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数学论文
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两个方面:创作者和欣赏者。近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对作品创作主体书法意识的把握,实现了艺术思想的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刻。因此,书法欣赏成为一种要求很高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主体)和欣赏者(客体)之间如何把握和理解作品,沟通感情。也就是说,如何同步提高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水平。要做到这一点,书法教学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措施。首先,思考书法欣赏中的差异
古人云:“书是心的画”。一幅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或多或少、或显性或隐性的感情、兴趣和愿望的表达。任何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于线条的舞动,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罗斯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曾说:“艺术不仅表达人们的感情,也表达他们的思想,但不是抽象的,而是生动的。”。就书法而言,黑白作品是静态的,却表现出生动的生命意象。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静态的,需要欣赏者去感受和欣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味、爱好和审美标准,这就导致了书法鉴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小,有时甚至很大。对某些人来说,一幅粗心而幼稚的行书作品可能是邋遢而凌乱的,而对他来说,一幅刻板而刻板的楷书作品则是端庄而俏丽的。如果是脱离了实用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来欣赏的草书作品,普通的欣赏者除了它杂乱的线条,看不出更多的优劣。有人说,一千个人看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这是绝对正确的。这1000个林黛玉形象从何而来,1000个读者的想象和感受,自身修养和审美的差异,产生了1000个林黛玉形象。其实其他艺术门类也有审美差异,但这种差异在书法欣赏中更大。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一种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所有的信息都包含在抽象的线条中,由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艺术作品是最小的区域,却惊人地浓缩了最多的思想。”就书法欣赏而言,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在这种欣赏上的差异要小得多,因为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知道书法作品的“美”在哪里,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但就书法欣赏群体而言,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是次要部分。真正重要的受众是不从事书法创作的群众。它们是书法欣赏的对象。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是《春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给人看的。一切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引起* * *声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最持久的生命力和最能闪耀其艺术价值的光彩,书法作品也不例外。让书法创作进入更高的层次,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全民的欣赏水平。书法艺术需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这完全是基于全民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书法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必须齐头并进,否则,只注重创作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全民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会使书法艺术逐渐失去应有的受众,实际上是缩小了它可以运用的世界。目前这种情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真正欣赏书法的人,只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不从事书法创作,能欣赏的人不多。大量观众只是在看而已。有句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想看门道,就要知道怎么进去,掌握这些知识。而大量不从事书法的人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也仅仅停留在“好”和“差”的感受层面,非常笼统和模糊,更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书法艺术。看来在书法创作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已经到了首要位置,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书法教学是提高书法欣赏水平的关键。
就书法创作者自身而言,自身的鉴赏水平也随着不断的创作实践和书法理论研究而提高。总的来说是比较同步的,就像一句哲学上的话:“心中没有太阳,就看不见太阳。”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是一个被书法教育的过程,而群众提高欣赏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书法教育。
问题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仅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还能起到提高欣赏水平的作用,这是广大非书法家不易做到的。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广。当然,书法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所侧重。有一点必须提一下,那就是书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人“欣赏”。要避免书法教学是教人学习书法的一种方式,而是通过书法教育,让群众逐渐掌握欣赏的方法和内容,真正领略其高雅。就像我们自己不会拍照一样,我们可以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或者我们不会跳芭蕾,但我们仍然可以欣赏它的优雅和美丽,了解其中的故事。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了解这个或者相关的知识,否则是不可能的。
当然,书法欣赏可能比其他艺术欣赏有更多的困难因素。因为它很抽象,不像摄影、绘画等其他艺术,有具体的形象可以直接感受,更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兴趣和联想。与书法欣赏相比,在这方面存在差异,对书法教学提出了要求。作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和一般书写的区别;2.书法美的本质;3.书法美的特征;4.书法美的表现;5.书法美的创造;6.书法审美。
就书法教学而言,欣赏者首先了解书法是最重要的。因为一切都是从理解开始的,当然欣赏者的审美观不同,尤其是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差异,不可能用同样的书法教育得到同样的欣赏水平。这是永远做不到的,也不是必须的,但是完全可以通过书法教育让这些差异越来越小。提高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仅仅依靠书法教育是不够的。也就是说,仅靠书法教育,其鉴赏水平不可能进入一个很高的层次。因为书法欣赏不仅涉及书法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其他文化素质的配合,需要在书法教学之外补充其他艺术素质的积累来提高欣赏者的水平。当然,书法教学是第一位的。
正如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样,书法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书法教学面对的是广大群众,很大一部分确实对书法知之甚少,只停留在书法就是写字的一般概念上。这样,普及书法知识的教育就不得不放在首位。如果你懂得欣赏,甚至欣赏到什么水平,就要逐步进入。这种书法教学对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否则,在书法教育中盲目实行“一刀切”,仍然会让广大欣赏者感受深刻,引起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欣赏无物。就像一个初学书法的人,首先要从基础做起,先追求基本功的熟练,再创新,建立自己的风格。书法教学也必须注重通俗化和大众化教育。
对于创作者而言,书法教学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明白,书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当前大众在文化艺术上的欣赏水平、爱好和追求大致相符,摒弃艰深难懂的形象,转向更有知识的群体情怀。一个时代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一代人的要求,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是为这个时代服务,注重书法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书法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人民。这样,普通人作为欣赏主体,就能从自己的文化起点去理解和欣赏作品,否则就会失去大部分的接受者,相当于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孤芳自赏的绝境。这样的艺术创作有什么价值?
