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溪湿地看湿地旅游发展》论文怎么写比较急,高手可以看看!!
摘要:湿地生态旅游是以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实现游客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多种旅游活动。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前景,并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西溪湿地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开始渗透到旅游领域。随着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增加。传统大众旅游带来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环境保护和旅游为研究对象的新型旅游模式。与此同时,发展生态旅游的新尝试越来越多。许多国家对生态旅游产品及其资源都有明确的规划。
首先,生态旅游的概念
许多旅游者、旅游组织者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者对生态旅游这个词缺乏认识和理解,片面地把生态旅游理解为一种走向自然的旅游活动。目前,生态旅游的正确定义尚无定论。根据国际生态学的观点,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而进行的自然保护区目的地旅行;“旅游的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的方式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是1983 IUCN生态学特别顾问谢风箱对“生态旅游”的理解。1993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从各种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生态旅游是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在不改变保护区生态系统有效循环的情况下,让人们享受自然,了解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和相关文化特征,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和环境,在经济上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管理机构受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通过减少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旅游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西溪湿地的现状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西部,距离西湖不到5公里,是该市罕见的次生湿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淳朴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积淀,曾与西湖、西陵并称杭州“三西”。它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业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园内种植了约65,438+000种水生和湿生植物。近年来,杭州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对西溪湿地的宣传、保护和改造,使其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西溪湿地的自然景观、文化积淀和区位优势对杭州城市形象的优化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西溪湿地的景观价值
西溪湿地是杭州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宝贵的生态和文化资源。类似的城市湿地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都不多见。西溪自然风光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旅游特色:
1,地理资源
从地理资源来说,在西溪湿地区域,70%是溪流、池塘等水域,而沼泽地和陆地只占30%。水资源丰富,河流100多公里,池塘10000多口,呈鱼鳞状错落分布。水陆交错,风景秀丽。
2.生物资源
从湿地的生物资源来说,西溪湿地是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的城市湿地,水资源和植被保存完好。
3.文化资源
从文化资源来看,杭州西溪深厚的文化积淀堪比湿地风光。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等皇帝游览西溪,留下了许多诗词书画作品,成为西溪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西溪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端午节”。每年端午节,邻近八个乡镇的村民划着龙舟,聚集在蒋村乡深潭口村,热闹非凡。运河泛舟、碧潭捞鱼、竹林挖笋等民俗,江南水乡田园气息十分浓郁。
(2)西溪湿地保护与建设
西溪湿地的正式保护和开发始于2003年。在此之前,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溪这一难得的城市湿地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杭州的快速向西发展,西溪湿地逐渐被侵蚀,面积从历史上的6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10.08平方公里。很多房地产项目也在争夺这块地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使一些水域受到污染,生活和建筑垃圾随处可见,河流被堵塞,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外,还有居民楼混乱、风格不协调、古迹破坏严重等诸多问题。2003年,杭州市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2004年,杭州市政府正式批准了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根据该规划,西溪湿地分为核心保护区、外围保护区和外围控制区三个层次,其中核心保护区总面积为10.08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工程预计投资30-40亿元,分三期实施。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一期限开放;2007年6月65438+10月1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顺利实现有限开放目标。2008年,坚持“六项原则”、“四化”、“三个理念”、“五个保证”的要求,又好又快地推进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三期工程。
三。西溪湿地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
从南宋到明清,西溪湿地逐渐从自然湿地转变为次生湿地,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反复的人为破坏,自然环境大打折扣,文物基本被毁。目前剩余的湿地资源只有1/10左右。
(A)自然湿地向次生湿地的演替
西溪湿地的人工化或人工干预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金代以前的少量居住生活干预、金代至北宋的佛教文化干预、南宋的有限生活和生产干预、明清至民国初年的园林化干预、民国末年至今的浪费破坏和无序城市化干预。其中,南宋对西溪湿地及其文化的影响最大。在此期间,西溪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被彻底改造,其植被和水系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开始加入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素。但由于表面上与自然湿地相似,这种性质上的变化并没有被注意到。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各种办公生活设施、种植养殖、截污设施不完善等的大量增加,西溪湿地水环境水平大幅下降。工业和各种办公、生活污水的直排,种植业、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向水体的淋溶,鱼饵的投入,增加了直接污染源。其中粮食、生猪、淡水鱼、家禽、工业品也大量生产,生猪4万多头,家禽1万多头。导致水体溶解氧严重偏低,高锰酸盐指数偏高,非离子氮含量偏高,水质富营养化,自净和更新能力差,湿地功能大幅退化。
