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吗?
《鲁迅全集》里确实有一段话和这句话挺像的:“今天的文学也是这样。如果有地方色彩,就很容易成为世界,也就是会被其他国家注意到。走向世界对中国的活动是有利的。”这段话出自鲁迅于1934年4月写给青年木刻艺术家陈彦桥的一封信,主要是关于木刻创作的,顺便涉及文学(见《鲁迅全集》第12卷)。
“带有地方色彩的容易成为世界性的”,不能改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的”。袁指出:“因为‘地方色彩’和‘民族的’不是同一个项目,不能混为一谈。
如前所述,‘地方色彩’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艺的特色、精髓和骄傲,但‘民族’并不仅仅指这些‘地方色彩’,而是包括这个民族的一切。而且任何一个民族都不是天之骄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缺点严重的话,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国民劣根性。
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男辫女脚在外国确实没有,被中国垄断,但能被外国接受,成为“世界性”吗?同样,有些民族或国家,因为嗜血、残忍、心胸狭隘、自私、好斗,就可以“世界性”吗?显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文艺也是如此,歌颂阶级斗争扩大化、鼓吹个人崇拜的文艺,一度成为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有的也很‘民族’,但只能被人类(包括自己人)唾弃。
另一方面,这种东西根本就不是鲁迅所说的‘地方色彩’,而是强加给人民的文艺灾难。所以要‘拨乱反正’,还鲁迅的;把别人强加给鲁迅的东西还回去。"
扩展数据: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原名周章寿,后改名周树人,字;“鲁迅”是《新青年》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因为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902年去日本学医。他原本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他不能用医学完全救国。他弃医从文,希望改变民族精神。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这期间我奉母亲之命回国结婚,妻子朱安。
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任教。1918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生,因为战争而成为一名行为作家。鲁迅一生都是一个“爱书人”。
1927与许广平女士结婚,生下一男,名为周海婴。1936 10 6月19在上海病逝。其作品被收入《鲁迅全集》、《他的作品》、《鲁迅书信集》,各种由鲁迅编辑修订的古籍被重印。1981年,《鲁迅全集》(十六卷)出版。2005年,《鲁迅全集》(十八卷)出版。
作品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建立了鲁迅博物馆和纪念馆。鲁迅的几十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等5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受众。
百度百科-鲁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