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论文

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三)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英美人强调客观性,以常见的物体、抽象的概念和非个人化的it为主语,使事物以客观的语气呈现,使叙事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紧凑,语气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往往被作为主体。主体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去描述客观事物,或者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在英汉翻译中,确定的主语是否合适,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的思维模式。例如:

这个曾让世界欢笑的人充满了痛苦。(这个曾经让全世界人都笑的人自己也吃了不少苦。)

她从未想到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她从不认为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例3英语用抽象名词苦味作主语,而汉语用“那个曾经让世界上的人发笑的人”作主语;例4英语用形式主语it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似乎不相干。其实这是因为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例4表示她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当然,原句可以说,她从来没有想过伊萨是一个不忠诚的男人。但两者相比,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表明她对此事感到惊讶,后一句只是强调主观印象。翻译清楚地表明了她对“他不诚实”的理解。

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英语和汉语的词序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必须根据译语的语序习惯安排原文中句子成分和词语的顺序,有时还需要进行语序转换。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转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语位置的转换

汉语中的定语,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几个词组合使用,通常都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英语不是这样的。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前,短语和从句作定语放在被修饰名词之后。汉译英时,定语的位置是必须考虑的。睡着的婴儿看起来很可爱。睡着的婴儿看起来很可爱..你认识那些在操场上踢足球的男孩吗?你认识在操场上踢足球的男孩吗?这是波利呆过的笼子。这是波利住的笼子。

需要注意的是,在英语中,不定代词的定语经常跟在其后,比如:对你来说什么重要?今天的报纸上有什么重要的消息吗?

第二,状语位置的转换

在英汉翻译中,状语位置的变化极其复杂。因为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状语的位置都不是很固定。出于强调、句子平衡和语境关联的考虑,状语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在翻译中,首先要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状语位置的差异,然后根据译语的习惯调整排列。例如,在汉语中,状语经常放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有时为了强调也放在主语之前,但翻译成英语时就不是这样了。他整天工作。他整天工作。我非常喜欢住在中国。我非常喜欢住在中国。

另外,英语的方式状语通常放在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之前,而汉语的状语正好相反。我们必须早点去那里。我们必须早点去那里..她每天早上在教室里大声朗读。她每天早上在教室里大声朗读。

在英汉翻译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定语和状语,其他句子成分和一些词语的位置也要根据译语的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比如英语和汉语各有一些不同语序的并列固定结构,比如汉语的“南北”,英语的“南北”;中文说“新旧”,英文说“新旧”。这些都是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P & gt;

英汉翻译中的语序错位

2007年9月5日星期六

英汉翻译中的语序错位现象(不同语序)

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基本相同。正是因为这种语序基本一致,所以汉译英时容易出错。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不同,一些固定表达的格式也不同。比如翻译,只有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很重要,是翻译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以前翻译书上讲了很多技巧,但是也要注意固定表达的背诵。

1,英汉语序错位

例如:

火和水

富人和穷人

新旧交替

长短不一

细长的

男婴

女婴

热与凉

很好,很酷

物理化学化学和物理

农业和工业

月份和年份

田径(项目)

迟早,迟早,第一和最后

水土流失

新娘和新郎新娘和新郎

眼明手快

愤怒,悲伤,快乐和幸福。

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合

2.在某些情况下,中英文语句的顺序是相似的。

例如:

上上下下

到处

老人和年轻人,老人和年轻人

父母父亲和母亲

丈夫和妻子男人和妻子

从头到尾的上下文

来来去去,来来回回

3.汉语成语中经常有同义反复的表达。如“流浪”、“圈子”、“温暖”、“思想”、“道路”等。,这种结构在英语中也有。

例如:

时间和潮汐年

磨损

亲和亲是亲密的

老爷老爷

想要和喜欢

普通民众

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

[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顺序,是语言的重要组合手段之一。它既反映了一定的逻辑,也反映了长期使用语言中形成的语言习惯和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说英语的人和汉族人不一样。

他们的思维方式必然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描述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本文从主语的确立、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态句序的特点以及语序调整的实证分析等方面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语序调整问题。

(1)确定主语,调整语序。

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除了省略号,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句法上的形合要求句子的成分特别明确,以免结构混乱,影响句子的意思。

而汉语则是主位突出的语言,有主位突出的,也有主语不突出的;句法上重意合,形式上指称关系不明显。在一篇课文中,有些句子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有时必须省略;有些题材很难一目了然,需要读者仔细辨认。所以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确定主语和调整句序往往是一个需要动脑的问题。例如:

夜幕降临时,他发现离约定的到达地点还有许多英里。

这句话是按照原来的语序翻译的,以黄昏为主语,翻译出来会别扭,不自然。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应该选择“他”作为主语,所以正确的翻译是:当夜幕降临时,他离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许多英里。另一个例子是:

众所周知,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

众所周知,中国在2003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原文的主语是“2003”,译文却不是以“2003”为主语,而是以“中国”为主语。以时间为主语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这种用法既强调了时间的概念,又使句子简洁生动。根据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和英语表达习惯,英语也可以用地点等名词作主语。南京见证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事件。(南京发生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英美人强调客观性,以常见的物体、抽象的概念和非个人化的it为主语,使事物以客观的语气呈现,使叙事显得公正客观,结构趋于紧凑,语气委婉间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往往被作为主体。主体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从自我出发去描述客观事物,或者倾向于描述人的行为或状态。在英汉翻译中,确定的主语是否合适,必须考虑译文是否符合汉族人的思维模式。例如:

这个曾让世界欢笑的人充满了痛苦。(这个曾经让全世界人都笑的人自己也吃了不少苦。)

她从未想到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她从不认为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例3英语用抽象名词苦味作主语,而汉语用“那个曾经让世界上的人发笑的人”作主语;例4英语用形式主语it作主语,汉语用“她”作主语,似乎不相干。其实这是因为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例4表示她从未有过这种想法。当然,原句可以说,她从来没有想过伊萨是一个不忠诚的男人。但两者相比,前一句强调“他是个不诚实的人”是客观事实,字里行间表明她对此事感到惊讶,后一句只是强调主观印象。翻译清楚地表明了她对“他不诚实”的理解。

(2)突出信息重点,调整语序。

信息的焦点是信息单元的焦点,是作为信息峰值体现在信息单元的主重音或声调核心的一个或多个单元。分析语言现象常用的方法是句子成分分析,这远远不够,还需要交际分析或实质分析。

也就是主题分析。主位是陈述的对象(或话题),是谈话的起点,是读者从语境或语言之外的知识中了解的内容,表达已知的信息;述位是对陈述对象的陈述,即对已知事物说的话,是交际的中心,是叙事的目的,是读者未知或假设读者未知的内容,是新信息的表达。通常新信息是句子内容的焦点或句子的重点。因为新信息往往需要比已知信息更详细地陈述,所以需要使用更长更重的句尾。这个结构是按照句末重心的组织原则来组织的。但是,英语中有些句子成分是倒排的,不是因为它们代表新的信息,而是因为它们太长太复杂。如果他们不倒过来,句子结构就会头重脚轻。所以英汉翻译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找出原文句子的信息焦点是什么,原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个焦点,译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个焦点才能达到对等。

在英语句子中,信息的焦点总是由新的信息组成。一般情况下,这个焦点一般出现在句末。例如:

我正在把我的房间漆成蓝色。

一般情况下,蓝色应该是信息的重点,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我在把我的房子漆成蓝色。如果上面的例子是要回答你是不是把约翰的房间漆成蓝色?这个问题,那么句子中信息的焦点就落在了我的身上,因为这是新的信息。因此,译文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反映信息焦点的变化。我正在把我自己的房间漆成蓝色。

英语中突出信息焦点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词序调整、强调句型和准分句。在句子中,信息单位的重要性与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提高一个词在句子中的信息价值的一种方法是调整词序,将其向前或向后移动。虽然中文的语序在信息处理中没有英文那么重要,但语序调整仍然是突出信息重点不可或缺的手段。例如:

这个罐子很难倒奶油。)

奶油很难从这个罐子里倒出来。)

(8)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不怕辣。

我的妹妹弗洛拉坐在她的书桌前全神贯注。她看上去好像睡了一夜。(全神贯注地坐在桌边的是我妹妹弗洛拉,她好像一夜没睡。)

例6把奶油放在句末,强调奶油很浓。例7把这个水壶放在句末,强调壶嘴小,奶油很难倒出。通过语序调整,强调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吃过一次辣就不怕辣,湖南人不怕辣,就怕现在不辣了,因为吃惯了辣。在这三个从句中,当然,说话者是在强调湖南人最怕吃辣椒。例9用倒装句调整信息焦点。