我们应该相信,通过书法教学,可以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群众的欣赏水平,这也对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要求欣赏水平有新的提高。不断循环,要求书法教学在每个阶段都要有新的内容,以适应欣赏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书法教学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任务,意义深远。尤其是在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差距较大的今天,书法教学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书法教学提高到重要位置,让书法艺术焕发新的光彩,真正弘扬民族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众所周知,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洛克威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是使人更深刻地理解生活,进而更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构想的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性活动中实现其被称为快感的本质力量:一个小男孩向水中扔了一块石头,他看到水的波纹越来越大。他欣赏自己的创作,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在初中阶段,美育已经显示出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此时的学生已经从原来的快乐、自由、天真变成了沉默、害羞、严肃。他们想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给他们灌输一种起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高尚起来,健康起来。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的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接近变热,是准备独立生活的时候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增强,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接触面也更广了。他们渴望学习,学校老师教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这时候美育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对于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强烈的青少年来说是最大的作用。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当代世界正处于巨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学生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观念冲击和文化冲击。就像电脑和算盘共存,洗衣机和洗衣板共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学生一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精神不是当代的。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艺术也显得陌生了。比如现代主义艺术就是一种颠倒的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生动的语言幽默地总结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的年轻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有什么不同?他们也越来越懂事,离家出走,生孩子。只是顺序颠倒了。”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广,既包括美,也包括丑:既有善,也有恶;它既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既包括纯物理的东西,也包括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比如60年代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讨论的是人们的亲尼行为和暴力强奸。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的性欲和色情。似乎所有的作品都被噩梦困扰,被欲望装饰,渴望的人欣喜若狂。
虽然有些现代派艺术得到了人们不同方面的肯定,但有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确实不适合一个中学生。敏感的学生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多样想法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此外,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国的美育还受到极端“左”的思想的影响,这种思想把美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十年内乱,美育更是满目疮痍,真理不分,善恶颠倒,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了愚昧、粗暴、庸俗的后果。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负面因素,如尚超涌动、文化溃败、假冒伪劣大行其道、真金白银、尘土飞扬等。今天,我们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令人困惑和不解的时代。
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尔和黑格尔;作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和鲁迅;艺术家不再欣赏达芬奇、拉斐尔和贝多芬。一场全民交响乐演出,观众少之又少,而一个抱着吉他的“歌手”,像歌手一样的尖叫,却吸引了上万的歌迷。同样,在艺术品市场上,一些营利的画店,画商出手大方,批量投资,伪造画作和名家字画。与此同时,在今天的艺术殿堂里,似乎越来越难看到各种美丽的神话、神圣的传说、优美的音乐和远古人类创造的迷人的绘画。但是更邪恶,更荒谬,更可恶,更丑陋。
莎士比亚曾在《资治通鉴》中写道:齐鑫人推崇新玩具,不管是不是旧东西做的,宁愿赞美镀金的劣质品,也不愿欣赏被遮盖的金池。
所以,作为美术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一幅画,一件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独立理解美,有选择地接受新思想。在我的高中美术鉴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和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学生首先要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在分析他的作品时,要把画家的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要接受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表,更是因为它对社会的影响。
比如19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在他看来,艺术就是所谓的静观,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灵魂之乐,是智慧之乐,是看清世界,在良知的光照下再现世界的乐。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对应的是对世界的艺术再现,即熟悉、亲切、陌生的新鲜精神体现。至于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产生双重的真实感:一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再现形象;另一种是这种再现的形象引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是在幻觉中产生的,多次从再现意象到客观现实来回往复,构成了精神意象的跳跃性再现。捕捉到这样一个大大扩展和变化的形象,会激起心理、智慧、想象、亲情乃至人生体验的涟漪。这种精神活动本身的“力量”模式反映了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矛盾。罗丹的助手格塞尔写下了沉思雕像给予他的审美体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轻松往复的神,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表现出精神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演中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目光从眉弓推向额头,突出精神生活最重要的领域,用声音的精神力量接近观众。脖子和肩膀几乎“陷”在石座里,“凸”和“陷”的“秀”是一个美丽的女头,低着头,梦的气氛萦绕在她周围,在她非物质的心灵上显现出她帽子的边缘,像是她梦的翅膀,但她的脖子甚至下巴都在一块厚厚的石头上。
但现实中,罗丹对艺术的痴迷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信徒”。他在遗嘱中教导年轻人:要有耐心!不要依赖灵感,它不存在。艺术家的优秀品质无非是智慧、专注、真诚和意志。像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的工作!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朦胧胧的女孩有自己的梦想,和中学生爱做梦的性格那么接近。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和刺激,如电流流遍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顿时仿佛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接受罗丹高尚的艺术品格,虽然也许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这种感觉,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无法熄灭的。
