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缅副词论文
对联也叫对联,俗称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和艺术形式,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综上所述,联律是六要素,也叫“六相”,分述如下:
第一,字数要对等。线上字数等于线下字数。长联每一分句的字数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上下对联的字数有意不同。比如民国时期,有人嘲讽袁世凯的对联:“袁世凯是永恒的;中国人民万岁。”“袁世凯”两个字连在一起,“中国人”两个字连在一起,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句中允许重叠或叠字。对折和叠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但重叠时要注意上下对联的一致性。比如明代顾宪成题为《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关心。:
但对联中要尽量避免“同音”和“异音”。所谓同音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上下两部分的相同位置上是对立的。所谓异位重词,是指同一个词出现在上下链接的不同位置。但有些虚词是允许有同音异义的,比如杭州西湖的葛陵连:
桃花流水之歌;
在树荫和草地之间。
上下对联中的“之”字是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的,但因为是虚字,所以还可以。但有一种特殊格式的“异位互重”(称为“换位案”),如林森与孙中山先生的对联:
一个人是永恒的;
千古一人。
第二,词类对等。现代汉语中有两类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包括颜色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和拟声词。词类对等是指上下两部分位置相同的词或短语应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词类。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的规则,这是最基本的规则,含义也最广。在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其次是词类的对应规则,也就是上面的12的词是相互对应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遵守这条规则。第三,语义对应规则是指把用汉字表示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名词又分为很多小类,比如天文学(太阳、月亮、风、雨等。)、季节(昼夜等。)、地理(山川河流等。)、官署(塔、门等。)、植被(树、桃、李等。)、鸟类(鸡、鸟、鹤等。)等等。最后是相邻类别的对应规则,即类别相邻的词可以互相配对。如天文归季,天文归地理,地理归宫等等。
第三,结构相称。所谓结构比例,就是上下连词的语法结构(或其短语、句式的结构)要尽可能的一致,即主谓结构与主谓结构相对,动宾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偏正结构与偏正结构相对,并列结构与并列结构相对,等等。比如李白的题目是湖南岳阳楼联:
水和天空是一种颜色;
风月无边。
这个连词既是主谓结构。其中“水天”“风月”都是并列结构,“一色”“无边”都是肯定结构。
但在词类相当的情况下,对一些相似或特殊的句子结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第四,节奏对应。即上下链接停止的地方必须一致。:如:
不要让春秋过了;
老朋友来一次是最难的。
这是一副七言短对联,上下对联的节奏一模一样,都是“二二三”。较长的对联必须有相应的节奏。
五是均匀和谐。什么是调平?普通话平调的分类,简而言之就是平调与上声,平调与平调。古四声中,平声是平的,升、去、入声是无声的。偶和平相和谐包括两个方面:
(1)上下环节相反。一般来说,不要求字对,但要注意上下尾(脚)要对,上半部不一样,下半部平;句末或节奏点的字要平正相反;长联中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要平,对。
(2)句中上下对联交替。当代对联作家余德全总结出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来说就是“平平稳稳”,像马蹄铁一样的节奏走下去,比如:
蜀山有路务为径;
○○●●○○●
学海无涯。
●●○○●●○
(○是平,●是平。“薛”一词是根据《平补》而来的)
对联平的问题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变通的。对联中如有叠字、复合词、回文、幽默、音韵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工会认为有必要,可以有一些例外。
第六,内容相关。对联是什么?既是“对的”,也是“有联系的”。上面说的词,字数相等,词性对等,结构相同,节奏对应,甚至和谐,都是“对”的,只是还缺一个“联”。“连”讲的是内容相关性。一副对联的上下对联之间,内容要有关联。如果上下对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东西,两者不能体现、连接、呼应,就不能算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是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律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种极其特殊的对联。第一,“没有对对方的爱”。上下联逐字工整,但内容不着边际(或似是而非),上下联的对比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兴趣。比如:
树半在找斧头;
果然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晓”均为草木;“已经”、“然”、“他”都是虚词;“半”、“一”、“三”都是数字;“求”、“点”、“策”都是转义动词;“休”、“无”、“定”都是虚词;“纵”“相”“安”都是虚字;“斧”、“干”、“刘”都是古代兵器。中华全国联合会更意外地对用口语比诗感兴趣。
二是单独吟诵诗钟。上下对联分别吟诵两件不相干的事;一字不差,一字不差,工整;通过连词从某一点连接两个事物。诗句中的诗和钟有一些相似之处,也和谜语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研究一下。
对联强调内容的关联性,但禁止两者同义,称为“交手”。所谓“避免同义对立”,指的是上下两部分的关系句,其含义要尽量避免,如“旭日”到“朝阳”,“史书”到“史书”,“中国历代之秀”到“池县长生春”,“生意兴隆到四海”到“财源广进到三江”等等。当然,个别非中心词的交叉,或者双手交叉,在对联中所占比例很小,无伤大雅。
编辑这副对联的习俗
春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介绍和评估文本如下:
对联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和谐精致对句的出现,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对联、骈文、律诗等传统文学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经过北宋、明朝、清朝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累也逐渐丰富。对联有对联、楹联、对联等通称。从明朝开始,人们称之为对联。
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句子为一对,并排竖排显示,自上而下,先右后左,上半部在右,下半部在左。对联属于格律文学,有各种讲究,但字数和句子数没有限制,少则一字,多则千字。其文体特点是上下对照,字数相同,词性相同,层次和水平相同,用词对应,节奏和形意结合,特别是旋律和词性的层次和水平。对联简练、典雅、通俗,被称为“诗中之诗”。
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产品种类繁多,有裱纸、画框、木刻、石雕、竹刻等。在楹联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作品,楹联有数万种。
对联应用广泛,不仅在宫殿、亭台、厅堂、书店,而且在节日、题字、祝贺、悼念、墓葬等场合都有使用。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联、自题联和各种技能联。
