与棉花枯萎病生理型鉴定和区划,推动棉花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和抗病品种选育,1978获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学大会奖。主要著作包括棉花枯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禾谷类作物病害、牧草和绿肥作物病害、保护地树木病害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