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不同地貌分区及其水动力特征
海底地貌是被海水覆盖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深海平原的坡度不到千分之一,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三个基本地貌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以及若干亚级海底地貌单元。
洋盆
位于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大洋中脊缓坡相连,另一侧与大陆脊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海盆被洋脊等正常地形分割,形成多个略等轴状、水深约4000 ~ 5000米的海底凹陷,称为海盆。宽度大、坡度缓的长的海底凹陷叫海槽。盆地底部发育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长的海底高地称为海山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为海山,平顶平面、四周斜坡陡峭的海底高地称为海台。
大陆边缘
它是大陆与洋底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三个单元组成: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地形宽阔平缓,多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的外围地区。后者大陆架较窄,大陆坡较陡,大陆隆起不发育,但被海沟取代,可分为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靠近大陆边缘的安第斯大陆边缘两类,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也见于印度洋东北边缘。
大洋中脊
海底地貌和陆地地貌一样,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海底地形通常是内力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大洋中脊轴是海底扩张的中心。深海海底缺乏陆地上的挤压褶皱山系,海山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和断块有关。外力也在塑造海底地貌方面发挥作用。强烈的沉积作用可以改造原来崎岖的火山和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是浊流侵蚀最壮观的表现,但在塑造海底地形的过程中,除了大陆边缘地区,侵蚀远不如陆地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沿海和浅海地区的地形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