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总结:尽管全球经济疲软,但美国在经历了1990-1991的经济衰退后,连续第九年保持经济增长,经济强劲增长与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并存。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扩张,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自90年代以来实施了适当的政策。分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衰退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持续的发展,已经连续增长了1 00多个月。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以年均3%的速度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没有放缓的迹象。在这次经济扩张中,美国经济呈现出近几十年来罕见的“一高三低”的良好运行态势。主要迹象是:
(1)经济持续增长。1992-1998期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分别为2.6%、2.7%、3.5%、2.0%、2.8%、3.7%和3.9%,经济增长率在7年连续期内始终为2.5%-4.0%。
(2)失业率大幅下降。自1992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在下降。从1992到1996,失业率分别是7.4%,6L9%,6.0%,5.4%,从1997,下降到4.8%,现在只有4.3%,30年了。
(3)通胀继续回落。1991至1995年3月,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均2.98%,1996为2.6%,1997降至65438+。
(4)财政赤字逐年减少。从65438年到0992年,美国的财政赤字是290亿美元,之后大规模削减。1993-1997的联邦赤字分别为2547亿美元、2031亿美元、1639亿美元、1073亿美元和220亿美元。1998年,美国联邦预算几十年来首次出现盈余。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外,美国经济能取得如此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克林顿政府实行了更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和正确的货币政策。
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财政政策
上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制定了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的财政政策,大幅跟随税收,简化了税收征收体系。里根的减税政策使美国财政赤字翻了两番,成为美国经济的“毒瘤”。因此,1993克林顿上台后,针对里根政府轻财政政策、重货币政策留下的后遗症,提出了以削减财政赤字为中心内容的“振兴美国经济计划”,实行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同时弱化非生产性支出为特征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和国防开支以紧缩开支。1992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高达2904亿美元。为了解决赤字问题,克林顿政府实施了削减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以减少赤字。为了紧缩开支,美国减少了30万联邦工作人员,削减了国防经费。相关统计显示,在1991之前,美国联邦政府的国防支出占当年财政预算的25%以上,而在1999的财政预算中,国防支出仅占14.6%。
2。增加对基础设施、教育和技术的投资,促进经济转型。政府在减少财政支出的同时,加大了对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民间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还增加了对教育和技术的投资。近年来,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渠道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如为教育评估制度改革提供种子基金、敦促州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为助学贷款提供担保、加强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等。与此同时,政府把提高美国的科技竞争力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并采取了增加科研开发经费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科技投入。
3.实行税制改革,放宽限制,增加财政收入,促进高科技发展。具体措施是:政府设立专项投资税收抵免基金,从财政上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鼓励企业投资建设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工厂和购买高效机械设备,鼓励企业投资创新型科技公司;政府不断延长“科研税收抵免法”的实施期限,以支持信息、通信和电子行业的企业开展长期研究计划。与此同时,政府还实施了增税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增税项目包括:将年收入超过654.38美元+0.8万美元者的个人所得税从30%提高到36%;对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人征收10%的附加税,并将公司最高税率从34%上调至36%;全面提高能源税;增加富裕老年人的社会保险福利税。
但会对中产阶级和低收入者减税,对小企业的长期投资减免50%的资本利得税。增减挂钩的财政政策使美国的财政赤字从1992年的2904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的370亿美元,1997年达到220亿美元,美国联邦预算在1998年扭亏为盈。财政赤字的减少增加了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了企业投资和生产的扩大。同时,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美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经济在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
货币政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适度的长期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性”稳定一致的货币金融政策,并适时微调,使美国经济在1994成功实现软着陆。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内容和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坚决制止通货膨胀的低利率政策。
在20世纪90年代,美联储坚持预防为主的政策,宁愿减缓经济增长,防止通货膨胀失控。为此,美联储积极而恰当地运用货币杠杆,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随时调整利率,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每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美联储都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坚决措施收紧货币政策。1994期间,在美国经济强势复苏对苏联的形势下,美联储未雨绸缪。1994之后的一年里,连续七次上调商业利率,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6%和5.25%。当1995年经济增长率略低时,美联储降低了贴现字符串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减少。1999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出现过热迹象。为了减缓经济增长速度,降低通货膨胀加剧的风险,美联储连续两次提高利率。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5.25%,贴现率为4.75%。虽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不时调整,但调整幅度并不大,在0.25%-0.5%之间。整体水平不高,一直维持在5.5%。美联储根据经济形势适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将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恶化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2.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利率。
长期以来,美国货币当局一直将调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以满足其经济扩张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里根政府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不仅非常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使其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方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调整利率转向调整货币供应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巨大变化,虽然货币几乎不能起到引导物价稳定的作用,但鉴于此,美国的货币当局调整了其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和实施工具,从控制货币总量转向主要控制利润率。
相应地,美联储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所使用的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从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转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联邦基金利率,进而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利率,从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美联储货币政策成功的关键是实施稳定、持续和中性的货币政策,并及时进行微调。及时对利率进行微调并保持在较低水平,既避免了利率大幅波动对经济的过度冲击,也有利于扩大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政策的稳定性使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有信心,减少短期投资行为,更加专注于制定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美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对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借鉴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政府的调控职能发现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仍应强化其调控经济的职能,但政府的宏观干预政策必须科学。
首先,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不能只着眼于总量的简单平衡,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也要注重结构的调整,使经济结构保持合理和优化。
其次,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不应该针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具体的商业行为,而应该针对整个行业。
