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简介。
主要著作有科学史上张辉写的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关于新闻原则的思考》;散文创作方面,近20年来以山水散文为主,赢得了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他的作品是草本的,优雅的。近年来,他致力于人物散文,尤其是历史名人的写作,“找渡口,找渡口,渡到哪里?”、“红毛、蓝毛”等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散文集有《夏日情怀与秋思》、《寻访新地方》、《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情笔记》、《人杰地灵》、《梁衡卷》等。学术文集有:写作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还有晋祠,夏日情怀,找渡口,找渡口,去哪里渡?《百年美人》《射遍栏杆》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65438-0996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听西来》获梅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联合举办的《心是中国》散文优秀奖,有《金词》、《寻渡》、《寻渡与渡何处》、《夏感》三篇散文入选中学教材。近年来,《海斯》还入选了鄂教版中学教材。
梁衡散文《夏日感觉》赏析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在诗人和作家的作品中,夏天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季节。也许,春天百花的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快感,春天的美好与和谐,能自由释放人的情感;或许,秋天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感,秋天的孤独能让人的心情得到一个淋漓的发泄;所以古今吟咏春秋者,舞文弄墨者,几乎都跃跃欲试过江。夏天呢?也许是太热了,太密集了,有点“稠得化不开”,所以总给人一种不和谐、超负荷、超负荷的感觉。如果是这样,如何才能获得像普通人一样受“快乐原则”支配的文人的心理认同?你怎么能不被他们安排到一个空缺呢!即使有人写,也难免写成“恶毒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热的风”、“狰狞的尖叫”、“人如濒死的鱼”、“大地在高热中颤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的作品)——一种夏天的感觉作为艺术内容上抑郁的象征。或者,也可以写成“每天睡觉都觉得没心没肺”(杨万里)和“午后抛书手累梦久”(蔡缺)——一种夏日情怀,在轻松闲适中透露出无可奈何的失落感。
然而,梁衡同志敢于做新的和奇怪的事情,从人们所说的,“大声赞美春天和秋天的金色夏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赞美本身就值得我们赞美。他在这部作品中所营造的纯净境界、浓郁的典雅和崇高的美感,以及他优雅的语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夏感》的确是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
在《夏感》的开头,作者写道:“充斥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盆冷水在渐渐冒泡,冒泡,最后沸腾。山坡上沙质的细草渐渐长成了浓密的毛发,林带上淡淡的青烟也凝结成了长长的暗墙。”在这里,“一盆冷水”的简单比喻,“浓发”的生动拟人,“长墙黑彩”的巧妙选词,仿佛作者在从上面扫描,几个镜头勾勒出夏日景色的宏观。那句“烦蝉,势叶一直响”就像上面那组镜头的画外音。这里的“烦”,表现的是夏天的炎热,却没有沉闷的内心;它传递着夏天的喧闹,没有一丝干燥的迹象。漫过树梢的经久不息的声音,映衬出夏日景色的鲜艳色彩,烘托出一种“蝉在林中悄无声息”的氛围,也展现出夏日大地的丰富、厚重与从容。因此,在声情并茂、虚实交融中,作者为全文定下了昂扬向上、积极向上的主题。
接着,作者把视角摆正,把镜头下移,仿佛在看一望无际的原野,看着滚滚的麦浪“拍打着远山,天上的云,拍打着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像波涛汹涌过船只。”在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风景,是外在物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换句话说,它是反映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然后,一股飘来的热气,“飘过田野”,似乎在向正在俯瞰的作者和读者吹着“成熟的麦香”。这个小小的染色不仅恰到好处而且锦上添花。正如前面蝉鸣的对比是声与色的交融,这里的点染是色与香的和谐。如果说前面的对比是一种氛围的触动,那么这里的触动就是亲情的标志——生命的丰富和充实的标志。如此细致地铺垫之后,作者又刻意将笔法引向文章寓意的重点——“春之精神,积蓄了半年,如今已成了一股磅礴之势,滚滚于田野,升腾于天地之间。”
这是作者自己的夏天感受,这是作者发现、体会、学习到的独特的夏天感受。从这里,作者似乎很自然地延伸出一个微妙的论点:“春天的颜色是冷绿的,如碧波,嫩竹,充满希望;秋天的颜色是炽热的红色,如晚霞、红叶,预示着事物的极致。夏天正好在春花秋实之间,自然应该是中性的黄色。“这段话造句独特,用词独特,排比对仗巧妙,表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难得的趣味感,即一种美趣与深感相结合而孕育出来的抒情美感。这种讨论侧重于前面的含义,即发生、延伸和深化;其实也是作者所发现、体悟、学习到的一个哲学家对夏天本质的抽象而精辟的阐释。那么,这种品质意味着什么呢?作者很快就一针见血了。原来,《那春天的精神》所积聚的“磅礴气势”,正是一股“收获在那里但希望未尽”的大奔流,一股从孕育到丰盈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节奏,一股印着人类巨大字母的创作浪潮洪流。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量、生命、创造的诗篇。