(2)环境特征一再降低。
西溪湿地环境特征的破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抗日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军大肆烧杀大面积的植被和各种文化遗产,许多居民砍伐桑树当柴烧,使整个西溪湿地成为一片荒地。第二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增加了大量影响环境的工业设施和低层住宅。20世纪50-60年代,西溪湿地南部丘陵坡地建设了大量工业设施和房屋,大部分文化遗产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建造了大量低层多层建筑。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化包围了整个西溪湿地,保护范围内建起了很多企业和房屋,周围也建起了更大的建筑。西溪路已经基本被天目山路取代,其他的也修建了大量的硬化路面。河道淤积严重。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房地产开发对西溪湿地造成了极大的侵蚀,可保护的湿地面积从约50平方公里减少到约11平方公里。紫金港以东江村乡罗家庄村、五莲村改建的文心街、古荡街,已形成约10平方公里的新商住区,环境风貌已完全丧失湿地性质。文新街道、古荡街道常住人口654.38+万,流动人口654.38+0.5万,合计约25万人,环境压力大。
(三)文物破坏严重
西溪湿地的文物都被破坏了,只剩下几处。1950年,秋雪寺、曲水寺、慈觉寺、角路寺佛像被砸毁,文物流失。1966后,秋雪寺被夷为平地,曲水寺、慈觉寺、焦露寺被改建为工厂或住宅。霍克基和东岳庙在1958被摧毁。目前寺庙,庙宇,文人的财产,牌坊等。已被摧毁,而桥梁,亭台楼阁,陵墓等。已被破坏,只留下少量的桥梁、亭台楼阁、河港、墓葬等遗址。
(D)保护性损害正在成为一个新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最初的思考主要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近年来,西溪湿地政府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但由于缺乏基础科研和论证,规划建设的基本思路存在较大误差。原生态湿地元素被全面人工改造和“翻新”,河道被重新挖掘,堤塘被砌石加固,舟竹被人工切割,植被被重新整理,甚至大部分原有的芦花也被破坏。新种的品种不对,整个景观逐渐向西湖靠近,独特的野趣可能完全丧失。而且,湿地原有的生物链结构也可能被完全打乱。这个问题需要紧急关注。
四、西溪湿地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建议
(一)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及前景
1,区位优势突出,旅游资源丰富。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西部,交通便利。天目山路、文山路、文怡路、外环均可直达,距离杭州中心商场武林门仅6公里。另一方面,杭州位于东南沿海,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陆、空、水交通便捷顺畅,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钱塘江、大运河“黄金水道”将杭州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区位优势明显。
多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积极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街巷整治等大型项目,免费开放西湖周边旅游景点。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获得“国际园林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奖”、“中国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国内外来杭州旅游的人数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08年来杭外国游客221000人。西溪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受众广泛。
2.物种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丰富。
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们的保护意识造就了西溪湿地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植被类型。西溪湿地鸟类区系十分丰富,包括湿地鸟类、平原鸟类、山地鸟类、农田鸟类和城郊鸟类,共有15目39科126种。已鉴定的昆虫477种***133科,417属;大型无脊椎动物17种(蒋,等,2008)。鱼类14科,35属,45种;两栖类1目,4科,10种;爬行动物,3目,8科,15种;有哺乳动物14种,隶属于5目7科。
西溪湿地共有野生维管植物91科,204属,254种(李子芳等,2007),区系特征明显,有15个分布类型和6个变型。自然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6个植被型、20个群系和20个群系,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为主要亚型。
3.景观特色丰富
西溪湿地有水体、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四种景观类型。QulckBird影像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像分类后产生了大量的斑块,总数为13343(荣亮,2007),其中耕地景观斑块为6153,占总斑块数的46.2%,其次是林地和建筑景观斑块,分别为3429和2365438。
各类景观中斑块指数最大的依次是水体、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景观。湿地内相连的水体形成较大的斑块,有利于整体湿地环境的重建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深厚的文化积淀。
杭州有8000年的文明史,22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命名的第一批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西溪风景区是杭州仅次于西湖风景区的第二大景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根据传说,南宋皇帝高宗想在这里建一座皇城,后来把它搬到了凤凰山。然而,一位大臣问他,西西将如何决定。赵想了很久,说“西溪而留”,此地因此得名“留”。历代文人墨客到西溪赏景或雅集,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词书画。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曾游览过西溪,留下了几首御诗。
农业湿地、人文湿地和西溪湿地作为二级湿地,承载了湿地农耕文化,延续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脉,体现了中国湿地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
5.当地经济发达,有城市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成功经验。
