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网络

网络与道德安全的利弊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时,我们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有许多交汇点,正是这些交汇点使青年“爱上了网络”。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虽然年轻人向社会展示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也是很大的惊喜。然而,许多年轻网民黯然失色的表现并不能为社会增光添彩,让人高枕无忧。

内容1: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特点

一、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的时间:80%左右的用户是从1999或者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的,大部分用户都没有长时间在线。具体分布如下:0997前65438+6.3%;1998占14.0%;1999占36.20%;2000年占43.50%。

2.上网地点:58.8%的青少年在家中上网,31.5%在亲友家上网,20.45%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15.0%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10.8%在学校上网。

3.对在线时间和在线时间满意度的估计:年轻用户平均每周在线时间约为265,438+02分钟,即每天约30分钟。37.0%的用户认为自己的在线时间“刚刚好”,12.0%的用户认为“多一点就够了”,只有0.7%的用户认为“太多了”。31.7%用户认为“比较少”,18.5%青少年认为“太少”。换句话说,50%的年轻用户对在线时间不满意。

四、互联网功能使用:玩游戏占62%;聊天室占54.5%;收发邮件占48.6%;下载保存网页占39.7%;使用搜索引擎占25.0%;订阅新闻占21,9%;网络电话占14.7%;在线分页占14.3%;制作和更新个人网页占12.6%;上传文件占9.4%;公告牌(BBS)占9.2%;代理服务器占2.3%。

5.用户和非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选择“获取更多新闻”作为最重要的需求,平均3.81(满分5分,下同)。以下顺序为:“满足个人爱好”为3.74;“提高课程学习效率”为3.71;“课外学习和研究中感兴趣的问题”为3.67;“结交新朋友”是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平均2.8l。

内容2网络的影响

网络的积极影响

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教育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在网上用自己真实的心态与青少年交流,为德育工作者发现和了解青少年的思想,进行正面引导和全方位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快捷方式。此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和互动性,青少年可以同时与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增加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可存储等时间延迟的特点,可以延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线上相遇,线下相聚,实现线上德育的滋养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

2.它为求知和学习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在中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为知识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校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这对于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解脱,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他们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

3.拓展青少年的全球视野,提高综合素质。上网开阔了青少年的政治视野和知识,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通过上网,他们可以培养自己与各种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读各种有用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在网络上容易接触到资本主义宣传和文化思想,思想处于极度矛盾和混乱之中,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

2.互联网改变了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络上公开坦诚地发表意见,要求平等对话,挑战青年工作者的权威,往往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同时,上网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

3.信息垃圾削弱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据专家调查,47%的网上信息与色情有关,约60%的青少年无意中在网上接触到色情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蛊惑青少年的黑消息。这种信息垃圾会削弱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的心灵,误导青少年的行为。

4.互联网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色情和非法网站,使用虚假身份交友和恶意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有所增加,如传播病毒、黑客攻击、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以及欺诈。这些犯罪分子以青少年为主,大多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想“玩一玩”、“乐一乐”、“大显身手”。此外,网络上不完善的法制也给了青少年犯罪的机会。

内容3互联网青年的“症状”

第一,认知“快餐-硬结”综合征。

对于很多行色匆匆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就像知识快餐一样,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轻点鼠标就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立即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至于网上各种时髦的展品,都是受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从不审视和怀疑其结构成分和运行效果。整个大脑在吞枣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麻木的机器,导致很多利诱不仅吞噬了年轻人本该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也阻断了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第二,情绪上的“腹泻-冷漠”综合征。

对于那些没有完全摆脱父权制和适应性教育的年轻人来说,虽然他们的情绪表达在现实中总是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但是很多被压抑的情绪在网络世界中是可以自由爆发的。网上交友、网上聊天、BBS聊天,成为人们忘记权威的压抑、排解孤独、发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虽然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的虚拟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很多年轻人在释放情绪的同时,试图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埋藏在心底,不愿意向现实世界流露,也懒得与现实中的人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人情世故所动,表现出冷淡的态度。网络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精神锁。