三
梁衡同志称赞的夏天,是麦浪滚滚、麦香阵阵的夏天,是“黄金主宰世间万物”的夏天。今年夏天在哪里?显然,作者的重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次精妙的讨论之后,他写道:“你看,刚刚割下的小麦,地里长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天上拿着喊话器的高粱玉米,地上爬着的瓜苗,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生成。此时,它们在春风和小雨中的时间并不长,但在酷暑的蒸腾下,它们枝繁叶茂,向秋的末日正在做最后的冲刺。”在这里,作者的视角似乎越来越近了,镜头也从宏大变成了细微。结果,一个有趣的大特写跃入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受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呼吸;一个“抬”字,让我们几乎感受到高粱和玉米摇头的喜悦;在一次“爬行”中,我们还感觉到了瓜苗的腰部在晃动,蜿蜒。似乎都在抓住这个美好的时间大显身手,不分昼夜地朝着自强不息、神圣奉献的方向奋勇“冲刺”。总之,精湛的描写让我们从这些夏日宠儿身上感受到了人的风采、气度和风度。福楼拜曾说:“无论你描述什么,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思考,找到这个词,决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词来敷衍它。“梁衡同志的这段话精雕细琢,妙笔生花,作者的凄凉之意昭然若揭。也是福楼拜“一词论”的生动实践。这段话不仅对全文的意境构成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丰富和强化了以金为基调的夏的主要形象。
看着作者描述的一切,恐怕我们很难想到稻香四溢的美丽江南,也很难想到塞外一望无际的草原。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气势磅礴的黄河流域——八百里秦川、三晋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横跨河北、山东、河南。没错,就是这片凝重厚重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滋润了中国千百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曾作为中央报记者在斯里兰卡常驻多年。因此,他把黄土地的夏天作为自己放纵和赞美的典型对象,不仅有熟悉生活的意义,还有更深的象征和形而上的意义。
四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仅仅把镜头停留在夏日的风景上,而是让他的视角逐渐从表面进入肌肉,瞄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人——人。夏天,生命在交替,庄稼的尽头向秋终于在夏天“冲刺”了。这种轰轰烈烈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的永恒生成机制,但不可忽视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中以来,它大多成为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意志的对象化,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人是夏日色彩的真正画师;也是人,衬托出了夏天紧张的旋律。“那些在田里挥镰刀的农民,弯着腰,汗流浃背,就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一上场,他就想着打快,打快。”“麦子收完了,该松一口气了,还要赶紧给秋苗追肥浇水。”这段话好像是作者随便写的,和前面的工笔雕琢大相径庭。表面上甚至给人一种笨拙浅薄的感觉。线描的语言形式其实是符合单纯的内容的。如果把一连串的形容词堆在这些平凡的劳动者身上,或许是一种美好的创造。所以作者在这里不应用铅华也是合理的。
那么,如何加强作品的艺术影响力呢?梁衡同志运用的绝妙之处在于细节。“早起晚睡已经够他们受的了。他们半夜醒来还得听窗纸,可是风很大;向窗外望去,天空却乌云密布。”这些细节与上述快剪、快打、快追肥、快浇水的叙事特征一脉相承,构成了这一段的整体风格。这些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老生常谈,反复咀嚼,就像让人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听窗纸》和《看窗外》,夏天紧张旋律的轮廓是夏天的快节奏,也是作者通过间接表达引入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绷紧了”的悠扬旋律,让我们在想象的空间里看到了他们渴望丰收的眼神,对丰收的焦虑,以及与夏天的节奏一起鸣响的人们的情感节奏。在几个细节上,极其轻松生动,明丽自然,生动传神,用“看似最不一般”来形容也不为过。可以说,如果换成另一个细节,作品的魅力会大大减弱。
有趣的是,梁衡同志的《夏感》全文正好是666个字。这恐怕是今天难得一见的散文了。然而,梁衡同志用这寥寥数语建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它让我们想起精致典雅的雕刻,小小的盆景,一块素色的丝绸,一块碧玉,一条清澈的小溪和一束美丽的山花。过去,人们用所谓的“生命之宝、智慧之宝、美丽之宝”来评价散文的美,而“六六”,在我们的民族习惯中,意味着和谐、如意、吉祥。《夏感》就是这样一篇意在和谐、如意、吉祥的三宝文章!
《夏感》选自《梁衡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