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一)国外的研究国外的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都有关于避税的专门研究。经济学家通常考虑财政收入减少的效应,将逃税和避税结合起来,如塞尔顿A. (1979),克罗斯r .,肖G.K. (1982)。公认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列茨(Joseph E. Stie Gerriets)所著的《避税通论》较早地开始了对避税的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全面总结了避税的一般原理,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避税的经济效应,描述了降低交易各方总税负的一系列避税方案,并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建议。本文为经济学家研究避税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此外,也有经济学家对纳税人避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如Erich Kirchler (1999)和Henry Ohlsson(2007);有应用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论文,比如Sonja Lynn Oihoft (1999)。也有研究和衡量企业避税模型的博士论文,如Joel M. DiCicco(2003)。纵观经济学中关于避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更注重对避税原因和经济效应的分析。相关研究为避税的界定和法律规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数据,也为相关问题的法律经济学分析指明了路径和方法。虽然由于各国实践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国外法学界对避税的研究也不尽相同,但都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避税的存在和运作的描述和分析,包括对避税的抽象概括、因果分析、法律评价和法律经济分析,如David A. Weisbach(2002)、Chin-Chin Yap(2006)、金子宏(65433)。二是避税的法律规制措施研究,如从法治角度分析避税的一般规制条款(Kunstmann Rioseco,Matias(2004))和从公司责任角度分析避税的一般规制条款(Judith Freedman(2003));英美避税规则比较研究,如a . w . Granwell & amp;Sarah S. McGonigle(2006),Victor Serenyi (2006),对避税的解释规则的研究,如Brian Galle1(2005)。(二)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内有不少大陆学者关于避税(包括“避税”和“逃税”)的文章。检索CNKI数据库1979至2008年相关文章,以“避税”为关键词,* * *检索到1 527篇文章(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59篇);以“逃税”为主题,相关文章4篇;以“税收筹划”为主题,相关文章2 226篇。①从文章内容看,围绕中国1994税制改革和2004年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出现了两轮研究热潮。第一轮研究热潮主要集中在税务机关对国外反避税制度的零星介绍。由于我国避税实践和法律规制体系的缺失,研究者打算通过学习国外的制度,从实践的角度获取相关知识。如孙庆瑞、邱菊的《国外反避税措施的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4)、熊和周的《加拿大反避税措施概论》(安徽税务,1997)、胡和的《国外反避税措施概论》(上海财税)随着我国新税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外商投资的深入,避税与反避税问题首先在领域内凸显此后,一些税法学者撰写文章探讨一般理论,但大多集中于概念辨析、性质界定和原因分析,且大多局限于大陆法系国家相关问题的介绍。其中,张首文的《避税与规制》(税务研究2002)和刘剑文、丁毅的《避税的法理学新探》(涉外税务2003)对避税的概念、性质、法律评价和法律选择进行了全面的法律分析。随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推进,税务实务部门和金融经济学家对国际避税方法和反避税措施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如郑、的《国际避税方法和反避税措施》(税务研究,2005)、、的《新形势下的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经济研究参考,2005),印、中、田等。也有学者对避税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如曲顺兰、郑华章的《避税与反避税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国外税务,2006)和刘一的《避税与反避税的三维视角》(国外税务,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