第三,“自主-扩张”症的意志。

在互联网这个无人管理的领域,年轻人可以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需求为准绳,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独立使用线上资源,独立扮演游戏中的各种角色,独立设计出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和“小发明”。虽然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年轻人个性的张扬。然而,我们也震惊于某些人极端自我的“唯我独尊,唯我独大”:有些年轻人就是想彰显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一鸣惊人,所以他们愿意在网络上随意制造一个巨大的思想和观点泡沫,甚至让世界以他为主角, 他们不惜做出破坏他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入侵他人系统等过激行为,甚至制造可怕的封网。

第四,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2、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种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倡导“五要五不”,即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善,不侮辱和欺骗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能随意与网友见面;既要维护网络安全,又不能扰乱网络秩序;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虚拟空间。努力营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与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传统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与互联网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军群组织力量与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将网站建设与现有青年组织和机构的必要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此外,还应注重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面对现实世界,积极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

4.培养一批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青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5.6%的年轻工作者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电脑,38.4%的人根本不会上网。这种情况很难满足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者的网络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与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知识容量,完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使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部分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和时代感,比较平淡,不容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应尽快建设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理念创新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生动、清新典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服人”的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和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络犯罪,走“法治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资料来源: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4期。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中学生上网利弊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网络的信息特征促进了中学生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能够不断接触新事物和新技术,接受新思想的挑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杨教授认为,除了非法色情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之外,网络给儿童带来的积极的东西多于消极的东西。而且,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东西。不管你喜不喜欢,它注定会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学生上网将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开阔视野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丰富、信息交流快捷、自由度强的百科世界,使中学生能够享受全球信息。中学生可以随意获取自己的需求,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和信息,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乐趣。

第二,加强对外交流

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个成员都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接触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质,人们可以避免直接交流时的摩擦和伤害,从而为人们满足情感需求和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往交友的自由化。同时,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孤独。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是最渴望与人交流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人。网络给了他们新的交流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第三,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发展也应如此。互联网为这种环境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获得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学习、研究甚至创新,这是最高效的学习。网络上有海量的知识可供学习,为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领域,不断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养分。一些电脑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拓展当今中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15%的人因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互联网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老师,这已经开始成为现实,比如一些著名的网校。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学困生,但是学电脑,做网页,他们一点都不抱怨。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人格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合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互联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科技发展的历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人类发展有利,对人类利益有害。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网络也无一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性。同时,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计算机网络对中学生有益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第一,网络信息的丰富容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网络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络上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人们能够在绝对自由的环境中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心处于发育阶段,明辨是非、自控、选择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甚至抓住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屏蔽、纵容、支持他们登录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网络。导致部分中学生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抢、奸、杀的犯罪道路。比如我们在人民网上找到了“网络被狼出没”这篇文章(/GB/IT/52/303/20021128/876736 . html),文章主要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及其他国家因青少年上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第二,网络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容易削弱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由于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各种思想和观念也充斥其中,对自我监控能力较弱、好奇心较大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导致道德规范的缺失。同时,网络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容易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些中学生不认为“网聊撒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情”,这大大削弱了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逐渐增加了不良的网络行为。

第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中学生社会化的“缺失”。

网络可以即时传递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多媒体和互动的立体方式。网上收发邮件方便快捷,QQ新颖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讨论自由广泛。通过这些渠道,中学生可以和很多陌生人交谈,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这种社交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机器阻隔,是一种“人-机器-符号-符号-机器-人”形式的交流。这种交流形式去除了双方的许多社交属性,表现为“去社交化”,与现实社交情境中的社交相去甚远。而且青少年在网络上的交往范围大多局限于青少年之间的同伴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友、老师等的社会交往较少。,而代际学习和互动明显不足。这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20.4%的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

第四,网络的诱惑导致中学生出现“网络成瘾”和“网络孤独”等症状。

网络上充满了新鲜事物,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所以对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中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往往导致他们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男中学生是网瘾的主要群体。由于他们心理素质较弱,自制力相对较弱,成为网络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由于患者将网络世界视为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因此表现出孤独、抑郁、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下等症状,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医学上把这种症状称为“网瘾综合征”,简称IAD。