最后,政府监管不应该干预市场,而应该创造市场,鼓励企业竞争。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使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美国经济在过去九年的持续增长与美国政府及时、适度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相关。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正由非市场向市场转变,确立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但不能放弃或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科学调控。必须深化财政、金融和计划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加强政府正确的宏观调控,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二)扩大运用间接金融调控手段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这相应地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但目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仍以直接手段为主,缺乏间接调控手段。目前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贷款额度等传统手段,其中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手段,贷款额度是直接调控手段。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利率分别在1984和1986在国内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在1996正式开展。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还很薄弱,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受到制约。贷款限额在中国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良,传导机制不完善,我国金融调控的基本手段仍然是贷款限额。然而,随着信用关系的深化和融资形式的多样化,以直接控制为特征的金融调控模式已经不能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货币政策,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国金融监管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税收政策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最古老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税收总量控制,而且在税种构成、税目、税率等方面也起着结构调节的作用。历届美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每年联邦预算都试图通过增税或减税来影响经济。但是,中国似乎很少使用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中国的财政政策也一直只侧重于财政收支政策的调节。当然,中国也在一些领域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边境贫困地区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出口商品退税等。,但整个部门针对的是微观经济,对宏观环境没有实质性影响。
中国之所以很少使用税收政策,是因为中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两大主体的税制结构。在中国总征税人当中,流转税占50%以上,所得税占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国家的所得税一般占其税收总额的50%左右。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特点,它们调节经济的能力是不同的。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对经济只有间接作用,而且作用缓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有直接而迅速的影响,从而对消费、投资、储存产生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因为流转税调节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以中国很难像美国那样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但税收政策毕竟对经济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四)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社会总供求和结构不可缺少的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可以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但各有利弊。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节经济结构,但对总供求的调节有局限性。商品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节经济总量,但在调节经济结构方面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共同对宏观经济起作用,否则就达不到峰值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较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美国将同时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财政政策调整来看,美国政府利用必要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投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货币政策调整的角度来看,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以及开放市场业务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有效控制社会总欲望,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的目的。相反,中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不够重视。比如1996以来,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央行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效果并不大。
原因之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协调好。中国的需求不足本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政策虽然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但对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部结构似乎无能为力。相反,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硬征收,直接影响各产业部门的税后利润,进而影响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改变初次分配关系中形成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由于货币政策使用单一,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与之配合,从而达不到预期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要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货币政策,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国金融监管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税收政策是与国家同时产生的最古老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税收总量控制,而且在税种构成、税目、税率等方面也起着结构调节的作用。历届美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每年联邦预算都试图通过增税或减税来影响经济。但是,中国似乎很少使用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中国的财政政策也一直只侧重于财政收支政策的调节。
当然,中国也在一些领域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如对外商投资企业和边境贫困地区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对烟酒等少数商品征收消费税,出口商品退税等。,但整个部门针对的是微观经济,对宏观环境没有实质性影响。中国之所以很少使用税收政策,是因为中国目前的税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两大主体的税制结构。在中国总征税人当中,流转税占50%以上,所得税占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的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这些国家的所得税一般占其税收总额的50%左右。由于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特点,它们调节经济的能力是不同的。
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对经济只有间接作用,而且作用缓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有直接而迅速的影响,从而对消费、投资、储存产生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因为流转税调节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以中国很难像美国那样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但税收政策毕竟对经济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四)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社会总供求和结构不可缺少的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都可以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但各有利弊。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节经济结构,但对总供求的调节有局限性。商品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节经济总量,但在调节经济结构方面有局限性。
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共同对宏观经济起作用,否则就达不到峰值目标。美国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美国将同时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财政政策调整来看,美国政府利用必要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投资政策,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货币政策调整的角度来看,美联储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以及开放市场业务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有效控制社会总欲望,达到稳定币值和物价的目的。
相反,中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不够重视。比如1996以来,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央行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但是从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效果并不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协调好。中国的需求不足本质上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货币政策虽然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但对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内部结构似乎无能为力。
相反,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政府可以通过对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硬征收,直接影响各产业部门的税后利润,进而影响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财政投资改变初次分配关系中形成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及其内部结构。由于货币政策使用单一,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与之配合,从而达不到预期目标。
因此,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要注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扬长避短,在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整和合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