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体育的论文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户外运动是在自然环境中,以亲身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定向运动、徒步旅行、户外生存训练、身体发育训练和自然知识学习考察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活动。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户外运动教育体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体系,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完善和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构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理论基础1。现代课程观。新课程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将学生视为独特的、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将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法陈旧的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具有竞争意识的新一代。课程建设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因此新课程不再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主体”的狭隘范畴,而是将课程理解为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的教育中介,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这种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和创造性实践建构生命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是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索和创造为基础的。2.体验教育理论。体验式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体验式教育,它具有教育理念的新元素。一方面强调亲身经历和自知之明;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在教育行为中的贯彻,就是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户外运动具有外在性和互动性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交流来分享和感受生活,在体验教育中实现态度和行为、情感和道德的内化过程。体验户外运动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认知主体在概念上把自己当成一个客体,从而可以根据客体的环境、位置、观点暂时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并从这种体验中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另一种是认知主体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客体,不仅站在他所研究的客体的立场和观点上进行观察和思考,而且作为客体的一员直接生活。3.教育生态理论。教育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多元环境系统,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周围环境,以适应人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增强生存能力。户外运动课堂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种群关系,充满了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的户外课堂生态,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积极探索,生动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对话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获得真正平等的课堂。第二,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目标设计是指导整个课程准备活动的最重要的准则,是指导课程实施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标准。基于户外运动的自然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认为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应是挖掘青少年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其全面认识和体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内在联系,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提高其身体素质和生存技能,发展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具体目标还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户外体验式学习活动,转变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克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泡沫化问题,完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延长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联系生活和实践,回归生活世界。2.通过户外实践和亲身体验,寻求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充分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的课程资源,全面了解和掌握户外运动的知识和技能。3.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开放式学习活动中,通过大自然的户外舞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提高认识、反思实践、跟进行动、实现人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第三,青少年户外运动的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课程设计力求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与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相联系,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青少年户外运动课程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情况,突出“回归自然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注重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身的关系,依托现代课程理论和方法,合理整合徒步旅行、户外生存、 并将“民俗文化”、“民俗游戏”、“生产劳动”、“调查采访”等内容和形式融合、提炼、加工、升华为项目内容,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开放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的分类。从户外运动的特点来看,课程内容可分为身体锻炼、技术训练、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综合训练。从户外运动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融化团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开启智慧、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四个方面。从户外运动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交流、信任、沟通、自主、合作、探索、生存、欣赏、游戏。2.内容选择的原则。趣味性和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和热情。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自然环境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安全可靠:所选内容安全系数高,实施过程中有措施和保障,能消除一切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可行性和有效性:选取的内容简单易行,难易程度适当。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具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思想性、教育性:围绕活动项目的主题、目标和任务,所选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教育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四,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坚持评价主体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户外运动课程的评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由学校、社会、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和相互之间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档案袋评价是具体操作中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在判断户外运动课程的价值时,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档案,让学生深刻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成功经验和进步的喜悦。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评价包括整体观、多样化和过程三个方面。1.评价的整体观。一方面,将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情况,如调研报告、主题演讲、活动视频、学习经历等作为评价其学习活动的依据;另一方面,它注重把学习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作为获取大量评价信息的渠道,作为改进和修改课程的有效资源。2.评价的多样化。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户外运动课程学习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他们能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学生在户外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并尽力用人们可以理解和直观的方法来评判学生的表现。3.评估的过程。户外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外在性和动态性。学习评价要突出其过程性,揭示学生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他们付出努力或快乐后得出的结论,而是充分肯定他们活动过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