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是什么?
大一阶段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形成的良好时机,制定课堂上的常规制度,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渗透在体育常规教学中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意识就会开始转变,思想认识也会进一步提高。因此,使体育课的课堂常规化,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德育目标。
从“体育”到“育人”,要求教师不仅要教技能、练体能,还要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中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仅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以提高德育的教育实效性。
一方面,体育实践过程中可以揭示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状况、心理活动等问题,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体验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引导他人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技能,还可以增强自信心。
通过体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实现“做中学,做中学”的良好循环,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能力的不足,及时反馈到课堂,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更好地指导他人,从而形成“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练习”的良好循环。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完善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德育内涵没有渗透到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因此,要制定德育标准,明确体育教学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把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体育精神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
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拥有阳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成为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才,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
人才培养的效果是评价高职院校体育课建设的首要标准。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体育教学成果,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体育课思想政治教学。
一方面,要完善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教师和学生,还要评价教学环节,明确考核的指标和要素,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把思想政治建设考核纳入教学环节,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把握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结合职业院校“双高”工程,在体育课上开展程思政,创造典型案例在全校推广,树立课程标杆。此外,要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在教师切身利益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政策倾斜,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快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