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毕业生的供需不平衡。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直接结果就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的绝对供给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社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增长缓慢,而这种需求又被过多的应届毕业生所抵消,形成了供需的相对失衡,导致部分学生就业困难。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我国高校的软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首先,我们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培养不够重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需求,教育思想和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已不适应现代化对人才的要求;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知识传授更重要,但能力培养较少;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长周期决定了它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而高校的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尚未起步,导致高校招生的功利性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大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都不算太硬。根据部分高校的跟踪调查,两年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到70%,甚至有部分毕业生因为社会关系不能适应工作或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人员上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其他学校需要的人才出不去。有些学校追求热门专业,师资和教材无法应对,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
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选择就业地域时,高校毕业生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发达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西部城市人才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不够高,不够低”的就业心理对择业和就业的影响更为严重。第二,诚信问题。很多毕业生认为优秀的表现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给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弄虚作假来获取证书,骗取企业的青睐,这对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形象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就业环境不够宽松公平,企业用工还存在很多问题。
金融危机导致当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大,整体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第四季度,工业、出口等关键经济指标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6.8%的季度经济增速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经济形势的下滑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最为严重。据统计,GDP总体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约为1万。据国家统计,2009年,全国将有665438+万高校毕业生。加上2008年毕业的65438+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765438+万。因此,金融危机使得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性对策
解决当前和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努力,多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
政府及时的政策引导。鉴于今年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今年2月10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紧密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明确指出,以城乡基层为大方向,以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为主渠道,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重点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中的作用。第一,要把就业优先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与经济增长相比,政府在劳动者就业方面的责任尤为重要。这一责任要求政府确立经济增长中就业优先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增长。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当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时,政府的指导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对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方向进行宏观调控,引导专家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指导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要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毕业生就业过程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就业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应对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积极培育规范、健康、合法的各级劳动就业市场;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保等制度改革,破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制定灵活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合理流动,引导毕业生到困难地方就业。
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引导市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
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建设,以多种方式和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各种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还需要建立全脱产、专职的就业指导,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此外,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表明,自主创业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新趋势。当代大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欲望。中国一些著名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他们缺乏指导和支持。因此,政府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积极扶持,降低创业的门槛、成本和风险,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弘扬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理念,实施创业行动。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就业等新的择业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求职与职业结合起来,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总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其他因素。只有在政府政策的综合引导下,学校教育培训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确立,高校毕业生的正确定位,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学生处)
延伸阅读
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需要信息支持。
诚然,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很难预测,这需要对形势有充分的把握,对未来趋势有一个判断,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的理由。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是国外大学的一贯做法。充分及时地发布就业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国内高校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的主动性、系统性和有效性明显存在较大差距。目前,高校根据来校举办宣讲会、招聘会的企业情况判断需求,“坐等”企业送货上门,被认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导向不准、就业期望值高的重要原因。比如大学生每次找工作,有的学校都说就业形势严峻,请降低就业预期;但在招生宣传过程中,反复鼓吹“学校整体就业率高达99%”,难免让大学生产生“信息焦虑”,不知道该相信哪些信息。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对求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试图缓解他们的“求职焦虑”,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