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高说:有人问我让我的孩子学钢琴吗?

给你一篇文章供参考:

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无用”

音乐名人高曾说:有人问我愿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学钢琴?我可以不学钢琴,但一定要多学,多做一些没用的事。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动物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用的(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人要做很多没用的事,比如下棋,书画,比如恋爱,等待。如果一个孩子只能上对深造有用的课,上大学做对就业有用的事,那生来就是个男人岂不是浪费?

作为一个父亲,高说,最实际的教育是让孩子在不成功的生活中懂得如何看待事物。

高的育儿经是“让孩子多学一些没用的东西”。

60%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的是书本知识。

根据对湖南辛集市、吴江、常熟三地83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60%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的是数学、语文、外语等书籍的内容。上中小学的时候,孩子要学一些对升学和考试有用的东西;孩子们上大学后应该学一些对就业有用的东西。原因是孩子精力有限,自制力和控制力有限,该学的都学不完。他们怎么会有时间去学习目前不需要的东西呢?

剩下40%的家长认同孩子可以学到一些“没用”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任何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能丰富孩子自身兴趣、能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内容,虽然与书本知识的学习、升学无关,但都应该学。

然而,当这些同样的家长被要求选择“无用”的方式来认可孩子的学习时,他们中有58.07%的人选择了“灵活——看看孩子在学习之外有没有时间”;38.94%的家长选择了“道义支持——只是说说而已”。只有16家长选择了“大力支持”。

作为父母,孩子该不该学点“没用”的东西?其实社会已经给出了答案。

“第十种现象”值得反思。

一个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例子是,曾经担任过美国能源部长的朱棣文,经常在学校花很多时间,成绩一直在十名左右徘徊,而他的哥哥朱棣文一直保持着班级第一。但工作后,褚的哥哥当教授的时候是副教授,哥哥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是正教授。

在国内,浙江杭州天长小学老师吴州早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第十现象”: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工作后,相当一部分小学的尖子生会从优秀的行列中“淡出”,很多排名第十的同学会意外地从行列中脱颖而出,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色。

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的武大老校长刘道玉看来,过度开发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必然会抑制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孩子留在顶端需要太多的精力。

中国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非常赞同刘道玉的观点。他说数学大师陈升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朱清时解释说,原生态的学生一般能考个70-80分,100分需要几倍的努力,而且要非常熟练才能不出错。要得到这个100的分数,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相当于给土地施了10倍的化肥。最后,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

教育首先要明白孩子成长需要什么。

如何看待孩子该学什么?有用的是什么?什么没用?这取决于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教育理念。它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程度和养育方式。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利益很重要,即使条件不好,也会尽力为孩子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今天,对经济的考虑已经成为很多家长为孩子读书、升学、留学的基本依据,这使得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未来几乎全部放在了追求所谓的好成绩、好专业上,自然无暇顾及对那些无用之物的了解和探索。

如果说教育是以人为本,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成长需要什么。对孩子来说,一切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梦想、好奇、探索,所以一切与玩耍、梦想、好奇、探索有关的东西都应该是“有用”的。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连一点时间和空间都不给正在上小学或者中学的孩子,每天把孩子的时间用作业和各种课填满。孩子只能起床学习睡觉,累到连做梦的能力都没有了。没有自由就没有思想,没有探索就没有成就感。这样一个已经长大的孩子,遇到不成功的人生,自然很难开心。

当初“无用”的东西,将来也会变成“有用”的。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存在《当代教育家》杂志第一卷2013中,引用了三个至今仍能让他感触很深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韩国一个小女孩有一天突发奇想,对父亲说,我想学中文。爸爸问为什么?女生回答:感觉挺好玩的!爸爸很开明:学着玩。于是,女孩四处找人学中文。邻居议论:中国穷到和韩国没有外交关系。学中文有什么用?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时候的小女孩是贤妻良母,全职太太,在家带三个孩子。金融危机爆发,有一天她老公突然失业了。做老婆让我彻夜难眠,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本事:我会说中文!我立即申请了一份工作,很快就收到了五家公司的面试通知。不久,她带着家人去了上海的一家韩国公司工作。

其实不止这个韩国姑娘,比尔·盖茨连续15年成为美国首富,在学校也让父母伤透了脑筋。还有达尔文,他小时候也曾经是个游手好闲的孩子。他观察蚁巢,捕捉蝴蝶,研究臭虫,但他就是不想学。父亲大怒,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什么有用的都不会,将来会丢全家人的脸。”然而,正是从这些“打鸟、养狗、捉老鼠”的“无用”东西中,达尔文成就了大事,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进化的认识。

不难想到现在我们身边的教育,已经完全远离了“无用论”。每一堂课,每一份作业,老师和家长的每一条指令,几乎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孩子学到“有用”的东西!什么是有用的东西?能帮你将来考上高等学校的东西,能帮你找到高薪工作的东西...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各种作业、各种训练淹没了,一口气、一言一行都在努力“有用”,忙得不亦乐乎。中国的贫困儿童可能是世界上最忙碌的青少年群体。

所以李振存指出,一个从小没有享受过自由和闲暇的孩子,怎么能指望他们长大后产生什么思想、智慧和人格呢?孩子从小管得越严,长大后兴趣爱好越少,自主性越差。这样长大的人,很难有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