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历史的进来~小提琴传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谁?
作者:李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的小提琴也不例外。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在国际上是显著的,我们的教学方法在国外也是得到认可的。这条路是怎么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小提琴家、教育家、理论家、音乐大师认真思考和梳理自己的研究。我后悔很多年都没有关心这个。我一直以为这是很多人亲身经历的事情。没想到一瞬间死了很多人,也没法问了。所以,有必要把我知道的,听到的都写下来。由于本人记忆模糊,传说可能有误,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参考。
清末袁世凯在小站练琴后,西方乐器逐渐在中国传播。从清朝的皇宫到民初的总统府,都有演奏乐队,包括以小提琴为主的小乐队。
从记事起(约1920),在北京某大官的婚礼上看到大总统府的管弦乐队,对那套大小不一的弦乐器(尤其是大贝斯)印象深刻。有一次听乐队领队(王汉卿,紫亭轩)弹钢琴。除了他演奏的一些京剧曲调,我对他演奏的许多强和弦和双音感到惊讶。
当时对表演者的培训是请外教授课,从贫困儿童之家挑选或召集一些贫困少年开始培训。像训练新兵一样,文化课和乐理课很少有人管,缺乏综合训练。人们称他们为军事音乐家。我记得大军阀张宗昌曾经在山东组建过这样的乐团,还请了白俄罗斯的老师来训练。后来张宗昌倒台,国民党政府接管,迁到南京,改名为“南京市政府军乐队”。白俄罗斯老师失踪,乐队支离破碎。
民国初年,学校音乐教育兴起,人们对外国音乐产生了兴趣。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也先后在中国演出。比如1923,克莱斯勒在中国举办了多场独奏音乐会,包括贝多芬的《克里特塞尔奏鸣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后来哈菲兹、蒂博、戈德堡、津巴里斯特、西格蒂等相继来华演出。值得一提的是,马思聪在此期间全国巡演。1936他在北平的首场音乐会在北京饭店举行,由清华大学的古普卡教授陪同。当时北平的音乐爱好者都为我们中国人有这么高水平的小提琴手而自豪。艾尔曼是抗战前最后一个来中国的人。我记得艾尔曼在北平的演出,恰逢“Xi事件”。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大发展。在团结抗日的热潮中,陆机同志到北平组建“北平歌友会”,掀起了一股火热的抗日歌唱高潮。在埃尔曼的独奏会那天,我和吕纪都去了,我们还见到了“人民至上”和“学生会”的几位同志。埃尔曼一上台就吹喇叭似的喇叭,让我震撼又兴奋。那是D大调破和弦,始于莫扎特的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从1923到1937这十年间,这么多举世瞩目的小提琴大师在中国演出,激励了很多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学习小提琴。1920,北京女子师范学院成立音乐系;1922,北大附中音乐工作室,后来全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音乐系;后来上海音乐学院、广州音乐学院、福建音乐学院相继成立,需要高水平的师资来培养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家。此时,由于欧战和俄国革命的动荡局势,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手来到中国工作。在北京,有:托诺夫(他是奥尔的学生,在中国工作了近40年,学生遍布全国,如刘天华、冼星海、赵念奎等。)、普罗洛夫斯基(他在中国工作了40年,早期的学生有李、、等。),还有欧罗普(他也是奥尔的学生,奥尔在中国工作了二十多年,学生很多,在京胡小有名气。工信部乐队首席兼指挥,在国内工作31年。“音乐专业”的早期毕业生大多来自他的学校,如陈宇新、戴慧伦等。)、普杜什卡(在中国工作约30年,来自沙皇的库斯韦斯基管弦乐团,晚年在国立音乐学院常州青年班任教。直到建国前,中央乐团的很多老成员都是他学校出来的),阿德勒(。来华十余年,还在国家音乐学院常州少儿班任教,现中央乐团多名骨干成员均来自其学校)、李(来自圣彼得堡,前苏联无指挥乐队成员,来华工作近30年,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工信部第二小提琴首席。在他的学生中,有许多重要的影响者,如司徒兴城、华健兄弟和窦)。在哈尔滨,有:特拉赫·蒂恩伯格(曾任中东路乐团首席,学生众多。例如,后来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的M .斯特恩也来自他的学校。Techtenberg在北京任教,在中国工作约30年)和西德洛夫(曾是朝鲜著名小提琴家白高山的老师)。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工作过的外国小提琴家。他们是:金茨伯格(1920年代曾在哈尔滨、上海等地工作,后担任美国费城乐队负责人、茱莉亚音乐学院院长)、维滕贝格(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著名教授约希姆的学生)、1930年代被纳粹赶出德国来到上海的中国多位著名小提琴家。在中国工作13,在上海去世1952)。中国老一辈的小提琴家和教育家大多出自这些老师。这些老师把他们的余生都奉献给了中国早期的小提琴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自己的尸骨埋在了我们的土地上。