再比如梵高。虽然他只活了37岁,却性格孤僻,自闭,精神分裂。要真正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性格,我想学生们会对梵高充满敬意。
脾气古怪的梵高,从小就不合群。他不仅长得丑,有时还会感到羞耻,有时还会冲动粗鲁。他排斥社会,社会也排斥他;但是他把自己的真心给了社会,社会还是拒绝了他。在古皮尔画店工作时,他直接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生意其实是有组织的小偷集团,因此被解雇;他在一所寄宿学校当法语老师。他看到了贫困生的生活状况,没有收他们学费,所以又被开除了。他在煤矿做自力更生的传教士,把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教会认为他布道不当,所以又把他开除了。他满腔热情,深情地追求真挚的爱情,却不被愚弄,不偏离,不背离。他很疯狂,致力于绘画创作,但因为不被世人理解,很难找到知音,所以又被解雇了。
但是,梵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他的作品。他只是把绘画当成了发泄感情的最好方式,和雷诺阿有着相同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为了惹人讨厌,而是为了让人开心。”他在信中写道。这确实令人惊讶,也让人一窥梵高的内心:他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尽管生活对他如此不公。他仍然热爱并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其色调、布局、瓶花的具体构成和构图、笔触的运用、油画技法的处理等方面,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生活、人生的独特情感体验,传达了一种既温暖又悲伤、既动荡又孤独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梵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这棵挣扎在音高和张弛之间的向日葵的内在含义,一个充满张力的新生命在枯萎痛苦的旧生命物种中诞生。学生欣赏的时候,自然会想象梵高的生活,沉默,一种想喊却喊不出来的压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永远留在学生心中。
其次,在欣赏教育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他们的国家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以及科学发展等于美学发展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走的是西方科学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华民族的美学优势。
事实上,中国近百年的科学落后并不意味着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早已与西洋画并列,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第一,中国的绘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据记载,早在春秋末期,在周朝都城“唐明”的政治建筑中,就有描绘“尧舜之容,桀骜不驯者之象”的壁画,以及周公随其年轻的成王接受诸侯崇拜的情景。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的破坏已经不存在于世,但1949出土的两幅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略显色彩。
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各种绘画流派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丰富,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运用到绘画中。为了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也有重要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在《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之母,不了解中国绘画而学习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我觉得把中国的画比作川流不息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从时间上来说,欧洲绘画应该承认旧石器时代最早的艺术作品是在欧洲西南部和中部发现的。虽然考古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证据动摇不了上述观点。
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个时代在绘画史上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令人信服的意识形态武器,以便为未来扫清障碍。他们终于从古代武器宝库中找到了充满现实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从而打出了文艺复兴的旗帜,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和从罗马废墟中挖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人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所以欧洲的绘画有时候是浩瀚的,有时候是干枯的,这和中国悠久的绘画历史是不同的。
第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把人类的发展归功于上帝的创造。在他们看来,“神”和“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对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探索各领域的纵向逻辑关系,以种、纲为基础区分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顺序。
它们分别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和物象绘画。
他们写实绘画的重点是透视,就像一个独眼巨人在锁眼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画看得见的,挡住看不见的。他们的天使只能用一双翅膀飞翔,他的爱的信息必须借助有形的弓和箭才能传达。
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它把笔墨的“线索”作为塑造自觉形象的根本要求,把诗意融入画中,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意化,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中国周边一些国家的绘画也有重要影响。所以中国的绘画属于艺术审美,属于抒情诗,属于写意。
中国的绘画是多点透视。通过游泳看世界,不仅可以画出肉眼看到的,也可以画出心灵看到的。山前山后,屋内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开,都可以同时带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就要飞了,不装重翼也能“乘天地之义,抗六气之辩游无穷”。虽然它的爱的信息是“虽然我的身体没有鲜艳凤凰的翅膀”,但它可以“但我感觉到神圣独角兽的和谐心跳”。
一个是“无翼飞翔”,一个是“有翼飞翔”,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问“这个世界上说到艺术,首先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来自你们中国;第三种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了这两种,白人根本没有艺术。最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和东方人来巴黎学习艺术”。
此外,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90年代,随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与新潮、艺术与非艺术、高雅与低俗的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使其更加兼容。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用游戏的态度看待它: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了一副眼镜;弥勒佛扛着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不仅保持了自身的“风雅”,还变得更加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可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不清晰的状态。他吸收东方神秘主义者的信息,主张“天人合一”。中国早就说过“玄机玄妙,秘密不可揭”。这些被一些学者视为落后甚至迷信的中国古代文化,无法用精确的数值量化,可能包含着科学主义无法理解的领域和无法解读的信息。
就像古希腊的奴隶制过于完善,其封建社会不发达一样。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完善的资本主义,但在后工业社会有可能实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一定的排斥,但对后现代主义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
同学们一定会通过各种理解对艺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他们会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和新思想。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的粗浅看法。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