设置悬念使文章更加生动,中文翻译也采用倒装句,效果相同。

强调句型it is和准分裂句是英语中用来突出信息焦点的重要语法手段,可以强调句子中的不同成分。在英汉翻译中,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适当调整句型,将原文的信息焦点转换成汉语中“是”等信息价值较高的句子成分。例如:

昨晚是简在晚会上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

昨晚是珍妮在晚会上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

昨晚简在晚会上演奏的是莫扎特。

珍妮在昨晚的聚会上演奏了莫扎特的作品。)

我正在做的是给他一个教训。(我现在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教训。)

(3)根据汉语时间句序的特点调整语序。

句序是以句子为基础的,包括段落中句子的顺序和复句中从句的顺序。汉语前辈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汉语中有很多连动句。中国译者也指出,时序是汉语动词排列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功能主义语言学派从语言与外界关系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发现汉语具有高度的象似性,语言符合自然时间顺序排列的强烈趋势。例如:

(13)华老栓突然坐起来,划了根火柴,点了一盏油腻的灯。

(14)扫去一片积雪,露出地面,用一根短棍支起一个大竹帘,底下撒些谷壳,棍上系一根长绳。人们远远地拿着它,看着鸟儿下来啄食。当他们到达竹帘的底部时,他们拉动绳子并盖上竹帘。

我轻轻地扣上门。就在刚才,小女孩出来开门了。她抬起头,停顿了一会儿,然后微笑着示意我进去。

对汉语句子时序的实证研究表明,除了现实时序原则外,还有抽象时序和心理时序。

抽象时序是指没有进入真实时间流的时间序列,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仅存在于人们的逻辑推理中。例如:

(16)先出去让我们起来。

上例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动词“out”和“get up”在说话人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实时流,并没有实际发生,但是两个分句的时间一目了然。心理时序是指人说话时在主观心理轴上的时序。一种是先解释已知和次要信息,再解释未知和重要信息。“已知+未知”的信息结构是汉语中时间顺序在人的主观心理轴上的反映。另一种是先说自己知道的,以后再说自己知道的。例如:

(17)玫瑰固然可爱,但荆棘扎手。

(18)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一个气候规律,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哲学。

在例17中,说话人把前面的从句作为已知信息,作为铺垫,意思是后面的从句。在例18中,后一个从句的意义比前一个从句高一层,是信息的重点,是强调的对象。

(19)袭人羞红了脸,以为自己说错话了。

这句话是因前因后因句,句序看似与前两个顺序相反,但仔细理解人们说这句话的心理:人们先顺着上面说某个结果,再想到必然,于是加上一个原因或理由。补充说明的内容是事后想起的,因为是说话人后来想到或意识到的,所以放在结果句之后。

从以上来看,汉语的句子顺序是相对固定的,时间顺序是复合句中经常起排列从句顺序作用的一个原则。在英汉翻译中,由于汉语表达的需要,往往需要改变原文的语序,即使是短句也存在语序调整的问题。例如:

看到你真高兴。)

在英语中,通常会先说个人感受,然后谈论情况并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中国人往往相反,先说具体情况,再谈个人感受。

因为英语句子是树形结构,句子成分层层叠叠,形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框架。英语的这种结构技术使得时间序列的格式无法显示。而汉语没有主干结构,在结构上是由一对对独立的简单句连接而成,整个复句呈现平面线性延伸。虽然句子流放是非正式的,分散的,但整个复合句不是混乱的,而是有联系的。这其中的构成是有一定顺序的:事件和层层含义按时间顺序排列,整个句子分散但集中。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有时可以直接从源语言翻译到目标语言。

如下图所示:

X ———→ y然而,由于上述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译者往往要走一条曲折的道路,如下图所示:

X y └——————↑也就是说,为了翻译的顺畅,英文句子要进行解包和反变换,把解包的部分转换成核心句的形式,再由核心句翻译成中文从句,最后按照时间顺序把从句做出来。如下图所示:

英文原文中文翻译切分,逆序转换句序调整英文核心句-中文从句配对这个操作步骤,下面举例说明:

我借着刚刚落下的半月的光线穿上衣服,它的光线透过我床边狭窄的窗户射进来。

首先,对英语原句进行拆解,原句可以分为三个核心句:

我借着半月的光穿上衣服。

(SVOA)

一轮半月刚刚落下。(服务)

③月光透过我床边狭窄的窗户射进来。(SVA)

