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辩论赛的争论
大学生如何面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生,一句话,就是:不能专精一个行业,不能只专精一个行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逃不过这样一个问题的拷问:社会需要专业人士还是通才?一成和百分之百哪个更受社会欢迎??很多大学在得到答案之前,就已经为学生做出了选择。自从上海交通大学和深圳大学等少数大学率先实施通识教育以来,通识教育正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找到知音,只按院系而不是专业招生的做法越来越流行。甚至有很多学校把自己的优势学科强加给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学生。比如铁道学院允许外语系学习铁路运输,地质大学允许法学院学习地质构造。好像他们的学生都是这样的多面手。?然而,什么是通才呢?成为通才需要了解多少领域?每个人不可能真的什么都知道。李敖虽然自称“天文地理全知,宗教全知”,但肯定有很多他不太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及格”一定是有限度的。但是这个极限是什么呢?任何一所实行通识教育的大学都没有给出答案。?事实上,很多大学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决定实施通识教育,或者他们的出发点可能不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很多大学的决策者根本没有校园围墙外的工作经验,也可能对别人的经历不感兴趣,所以并不真正了解社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只是突然发现“通才教育”这个词很流行,很适合获取政绩,于是争先恐后地推出通才教育的相关措施。至于什么是通才,学生能不能成为通才,他们没有时间去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是应该一步步等着被学校培养成所谓的通才,还是应该自主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选择后者,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在几乎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里,你都可以找到大量关于“专家”和“通才”关系的文章,很多大学生的辩论赛也把这个命题作为了辩题。然而,这一切并不能给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辩论赛基本上是一个极端错误对另一个极端错误,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但很多专门讨论两者关系的文章过于温和,容易犯“各打五十板”的错误,说一大堆专家和通才各有利弊,只能让人一头雾水,看到最后也没有具体结论。?我不是有多年招聘经验的人事经理,也不是见多识广的专家学者,所以不能用各种理论长篇大论。我只能根据自己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一些建议,难免浅显却清晰。?术业有专攻?一个萝卜一个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越来越“退化”成工具。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他对流水线上的其他环节一无所知。一个鞋厂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干了十年,可能都不知道一双鞋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工厂是一台大机器,每个工人只是机器的一部分。至于其他部分是怎么工作的,他不知道也没必要知道。?虽然写字楼里的白领们看起来并不在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工作,但他们仍然被精细的社会分工固定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工作领域里。做产品的往往没有机会接触市场,做市场的很难知道产品的策划和推广,做技术的更难有机会接触到技术以外的工作。部门内部还是有详细分工的,产品可能仅限于某一类产品,只负责前期策划、品牌包装或者其他环节。?以前在厦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本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每个事业部独立负责一个业务范围。当时我担任其中一个事业部的经理,负责该事业部产品的规划、开发和维护。我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包括产品策划,文案,美工,音乐制作等等。这些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相互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的,分工非常明确。文案不能给艺人设计画面,艺人也不能给音乐制作人编一些铃声。而且我也受到分工的限制,不知道其他部门开发的产品,也不知道自己产品的营销细节,因为这已经是营销部门的事情了。对于公司的财务、人事等事情,除非公开,否则就更不得而知了。?在这样一个和流水线没什么区别的工作环境中,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他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即使一个艺术家没有任何文字功底,对音乐一窍不通,只要他能做出非常漂亮的设计,他绝对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相反,就算一个艺人能给文案写点文章,给音乐制作人做点铃声,如果他设计的画面不够专业,那他也只能收拾东西走人。?任何一家公司都是根据职位来招人的,应聘者能否被录用只是看他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一般来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意思。你首先要明确你要填哪个坑,然后用人单位会评估你是否适合这个坑。如果你不适合,即使有很多适合你的坑,你也只能被拒之门外。?曾经听一个同事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他面试一个美术系的毕业生,她应聘的是美术设计师的职位。因为她做过同行业,是一个非常漂亮可爱的女生(当时他们部门的几个男的已经给我下了“最后通牒”:下次招聘一定要以美貌为先),所以他和她聊了不到5分钟就准备录用她了。但出于最起码的招聘原则,他要求看她的作品。她送给他一个u盘,上面有很多漂亮的设计。不过我同事虽然是个业余爱好者,但还是能感觉到那些作品的风格并不统一,于是当场让她给我设计了一张宣传单。本来他这么做只是为了万无一失,但是她的表现让我很失望。她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设计的作品也比较粗糙,与作品的专业要求相差甚远。?他向她表达了我的歉意。她难过地说:“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但我也从事过同样的行业。除了做艺人,还可以参与产品策划,文笔也不错,适当分担文案工作也没问题。”他问:“你有资格做产品策划或者文案吗?”她看着他,摇摇头。同事们都能感觉到迷茫和失望在她眼里轻轻掠过,虽然她的眼神是那么迷人。如果她有什么特长,就会被录用。如果她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大部分时间她的中餐都是免费的。但是,我这个同事真的不知道跟她萝卜放哪个坑。?所以在用人单位眼里,百分之十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一千招不如一招?我刚从深圳毕业的时候,有个老板曾经跟我强调,熟能生巧不如精于一千招。两年后再来,你就知道老板的良苦用心了。这个老板在很多行业都干过,担任过的职位恐怕都数不过来。转眼间,10年在频繁的跳槽中悄然过去,但他仍然没有精通任何一个行业。当有人问他是做什么的时候,他自己也回答不出来。我做过那么多行业,那么多岗位,没有一个是精通的。在深圳,不在某个行业工作一年以上,别人是不会承认你有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