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家庭合作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幼儿教育。本文就如何促进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家庭合作平台,更好地巩固和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习惯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特色,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的两大环境。所以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能发展好。但是,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还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一方面不是家庭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也不是幼儿园能做到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获得充分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建设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

第一,家配合同步教育

幼儿园和家长工作的目的是转变幼师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为双向服务,与家长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 *相互讨论,共同努力,实现家园相互合作,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一)家庭沟通意识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合作。需要双方都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任何一方居高临下的态度都会让对方知难而退,只能被动参与。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沟通孩子在园里和家里的情况,研究配合教育的方法,互相反馈教育效果。这样才能获取知识,实现同步教育。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营造交流环境,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激发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实现家园互动。

(二)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可见,教育从来都是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孩子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什么都要学习,而且很灵活,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好时机。孩子年龄越小,身体的可塑性越大,越容易建立动态刻板印象。65,438+0.5 ~ 3岁的孩子在自信心萌芽的时候,拒绝帮助家人,想“做自己……”,很多家长会以“你太小了,做不到”为由,对包办代替的行为进行约束。为了引导家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给孩子信心,克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家长提高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

第二,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放在首位。幼儿园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仅可以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还可以帮助家庭获得教育孩子的知识,实现教育和谐。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原则和知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对幼儿教育,尤其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从小学以后才开始的,大部分家长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心理需求、良好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教育是老师的事,家长只是关心孩子的生活。他们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在家里溺爱和过度保护孩子,反而什么都做。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和智力快速发展和人格、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的黄金时期。还要让家长意识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观念决定了父母的教育行为。目前,我国很多孩子的家长在儿童观、发展观、教子观、成才观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上走入误区,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和家中合作教育质量。比如,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给孩子头脑里灌输大量的知识就是智力开发,让孩子通过学习一门技能成为人才、明星,认为这就是早教;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不注重孩子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过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做起、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的观念。

第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创始人尤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的函数。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从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生态系统,每个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发展。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儿童发展中最具影响力和最直接的两个微观环境。作为儿童最早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父母应该努力创造和维持一个和谐、快乐和相互尊重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情绪稳定,受到爱的熏陶,萌发自信和上进心。另外,营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东西、生活规律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引导孩子迈出人生第一步的关键。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习惯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行为强化条件,而父母的培养则为孩子某些习惯的塑造提供了榜样。

第四,主场合作原则

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全面而直接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并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做到祖国* * *知。(一)针对性原则

1.为家* * *教育专栏打造“邮箱”:老师要全面观察班级里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做好观察记录,尤其是对有不良习惯的孩子,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园的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更加重视这种教育。老师可以把记录放在“邮箱”里,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坏习惯放在家里。

2.定期进行家长座谈会:幼儿园规定每月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各班自行召开。每次研讨会的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怎么办?等一下。发起家长相互讨论,让家长交流经验,充分利用家长的知识资源解决难题。

3.做不定期家访:家访是家庭教育的直通车。老师可以针对孩子近几年的不良习惯进行家访,找出孩子在家形成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让家长配合纠正。

(2)一致性原则:

1.家庭成员接受相同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中的所有成年人都是未成年孩子的教育者,尤其是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一致,做到要求一致,教育统一。对孩子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掌握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一段时间内,对孩子必须宽严相济。

2.教师在园,教育始终如一。

目前一个班有两个老师和一个阿姨护士。在孩子的常规教育中,三人的教育要求一定要统一,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一旦入园,他们对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制度并不是很熟悉。训练孩子的套路时必须有两位老师同时配合教育。

3.家庭教育应该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教师可以召开家长会,公布孩子入园后的作息规律和行为习惯,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习惯培养的要求,告诉家长家里哪些地方需要配合。通过对幼儿的一阶段训练,在幼儿已经形成初步的作息规律时,邀请家长到园观察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老师的要求,让家长按照幼儿园的日常作息制度在家训练幼儿,让幼儿快速习惯幼儿园的日常生活。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的不懈努力,才能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练习、实践,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家园脱节,事半功倍;家结合,事半功倍。要更好地做好各类家长的引导工作,采取更有创意、更有效的引导方法,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通过家庭的配合和教育,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受益终身。

参考

1.唐钧波《习惯主宰人生》,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高适《儿童全面素质教育法》,改革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凌霄云《成功的家庭教育》,重庆出版社,2001第一版。

原地址:/9/view-4851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