中国早期的小提琴家很多都是留学回来的,比如大家熟悉的马思聪,还有1915回国的司徒孟雁,都是造船方面的专家。他擅长小提琴,也从事演奏和教学。他首先在广东音乐中使用小提琴,并将粤剧的二胡发展到高虎。他也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制造商。直到抗日战争前,我国的小提琴手很少,技艺还不是很火。独奏者马立克·思聪只是少数。外教大多在高校教钢琴,也有刘天华(曾在北京女子文理师范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主要教中国音乐,也教小提琴)和马思聪(曾在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等少数中国人。当时的音乐会表演都是业余的,曲目也多是综合性的(包括声乐等)。没有以拉小提琴为生的小提琴手。专业乐队,除了上海市工商局的都是外国人,从清宫、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南京市政府,都是以军乐为主的礼仪乐队,弦乐很少,待遇极低。音乐家们组织了一些业余乐队,但时间很短,而且要自费。小提琴手只能靠私塾生或者找其他工作维持生计。
这期间出版了两本书,丰子恺和孟梦写的《小提琴演奏法》和张宏道译的《比托夫斯基住的地方》。他们曾经给了远离大城市找不到老师的小提琴爱好者很大的帮助。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小提琴制造商。除了上面提到的司徒(他做的琴还在他孩子手里),还有、李心正、谭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城乡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歌唱运动,器乐活动的规模也相对扩大。因此,小提琴也传入了大后方和根据地。在音乐学院中,中国的小提琴教师承担了所有的教学任务,而一些学院开设了婴儿班,为新时代培养人才。在大后方,出现了小规模的管弦乐队——中国交响乐团,小提琴逐渐被根据地乃至敌后各地的宣传队、艺术团所使用。到解放战争时,中央乐团在延安成立,陆毅音乐剧团在东北成立,小提琴也在各解放区的艺术团中广泛使用。
应该说小提琴真正深入广泛的发展是在建国以后。最初,中国只有三所音乐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七所音乐学院,各省也在师范大学中设立了艺术学院和音乐系、部。中央音乐学院还从苏联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小提琴老师,如米什坎斯基、马卡连柯、别列金等。原有的师资力量在与苏联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院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体系和制度,改变了过去缺乏体系、马马虎虎的教学方法。此外,中国还派遣了一些留学生到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原来的上海交响乐团增加了一倍多,成为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北京成立了大型中央乐团,邀请了德国专家和苏联专家帮助工作。在Xi和广州成立了乐团,全国各省市的歌舞团都有各种规模的乐团。
建国后的50年代至60年代初,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来华演出:大卫·奥斯特拉赫、柯岗、诺瓦·巴利、克里莫夫、皮克金、施莫尔佐耶娃、萨图列斯基、沃伊库、苏克等。从1969开始,斯特恩、梅纽因、泽维尔·斯特恩、依达·汉德尔、佳智、莫耶、泰勒·富森、特里济亚科夫等老师先后在中国演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他们不仅举办独奏会,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乐队合作演出协奏曲。规模、范围、影响之大,远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
我们的小提琴艺术家终于踏上了国际音乐舞台,并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比赛中获奖(如由伊塞亚、卡尔·弗莱齐斯、帕格尼尼和柴科夫斯基命名的比赛)。记得1985年,我在巴黎看梅纽因小提琴比赛的时候,听到中国选手赵茜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几个评委眯起眼睛说“真美,真迷人”,滔滔不绝地赞叹。中国青年小提琴家吕思清和苏联留学生罗小凤在加拿大和苏联演奏这首曲子时也有同样的反应。这不仅说明我们的演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有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和特点。这些成绩有力地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积累,我们终于走上了与世界多国高水平小提琴家并肩前进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
要分析总结这半个多世纪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收集整理这六七十年的史料,找出其得失的事实和原因,总结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references/yyjy/xy/JX/200409/4513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