经过分析,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是②-③-①。经过这种调整,它可以成功地转化为:

半圆的小月渐渐西沉,月光从小床旁边的窄窗透进来。我在月光下穿上衣服。

当他停下来转过身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个老妇人身上,她身材高挑,风韵犹存,尽管因岁月而憔悴。

首先,原句“拆分”,可分为七个核心句:

那是一位老妇人。

②她很高。

她身材依然匀称。

④她被时间消磨殆尽。

他的目光落在她身上。

⑥他停下来。

⑦他转身了。

通过分析,七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是⑥-⑥-⑥-⑥-②-④-③。所以我们把它翻译成:

他停下来,转身专注地看着。原来是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她身材修长,虽然因岁月而略显憔悴,但风韵犹存。

(4)英汉翻译中语序调整的实证分析。在英汉翻译中,

语序调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忽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造成翻译作品洋腔洋调、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从上述观点来看《简爱》的翻译版本,确实在这方面发现了一些问题。

没有蜡烛把我一个人关起来太残忍了。(好残忍!不点蜡烛就把我关在里面多残忍啊。)

在这种情况下,原句的重点应该是残忍,放在句末的不定式短语不是信息的重点,而是要实现英语造句普遍遵循的端重心原则,避免头重脚轻的现象按照汉语前具体评价的原则,不点蜡烛就把我关在里面是残忍的!

(24)然后,我坐在我的膝盖上,我的娃娃,直到火变暗,环顾四周,以确保没有什么比神秘的可怕的阴影房间。(然后,我把布娃娃放在膝盖上,坐在周围,直到火渐渐暗了下来,并不时环顾四周,发现除了我之外,没有什么更可怕的东西光顾这个黑暗的房间。)

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经过分析,原文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核心句子:

我坐着,把洋娃娃放在膝盖上。(SVA)

②火势减弱了。(SVC)

我环顾四周。。。(SVA)

三个核心句的时间顺序应该是①-③-②。原文中,第3条款是第1条款的伴随行为,为了符合终端重心原则,放在句末。之后,我把娃娃放在膝盖上,时不时地环顾四周,看看有没有比我更糟糕的东西光顾这个黑暗的房间,就这样一直坐到炉火昏暗。

(25)对于斯卡查德小姐来说,这一切都是有希望的,她天生整洁、爱惩罚人、注重细节。(所有这些都让斯卡查德小姐非常生气。她天生整洁,守时,一丝不苟。)

先说明外围成分和已知信息,再指向主题,提出未知信息,这是汉语写作的一般规律。原句第一分句是水果和未知信息,放在句末比较好。所以原译文的句序要调整如下:斯卡查德小姐天生整洁、守时、一丝不苟;所有这些桩让她非常生气。

29.难道我没有描述过一个令人愉快的居住地点吗?我把它描述为掩映在群山和树林中,从溪边骑行而来。我没有描述一个可爱的住所吗?我形容是依偎在山丘树林里,站在河边。)

按照“已知+未知”的汉语时间句序,结论(未知信息)之前应该有论据(已知信息)。因为原译文中的句序与此相悖,需要调整。我说它藏在山里,坐在溪边,我不是形容它是一个可爱的住所吗?

当然,原文的句序,即先说结论再给出论据的句序,在汉语中也是存在的,只是原译文和改译文有文体上的差异。

先下结论,再找论点的句序,是说话人思想的不成熟表达。

因为这个论点是演讲者事后想到的。这种表达顺序经常出现在口语中,带有很强的色彩。《简爱》原文结构严谨,一点也不松散,是典型的书面风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原译文和原文是有文体差异的。

通过主语的确定、信息焦点的突出方法、汉语时态句序的特点以及英汉翻译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英语和汉语各有特点。要做到忠实通顺的翻译,

词序调整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夏洛特的勃朗特。简爱[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7.

[2]约瑟夫·丹克斯。等等。翻译和口译中的认知过程[M]。塞奇出版公司。1997.

[3]尤金·奈达.论翻译[M].谭在希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戴。时序与汉语语序[J]。外国语言学,

1988 , (1) .

[5]戴。基于认知的汉语功能语法研究[J].外国语言学,1990,(4)。

[6]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M]。商务印书馆,1979。

[7]吕叔湘。中国杂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8]马·。浅谈英汉主语的差异[J].外语,1995,(5)。

[9]谢馨仪。汉语中的时间与意象[J]。外国语言学,1991,

你再看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