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描写黛玉哭的段落有哪些?
在《红楼梦》中,申英侍者和绛珠仙草在西凌河的三生石畔结下了一段神仙姻缘。上辈子甘露滋润的绛珠草,这辈子变成了林黛玉,那天勤于灌溉的申英侍者,也就形成了现在的贾宝玉。因为灌溉,偿还我一生泪水的承诺,在“大观园”里慢慢被写成了一个“还泪”的美丽故事。
纵观中国古代小说,恐怕曹雪芹是第一个用“回泪”理论来构造故事的人。曹公是如何画出含泪展示行为艺术的阿林黛玉,又是如何以“哭”的创作手法达到《红楼梦》的诗意境界?我们不妨细细品味一次。
《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哭了37次。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这37次“哭”,有18种表达方式——“泪别”、“泪止”、“泪目”、“泪目”、“泪从脸哭”、“无语”、“哭”。“我又把眼睛转红了”“我难过地抽泣着”“我洒了点眼泪”“我的眼里全是泪水”“我哭得好伤心”“我的眼睛肿得像桃子,我的脸上全是泪水”。曹雪芹用这个18的中文表达来形容林黛玉哭的四面八方。但对状态的描写并不能塑造出一个生动的立体人物,需要把“状态”提炼为一种“行为艺术”纵观林黛玉“哭泣艺术”的37处描写,曹雪芹用了五种创作方式:
第一:直白的描述,一把刷子。
比如23号的时候,林黛玉悠哉游哉地偷听到歌剧的歌词,是西厢记里的“花落水落,满腹心事”。突然,她感觉到了什么,突然想起了前天一首古诗里的“花落水无情”“水落泉去,尽在人间”这两句话,于是一时都想起来,凑在了一起。细想之下,觉得心痛,眼里有泪。
其实不难看出,林黛玉此时的哭泣是灵魂的触动,流出来的眼泪是直截了当的。这样的场景,眼泪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悟。所以对于“哭”,曹雪芹只用了“眼中的泪水”作为画笔。
第二:暗线勾勒,别人举报。
所谓“暗线速写,别人举报”,是指林黛玉的哭泣过程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人来转述。这样的写作方式有一个好处——不仅可以知道林妹妹哭的事实,还可以观察周围人对她哭的态度。
比如第六十七回,薛宝钗给了林黛玉一些南方本地的东西。黛玉看到家乡的东西,一碰就疼。她想起父母双亡,自己也没有兄弟,自己住在亲戚家,又觉得很受伤。紫鹃见了,劝道:“姑娘病得很重。她早晚吃药。这两天看起来比那几天好一点。虽然精神长了一点,但是不太好。今天宝姑娘发的这些东西,说明宝姑娘一直很重视她,姑娘应该是喜欢的,可是为什么会伤了她的心呢?包小姐送东西不烦吗?只是鲍小姐听了这话,觉得脸色不好看。而且这里的老太太们千方百计请好医生给姑娘治病开药方,也是为了姑娘的病。现在好多了。你再这样哭,不就是自己被人踩了,让老太太看了觉得烦吗?况且姑娘的病本来就是焦虑过度,伤了气血。姑娘的女儿是宝贵的,不要小看自己。”
从这段话来看,“哭”是紫鹃对林黛玉哭的描写。很明显,“哭”就藏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通过紫鹃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文字背后的动力。最重要的是,这个“复述”既突出了哭的过程,又表现了林黛玉的贴身丫鬟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可谓一气呵成。
第三:行为艺术,诗意渲染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这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段落,林黛玉也成为了一幅永恒的立体画。四季更替,日月交替,花开花落,本是自然现象,但在林黛玉心里却成了伤心难过的向导。她踩着大观园里绚烂的阳光,用丝袋拾起残红,用含泪的眼睛埋葬了曾经的春光,用“花谢花满天飞,红消谁怜”的诗句哀叹种种闲适所以贾宝玉转山坡时,听到“呜咽一声,线在咒骂,哭得很伤心。”
这与其说是“黛玉葬花”,不如说是一种美丽的“行为艺术”。因为此时此刻,落花、流水、春色、诗词、语言、动作,都汇聚在林黛玉的哭泣之下,随着她的心粉碎,然后带着泪从心里流下,落在花上,落在地上,落在衣服上...此时的哭声变成了内心的独奏,随着葬花的节奏,渲染成诗意的场景,荡漾开去,无边无际。
第四:发展剧情,火上浇油。
《红楼梦》前八十回,林黛玉从第三回“含泪送别”到第七十六回“悼月”开始哭。她的哭泣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比如第二十六回,因为贾宝玉的一句玩笑话,“好姑娘(紫鹃),‘你若多情,怎能铺床?’"林黛玉以为这是贾宝玉听了村里的方言,看了血书取笑她,她哭了。不知道这个“哭”引出了多少故事。贾宝玉还没来得及“道歉”,就因“老爷叫”被袭人接了去。这时候“哭”就成了引子。林黛玉听说贾政在召唤,不禁担心起来。晚上,她一个人去怡红院,却被丫鬟们关在门外,又开始“抽泣”。这一哭就爽了,她下定决心不理会贾宝玉。第二天,大观园里的姐妹们都在聚在一起祭祀花神,而林黛玉却避开热闹,独自在山坡后埋花吟诗,于是有了不朽的诗篇《花葬》。贾宝玉在去找林妹妹的路上,听见“呜咽、咒骂、哭得很伤心的声音”。同时对“无悲曲为我,花落人亡”有着深刻的理解。过了一会儿,贾宝玉也哭了。林黛玉见了贾宝玉,转身就走,后面还跟着贾宝玉的“何不有今日?”这一系列故事没有离开“哭”,剧情在哭中发展,故事在泪中起伏。
第五:用心去理解,用眼泪去释放自己的感情。
眼泪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有时轻有时重,有时无味有时浓烈;它既包含欢乐又包含悲伤,它既有离别又有相聚;可以变成一首抒情诗,也可以变成一场慷慨激昂的战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泪,在曹雪芹的作品中被升华为解释她感情的“标志”——“泪别”是她父亲对亲情的不舍;“眼肿如桃,泪流满面”是对心爱之人的怜惜;想起宝钗,“我又不自觉地流泪了”是一种友情的感觉。这一切都来自林黛玉内心的领悟。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眼泪托起的人间真情,流淌到了仇恨之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