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最具经济活力的上海经济圈、苏南经济圈、杭州湾经济圈三大经济板块的交汇处。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8654.38+0亿元,财政总收入91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二,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连续两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佳总投资环境城市”第一名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杭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保护和开发西溪湿地。2003年8月启动的总投资近90亿元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和中国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在西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恢复与改造、湿地旅游开发与管理、人文景观挖掘与展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2)对西溪湿地发展的几点建议
西溪湿地西溪湿地是一个有机生命系统。在当今世界,对这种有机生命机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的研究成果应用起来也相当昂贵。西溪湿地融合了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两者相互映衬,各有边界。文化缺失削弱了西溪湿地的魅力,文化过度危及其生命周期。西溪湿地还是城市湿地,所以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必须与杭州城市的发展互动,两者密切相关,有着内在的深层矛盾。解决西溪湿地问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长期任务。
1,提高科研规划水平。
西溪湿地的自然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自然或人工湿地循环运行体系被彻底打破,目前的生态系统已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循环运行。参考西溪湿地的相关古代文献记载,利用现代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研究成果,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迫在眉睫。西溪湿地的文物资源基本被破坏,加强考古调查研究,分析前人对西溪湿地规划建设的成果,也是今天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然而,关于西溪湿地的文献虽多,但由于历代分散,包括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在内的大型图书馆藏书有限,关于西溪湿地的人文历史研究成果较少。建议编写关于西溪湿地的大型书籍。除了收集国内图书馆资料外,还应努力收集民间资料和海外资料。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向社会充分开放信息。充分利用省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民间力量,组织开展西溪湿地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生物学、文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学。
西溪湿地保护规划必须立足长远,立足杭州全市发展,立足大环境生态改善。保护和建设西溪湿地是实现杭州“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建设目标的基本标志之一。
规划建设西溪湿地,必须从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本体出发,抓住主要矛盾,整合各种关系,有效保护和开发,在更高的意义上树立西溪湿地和杭州城市的形象。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区政府要在规划建设上加强沟通,建立协调机制,改变规划建设不平衡的局面。
2.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的先进经验。
中国是国际湿地公约的签约国,保护湿地是中国各级政府的责任。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湿地保护项目计划》。然而,目前国家的湿地保护项目主要集中在大规模的自然湿地上,而相对忽视了城市中较小的湿地,因此城市湿地的保护尤其应该引起城市管理者的重视。西溪湿地保护应遵循国际湿地公约、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湿地保护项目计划的相关要求,重点关注湿地的基本定义。
西溪湿地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和生态工程原则,充分考虑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景观配置三个主要方面,实现湿地系统的综合优化。
3.遵循湿地演替规律,建设天然亚热带次生湿地。
生态系统演替理论是指导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西溪湿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生态演替规律为基础,配置以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形成一定的连续规模,保持或扩大水域面积,防止农作物干枯、湿地植物入侵水体使其干枯、湿地植物群落演替为旱生植物群落,以维持湿地的生命。
西溪湿地以自然质朴著称,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其建设方向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清澈干净的绿色城市公园、怀旧的文化故乡,与西湖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它的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一丝不苟的雕琢。应大面积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尽可能选择原生、天然植物,削坡改坡,在水体与基-朱之间建立湿地生态系统过渡带,构建湿地环境,发展生态建筑,避免使用类似城市园林的园林植物,提高西溪湿地的自我维护能力,降低人工维护和运行成本。
动词 (verb的缩写)结论
西溪湿地的生态旅游特色和地域品牌个性体现在优美的自然湿地风光、深厚多元的文化积淀、古朴古朴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江南生态文化和现代人的休闲方式。进一步发掘西溪湿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和文化特色,突出西溪湿地作为城市湿地的地域品牌地位,并将其与西湖并列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将为杭州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加快“东方休闲之都”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杭州综合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论生态旅游》,《原大学学报》第5期,2004年5月
[2]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上海经济,1,2007 .
[3]卢建国,徐新洲,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湖西游湿地为例,林业科技发展,2007年第22期,11。
[4]苗立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初探,地学与管理,2009年3月第3期。
[5]张武刚,杭州湿地公园的生态文明保护与社区参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6期。
[6]何洪航,华晨,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环境现状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9月,第18期。
[7]耿,,,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9月第9期
[8]钟伯坚,论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甘肃农业》,2006年2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