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急救医学教学思维论文

独特的急救医学教学思维论文

1急诊医学教学必要性研究

21世纪以来,急诊医学作为医院的窗口科室,直接关系到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和所在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人们对急诊医学的需求逐渐扩大,对急诊诊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一支将来可能从事急救医学的卫生人员队伍,是社会的需要。鉴于急诊医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专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精神障碍、创伤与中毒、传染病等复杂问题日益困扰着从事急诊医学的医生、教师和科研人员[2],迫切要求急诊医学教学适应形势,与时俱进。教学医院应主动成为急诊医学常态化教学培训机制的排头兵。只有建立这样的机制,才能在所属医院形成急危结合、快速反应的卫生应急队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急诊医学是有明确功能定位的临床科室,有明确的生命支持、急诊诊疗、医患沟通、医德医风等学科,以及支持和监测各器官功能的急诊专科手术。它从病人到专科治疗,进行病情判断、疾病分诊、危重抢救、病情观察、明确诊断、初步治疗等一系列医疗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病情判断、危重抢救、病情观察和初步治疗等中心内容。要求教学对象具有识别和处理各种疾病和创伤的能力,应对大规模灾害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2 .对急诊医学教学独特性的思考

2.1急诊医学的诊疗对象是独特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急诊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临床教学。独特之处之一是它的完整性。现代医学的分支越来越细,但人毕竟是一个整体。不同专科以解剖器官为基础,研究对象是单一的“树”,急诊科面对的是“森林”。当许多树种和树木聚集在一起时,就出现了超越单棵树的规律和特点的新的规律和特点。也就是说,传统的专科诊疗疾病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基因,而急诊医学针对的是众多器官和功能的集合体,需要探索各种器官功能集合体异常时出现的新现象和规律。

2.2急诊医学的临床切入点是独特的。传统专科通常以解剖器官为基础,以病理解剖为重点,如肿瘤、炎症、栓塞等,治疗相应为切除、引流、抗生素、血管再通。急诊医学把人的整体生命力分解成几个功能性成分,这些功能性成分可能与解剖器官有关,也可能超越解剖。因为简单的解剖异常不会直接致命,只有功能衰竭才会致人死亡。急诊医学以功能研究为基础,发展了一系列新的临床理论,如大血管循环的血液动力学理论、大血管循环与微循环关系理论、氧输送与组织耗氧量理论等。

2.3急诊医学的诊疗思维独特。传统专科临床患者通常会思考是否有疾病,疾病可能发生的部位和性质。至于什么样的病?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危及生命,正是急诊医学的思维顺序。急救医学只有采用这样的逆向思维,才能在面对急救患者千变万化的面孔时,迅速识别出真正危及生命的部位,并立即进行干预和抢救。

2.4急诊医疗诊疗流程的紧迫性由于是急危重症,变化快。如果疾病能够得到早期控制,预后可能会更好。因此,在实践中,急诊医学引入了“时间窗”和在时间窗内进行靶向治疗的概念。力争在机体发挥代偿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快速纠正最不稳定的因素,实现挽救生命的目标,为后续专科治疗搭建平台。

3对急诊医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3.1急诊科教学对象目前,教学医院急诊科的教学对象主要是轮转专科医师、经过培训的住院医师、各级实习医师和高级医师。他们的学历、以前的工作或实习环境不同,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参差不齐。实习生和部分研究生虽然完成了基础医学课程,经历了临床见习课程,但他们渴望创新,热情自信,却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相反,全科医生和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医疗实践经验,但不规律的不良习惯和医学知识更新的相对滞后,往往导致他们无法胜任临床工作。为了达到良好的同质化效果,需要设置专职教学老师,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3.2急诊医学教学障碍患者侧重点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诊断和鉴别困难。有时候甚至需要先抢救,然后再酌情尝试明确诊断。所谓先“射”,后“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综合判断能力。

3.3急诊医学教学与人文关怀大多数急诊患者由于遭受疾病的痛苦而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甚至精神异常,其陪护的亲友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失控。如何善待这样一种特殊的教学氛围,将人文关怀充分渗透到教学中,是培养合格从业者的重要环节。将重视急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尤为重要[4]。

3.4急诊科床边教学利用教学医院病原体丰富、疾病复杂的教学优势,让学生调动眼、耳、手、鼻,通过视觉、触觉、嗅觉感受有意义的临床表现,获得书本之外的亲身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床边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观看,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操作,以身作则。

3.5急诊科的“反馈式”教学通过急诊医学科的初步诊断和病情稳定,很多患者立即被收住专科,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和治疗。如何在确认最初诊疗的正确性的同时加强教学效果,就需要指导学生对所治疗专业的患者进行随访,不断纠正错误,加深印象。3.6模型和计算机作为急救技能训练的教学工具,是急诊医学教学的主要场景。理论与技能教学的结合不容忽视,但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急救技能多为救命技术,无法落实到患者身上;二是因为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案例一般都是危重患者,没有时间和机会应用到临床的教学中;第三,急诊病人比较特殊,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救命的治疗。近年来,我院已逐步使用急救医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装置,如模拟气道管理技术培训、急救技术培训、创伤技能培训、血管穿刺技术培训等功能单元。更好地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巩固救命心肺复苏技能及相关技能的教学。

教学医院急诊医学教学实践

4.1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急诊医学教学的跨学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及时、准确、综合能力强的专业要求会更加突出。提倡向学生灌输新的观点;换一种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诊疗活动以危重病为重点,以临床表现为切入点,以病理生理为主线,以胸痛为例。冠心病、肺栓塞、胃食管反流病、肋骨骨折、惊恐发作都有可能引起胸痛,但它们分属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胸外科、心理医学五个专科。如果不引导教学对象从病史入手,尤其是症状体征,那么。面对急诊患者,往往要求采用独特的逆向思维,即患者目前是否有危及生命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可能的病变等等。总结起来就是快速鉴别诊断,快速评估伤(病)情,快速干预,快速支援,为后续成功治疗赢得时机。

4.2加强技能操作讲解和现场实践培训急诊医学临床技能的目的是加强其诊疗技术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和适应性。要把理论和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两者不能偏废。我们主要应用三种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一是由临床经验丰富、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特殊操作的指导老师,进行集中培训。主要教学对象为完成阶段培养的医生和轮转住院医师;第二,跟随教学秘书和科室总住院医师随时获得一对一的操作指导,主要针对实习生;第三,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培养或轮岗医生要对所管辖的病人数量、操作和技术操作进行记录和登记,最后交医院教学部门进行量化审核。这三种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医生都能得到最直观、最简单、最快捷的技能培训。

4.3构建完整的教学保障和考量体系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考核来衡量教学对象的临床理论和技能,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差异化的考量方法。对于我院来说,标准化的多站考试是对无行医资格的医生使用,对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直接进行考试。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是急诊医学教学和培训顺利进行的关键[5]。为此,近年来医院制定了一系列以培养住院医师临床能力为重点的制度,如《住院医师三基培训与考核办法》、《住院医师轮训方案》、《住院医师晋升与聘任相关规定》等,以制度保证急诊医学培训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急诊医学的教学应以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为重点,区别于传统专业的理论、思维和实践,与各专业相辅相成。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探索急诊医学教学的独特性,为培养一批专业素质好、技能强、人文素质高的急诊医学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