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1.金融创新与安全的平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其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不受监控。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的工具,在活跃市场交易、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对中国来说,我们的金融创新还远远不够。发展金融市场,必须进行金融创新,这不仅是一国自身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失控就放弃金融创新,而是要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创新不平衡、风险监控困难等问题。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不平衡,市场交易的低迷和萎缩,凸显了市场风险,制约了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金融创新必须与市场的成熟度、市场组织、体制和机制的健全性、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的大小相适应。即市场内外条件和特征所能承载的容量,以及金融创新的兼容性,是决定金融创新能否进行,能否促进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动力或发展不足的金融创新会降低市场发展的质量,延缓市场发展的进程。
2.健全的信用体系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信用体系完善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健康和成熟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约束不严、信用体系不发达等问题,成为影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无论是发达市场还是成熟市场,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发展中市场,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信用体系建设决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
3.严格持续的市场监管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
美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采取分业监管模式,由美联储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安全。这种模式既强调横向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难以协调不同监管机构的不同监管理念、监管目标和监管操作,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或薄弱区域;相对松散的综合监管和多头监管,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容易相互扯皮和推诿,降低监管效率。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监管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压力和挑战:国内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尚未完成,制度转型和市场调整带来的股指下跌和市场震荡降低了市场功能和作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为此,我们必须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审慎推进国际化进程,而不是焦虑不安。同时,要注意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密切沟通与合作,防止部门风险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从非系统性风险到系统性风险的逐步演变和蔓延。
新兴市场的金融风险增加了。
在次贷危机下,新兴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1997金融危机后一些亚洲国家的一些做法,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比如,亚洲国家庞大的外汇储备确实增强了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能力,但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资本大量流动的风险。亚洲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投资相对安全的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雷曼兄弟等权威机构的报告指出,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流风险近期显现,再次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5年,东亚经济体(中国、日本和中国除外)的内部储蓄和投资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降至30%和25%以下,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也认为,高风险的抵押贷款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可能会“戳破”全球资产泡沫,而高负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如土耳可能首当其冲。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程度也不断加深。因此,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会影响中国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第二,一旦美元大幅贬值,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会缩水;第三,美国将进入降息周期,这将加大中国利用加息抑制通胀的难度;第四,美国经济衰退将增加国际短期资本进出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