分析不利因素的原因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中学生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个人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身心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有两种需求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首先是性的热度,使中学生的性意识和性冲动出现,即性需求出现;其次,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有成年感,有强烈的独立需求。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必然导致他们容易受到网上信息的干扰。

第二,互联网本身

互联网的全球性、互动性、信息资源和形式的丰富性、易用性,为营利性的性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经营场所。为了吸引顾客,这些网站经常在主页上张贴色情图片,让任何上网的人都可以有意无意地看到,中学生也不例外。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一旦接触到这些内容,影响可想而知。

第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79.4%的中学生家长没有在网上引导孩子。当今社会,中学生的父母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学生用网络来消磨时间。学校作为中学生接受教育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学生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我们传统教育往往回避的青春期教育问题,导致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网络道德意识。

第四,社会原因

目前,网吧经营竞争激烈,导致一些企业主为了盈利,不顾法律和道德,进行不正当竞争。同时,通信、公安、文化、工商在网吧管理方面不够协调,仍有大量“三证”不全的网吧存在。防范措施和监管体系仍然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双重的,负面影响更为积极。关键在于心理健康工作者、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网络的积极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负面效应,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根据调查的数据和结果,我们就如何正确引导和防范上网带来的弊端提出以下建议:

消除缺点的建议

首先,中学生应该遵守网络道德,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中学生不要沉浸在网络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中,浏览、制作、传播不健康信息,用侮辱性、辱骂性语言聊天,不要轻易与陌生人约会。尽量看到对自己日常学习生活有益的东西,一定要保持自制力。上网前,最好做一个小计划,先把要做的事情写下来,一件一件去做。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下,中学生要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结合中学会五个拒绝:一是拒绝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绝网络侵权;三是拒绝不良习惯和行为;四是拒绝色情和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绝未成年人不应进入的网吧。总之,中学生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第二,家长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互联网。

作为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学生去网吧而不被家长知道。此外,一些中学生经常在家使用互联网。家长要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同时关心孩子在看什么、学什么,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成长。心理咨询实践表明,许多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父母和孩子上网,可以提供一个两代人讨论的话题。一起上网查找资料,评论是非,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好机会。父母要有超前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成为孩子最崇拜的人。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管,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的内容和时间,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既帮助中学生借助网络成才,又消除其负面影响。同时,家长要加大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与学校的信息沟通,防止孩子在家里或网吧登录不良网站,以免受到网络侵害或引发违法犯罪。

第三,学校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遵纪守法、网络自护等教育,丰富他们的课外文化生活;各学校法制校长和德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网上法制教育,组织专题讨论。同时,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引导中学生,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生动活泼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学会选择,识别好坏,提高自律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培养道德自律能力。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吧,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

第三,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目前各类网站很多,但健康、教育类网站缺乏点击率。因此,要加强网络工作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道德修养高,熟悉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够有效掌握网络技术,建设一批能够吸引中学生注意力的绿色网站,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队伍。一个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网站,用主旋律和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和团结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这一代中学生一定会健康成长。

四、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网络管理,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犯罪已经成为网络发展的一个伴生物。网络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广,隐蔽性强,危害大,已成为网络社会的毒瘤。1997,1997 2月30日,我国公安部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络的健康发展。我们的通信、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也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网吧的管理和查处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定期对有营业执照的网吧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问题。此外,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网络“防火墙”的开发,特别是过滤网上不良信息的软件的开发。有必要建立网络监控机制,成立网络监控安全部门,招募网络警察并加大打击力度,以应对日益猖獗的网络犯罪。

研究结论: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到来。我们不能因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积极作用而忽视它带来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消极作用而远离它。应加强对中学生上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实效性。

要把引导和规范结合起来,让中学生养成用脑上网的好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和信息的复杂性,继续引导和适当规范他们上网,使他们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倾听他们在想什么。它不仅带来了好的道路,还提供了“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可能是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良影响的一个更可行、更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