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世界相关论文
关键词:孙少平形象塑造,美学追求,现实主义和悲剧。
路遥生于1949,卒于1992。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朽的文学财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陆续发表了中篇小说《在艰难的日子里》、《人生》,他的小说总是引起强烈的反响。最重要的是,路遥用了六年时间,努力完成了近百万字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他以恢弘的气势,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孙少平的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路遥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试图真实地描写生活,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感情丰富的路遥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倾注到了孙少平这个人物身上,而孙少平也烙上了作者思想的印记。因此,我们可以从孙少平的人物塑造中领略作者的审美个性。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作者最喜欢和最信任的人物。
第一,尊重个人奋斗精神
孙少平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塑造的一个具有理想人格魅力的典型人物。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和分析孙少平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执着的灵魂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其实这也是由于路遥对个人奋斗精神的强烈推崇。
路遥出生在一个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证的贫困家庭。七岁时,他的父亲把他收养给了一个同样贫穷的叔叔,他没有孩子。为了能够上学,路遥忍受着父母的思念,不得不住在叔叔家,因为路遥的父亲无力为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提供上学的机会。舅舅家除了勉强上得起小学,并不比路遥家好。路遥一生的主题依然是饥饿和贫穷,尤其是贫穷,几乎伴随了他一生。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对苦难的感知几乎就是路遥的全部经历。当孙少平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他是一个感到寒酸和自卑的穷学生,因为他每顿饭都要带两个黑包子去食堂。他穿着不能保暖却只能遮羞的破衣烂衫,每天啃两个黑包子维持在学校勤工俭学的生活。这样的境遇让他自卑,但古朴的黄土铸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贫穷并没有成为他颓废的借口。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学习、看报、读书,以纤细的骨骼和单薄的骨架武装自己,精神上的优势和满足感使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倒下。很快,他从饥饿、贫穷和自卑的痛苦中活了下来。
如果说少年孙少平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必然,那么他自愿外出当出卖劳动力、居无定所的劳动者就是“自讨苦吃”。高中毕业后,孙少平成了双水村的一名小学教师。尽管三年后她被解雇了,但她仍然是一个农民。然而,当时已经是80年代初,农村全面改革和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只要农民愿意做出一些努力,他们就不必担心温饱问题。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赶上了好形势,他创办的砖厂开始有起色。孙少平可以“善待”自己,帮助哥哥的工厂,在村里过着舒适无忧的生活。但他只是选择了“吃苦”,在外面白手起家。
孙少平生于苦难之中,他愿意“自讨苦吃”是可以理解的。他的父母一辈子住在山里,辛辛苦苦耕耘土地,努力摆脱苦难,实现温饱,这很难。但孙少平接受的是现代教育,他通过书籍“走”过很多地方,知道在双水村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那里人来人往,灯火阑珊。他开始懂得自觉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内涵,对苦难和人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生在贫农家庭,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是一辈子取之不尽的,但我们必须摆脱出身的局限,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人生意义。”他最终选择了出去环游世界。背着破破烂烂的被褥,面对城里人冰冷的目光,他站在东莞大桥边,像买“牲畜”一样等着包工头来接自己。被选为苦力后,他不得不忍受非人的待遇。刚刚步入社会的孙少平,在湟源尝尽了人情冷暖。但从踏上湟源城的那一刻起,他就打算以苦行僧的方式“算了”。忘记温暖,忘记温柔,忘记一切享乐,把饥饿、寒冷、屈辱、苦难当成自己的常态生活...“他的力量和耐心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肉体的折磨,从来没有让他动摇或放弃,反而在困难面前更加坚忍不拔,精力充沛。这也与路遥所追求的性格密切相关。路遥追求的优秀品质是坚强的性格,在困境中与命运抗争是路遥信奉的苦难哲学。目的不是为了苦而苦,而是利用苦来锻炼他的性格。
正如路遥所希望的那样,孙少平在自寻烦恼的过程中壮大了自己,把苦难化为独特的生命感悟、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和对生活的深沉热情。
第二,崇尚三秦大地的侠义精神
在平凡的世界里,命运并没有给予孙少平太多的关心。除了家人和朋友,社会和生活对他几乎是冷冰冰的,痛苦的磨难始终伴随着他。我还在双水村的时候,家里穷得不得了;年轻人的爱情早逝;老师的职位被取消了...我出去打工的时候;亲戚冷淡;别人冷眼旁观;不公平待遇;身体创伤...当了煤矿工人后,环境危险,劳动极其繁重;工人欺负;老师去世了;爱人去世了;他的外貌被毁了...但孙少平并没有因为一系列的不幸而消沉、愤世嫉俗或愤世嫉俗。可惜,他锻造了自己更成熟的思想,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看法:“人生总是美好的,而在这其间,人生是如此短暂。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着...即使是苦难,也应该算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甚至是我们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幸的是,生活是孙少平的福气。正是因为不幸,当幸福来临时,孙少平会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
对待生活中的这些不幸和不公,孙少平在三秦是相当豪迈的。尽管孙少平曾经感到自卑,并因为自卑而产生过一些稍纵即逝的报复念头,但他的心灵仍然是纯洁而美好的。在生活和苦难的磨炼中,他形成了博大无私的胸怀,达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故事一开始,和有优越感的顾打了一架,但经过这件事,他开始意识到“平凡不代表低俗。他可能一辈子都是个普通人,但他应该在很多普通的事情上表现出不寻常的观点和做法。”的确,在以后的生活中,孙少平仍然是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情,但却表现出真正不寻常的观点和行动。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有一种真挚的爱,甚至对伤害过自己或者根本不认识他的陌生人。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何时,他都表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他不遗余力地把经常羞辱他的侯从洪水中救出来;他既往不咎,帮助伤过感情的何红梅处理“偷手帕”事件;他不惜丢掉工作,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解救那个受辱的柔弱女孩;他为了拯救处于危险中的同事而献出了生命;他坚决拒绝了金秀的爱情...他的大度、无私、慷慨都深深打动了人们。
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孙少平成为一个社会怪胎,而是使他成为一个聪明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就像一个慷慨的智者。虽然生活让他无路可走,但他一直微笑着。像苦行僧一样潜心写作的路遥,非常推崇这种精神。他认为孙少平遭遇的不幸是由特定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他要有一个三秦之地古代侠客的勇气,直面人生,与之抗争,战胜苦难,从而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但一定程度上也是路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安排的。作者深深体会到人活在世上的不易,尤其是在陕北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面临着诸多生存挑战:生命与自然的抗争,生命与命运的抗争,生命与生命本身的相残...人生是永无止境的奋斗,这是路遥对人生的定义性回答。孙少平的思想和行动就像一对患难中的知心朋友,相互促进,永不停息。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永远对生活充满热情,永不放弃。这不仅是孙少平的人生态度,也是路遥的人生理想。这种热情让他们在生活中不知疲倦,促使他们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姚橹的家乡是位于黄土高原的陕北清涧。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地貌破碎。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破碎而脱颖而出。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这里的人们体验到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乐趣,获得了生存的价值,所以他们大多热情、开朗、意志坚强。陕北特有的环境锤炼了陕北人民的英雄气概和诚实坦率的性格,许多粗犷热情的民间文化在这里产生和传承。这里的一切自然和人文景观,如大漠孤烟、黄河落日、信仰苍天、山歌等,都参与了青年路遥的心理建构,赋予了路遥豪放热情的性格。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通过对孙少平生存危机的描写,将自己热情奔放的性格渗透到了孙少平的性格中。可以说,三秦大地的侠义古风,造就了作者和孙少平这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