对联的习俗在有汉字文化渊源的华语地区和民族中传承和传播,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对联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联,是在每年春节期间书写和张贴的季节性对联。春联的习俗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宋代,在明代变得非常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习俗。春联具有颂性、时效性、针对性的特点,突出“春”字。
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反串、春条、斗方。“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贴在门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婚姻习俗。婚礼对联是为庆祝婚礼而写的对联,一般贴在婚礼家的大门、洞门、厅堂或妆堂。其内容多为对婚姻双方的热情赞美和美好祝愿,带有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
生日对联的习俗。生日对联是为过了生日的人庆生的专用对联。它们的内容一般都是赞美过生日的人的功勋和道德文章,祝福过生日的人多有福报,长命百岁,感情温暖而恭敬。
挽联的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悼联,是由挽联演变而来的,是人们用来表达对祖先和逝者的缅怀和悼念的一种对联。经常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都是白纸黑字写着庄严、肃穆、沉痛的感情。通过共同的语言,唤起人们对逝者的记忆和尊重。
编辑这幅对联的出处
哲学渊源:对联是对仗文学。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很像哲学上所谓的“太极生两仪”,即世间万物分为阴阳对称的两半,在思维本质上非常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对联的哲学渊源和深层民族文化心理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中国古代人世界观的基础。用阴阳二元观念来把握事物,是中国古代人思维方式。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由来已久。《易经》中的卦象是由阴阳组成的,《易经》说:“一阴一阳为道。”老子也说:“万物负而持阳,冲而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荀子认为:“天地合而造万物,阴阳合而变。”(《荀子?6?1论礼)黄老帛书云:“天地之道有左右,阴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且广泛渗透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解释中。”周易?6?1序传“有天地而后万物,万物而后男女,男女而后夫妻,夫妻而后父子,父子而后大臣,大臣而后上下,上下而后礼仪。”《易传》中用各种具体的东西来象征阴阳。阴代表坤、土、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相应的,阳代表干、天、男、父、君、头、上、南、雷、火、山、果、红黄、苍劲等等。这种无处不在的阴阳观念已经渗透到汉族人的潜意识中,从而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以“二”“对”形式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事物生来是一分为二的...,且有左右身,各有妾。”(《左传?6?1召公三十二年)“世界上的道路只是两个人的包裹。”(《斋藤优子流派》卷九十三)“成熟和重生是正义中的正义。治文,自太极出两仪,无是无非;日用,寒暑,昼夜,各种人事——生死,尊严,富贵,尊卑,上下,长短,远近,新旧,大小,气味,深浅,明暗,各种端,不可枚举。”(叶燮:原诗)这种根植于阴阳二元世界观的民族心理,是对偶句产生和流行的深层次原因之一。之前很多讨论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文心雕龙?6?1李慈:创作有形,支撑必有双;神为用才有意义,事物不是孤立的。老公心里一肚子话,我也要操心。你们必须互相竞争,自然配对。.....身体植入一定要两个,言行一致。……
语源:一副标准对联,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口头表达出来的时候是口头对抗,写出来的时候是文字对抗。语言对偶的意义是什么?通常我们讲的是四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斜矛盾、句法相同。四项中最重要的是字数相等,平斜矛盾。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中的“字数”,其本质是音节相等。也就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car”和“jeep”这两个词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但在音节上是不相等的。然而在汉语中,“k⃗m⃗ch⃗和“j⃗p℔”在数量和音节上是相等的。汉语之所以能做到“音节”平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为基本单位的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位一体。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很强的独立性,都有一定的长度和声调。古代有平、升、降、入四种声调。现在有升、降、升、降四种声调,分为平、降两类。平对峙是矛盾。这样,汉语中的词素之间(即词与词之间),就可以建立起字数相等,甚至字数相等的对立关系。在英语中,即使事物的名称和概念可以相对,词的数量和词性可以相对,两个句子的句式可以相对,但它们的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自由拼读,没有声调,所以不能相对。对联多以文字书写,常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他建筑物或物体上。所以对联对仗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所谓的字面对立。词语的相对性意味着对联既是语言艺术,也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的对联,它要求工整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的美感。汉字恰恰具备了达到工整对称的条件,它以个体方、方、齐的形式存在,在书写中占据相等的空间位置。它是可读和可见的。它的方形配置既有美学原则,又包含力学要求。无论是横写还是竖写,都能显得密集、工整、美观。而英语则是音标,每个单词长度不一,只表音不表意,更不可见。只能横着排,不能竖着排,形式上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对称。接下来的采访中,比较两个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对仗,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文才有真正的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没有。
中文:(莎士比亚名句,以对联形式排列)
中文:
构建一个好的思想;
写出机智的句子。
英语“上下对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同,句式相同,但音节不对等。读起来,因为没有声调,上下对联都是同一个声音,没有平仄带来的抑扬顿挫。至于书写,“下联”比“上联”少两个字母,所以完全不对称。读者可能会疑惑,你能不能在字数相同、词性相同、句式相同的基础上,找到并写出一个音节相等、书写间距(字母相等)相等的英语对偶句?我们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因为英语音节、单词、语素不是三位一体的,所以在实践中只能顾此失彼,哪怕莎士比亚的对偶句在英语中也是极其罕见的。以及中文的“好思想”;写一个机智的句子是另一回事。你看,用词一样,词性一样,句式相反,音节一样,平仄字基本和谐,但是书写完全工整对称。所以,英语“思善念;写一手好字。”不是对联,而是中文”构成了一个美好的思想;写一个精彩的句子。”可以称之为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