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远程学习报告
在XX教育基金会、县教育局领导、乡镇学校的支持下,XX县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坊已研究成功(65438+10月26日-30日)。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信息
有100名教师参加了这次强化培训。其中名师工作室成员10,学员50人,主持人1人。除了工作室的61名教师外,还从乡镇学校选拔了39名青年骨干教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接受性,思维活跃,教学互动。态度认真,效果明显。
(一)有的放矢,准备充分。本次集中培训是在充分调研画室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围绕教师无处不在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展开,兼顾校本培训和教育研究。为了做好这次强化培训的准备,教育局教育股负责名师工作室的朱老师从场地选择、日程安排、教学组织、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工作室成员齐鑫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保证了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2)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本次强化训练以同课异构为主,突出提高阅读教学能力和作文教学的主题,设置了4节课,10课堂教学(4节阅读课,2节低级古诗词教学,4节作文课)。整个安排是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
(3)在同一个班级中的异构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和吸收。为了更好地培养名师,服务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是聘请名师。此次邀请了云南省特级教师、钟星老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五华区普吉小学校长分别就阅读作文、教育科研、校本研修进行专题讲座。这些超一流的老师和学科带头人,确实是相应学术领域的权威。他们视野开阔,造诣深厚,表情迷人,令人惊喜。学生们报告说讲座非常有效。第二,同一个阶层是异类。工作室的强化训练主要以异质班的形式进行。在同一个班级的异质教学中,教师通过观看不同教师对同一本教材的加工和演绎,促进了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达到了取长补短、共享智慧、优势互补的目的。第三,多维度评课,提高了培训水平。在观课前,根据陈洁名师工作室“多维度评课”的要素和要求,提前对观课重点进行分组归类,并要求各组在观课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种多维度的评课促使教师更深入地参与教学研究,也促使教师深入思考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促进了研究由浅入深,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四,信息量大。四位名师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10老师的精彩课堂,每天8小时的学习,让老师们和自己平时的教学互动比较,思想碰撞,激发学习欲望。
(4)纪律严明,日常管理严格。为保证本次培训班的学习效果,我们按照“严学、严教、严管”的原则,高度重视本次集中培训班的规范化管理。专门修订了一套为学员量身定制的规章制度,如考勤规定、课堂规则、效果反馈、培训评估等。,并注重落实。一是实行专门人员全勤,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规范课堂秩序,培训期间必须每天写培训心得,上传到“石屏县骨干教师培训群”。三是以高度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后勤保障工作,尽可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提供满意、周到、全程的服务。
二、主要收获
工作室成员董XX老师在总结培训时深有感触地说:“参加强化培训之前,我是个小毛葫芦。经过五天的训练,绒毛已经渐渐退去。我相信,在这场知识盛宴的滋养下,我会长成一个有自己光泽的大葫芦。”蒲XX老师说:“每天参加这样的强化训练,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每天都觉得意犹未尽,很有成就感。”我想这可能也是所有同学的心声吧。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提高。
很多老师都谈到了校本研修对通过培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性,认识到阅读教学要立足课程标准,立足学情,抓住重点,体现特色。尤其是陈洁“做前唤醒,做后引导”的思想,更值得实践和学习,避免学生作业的雷同。同时,我们也理性思考各种运动教学流派,认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好的办法是基于一个吸收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你一定不能学会走路,甚至失去属于你的东西。
2.洗涤教师的心灵,净化教师的灵魂。
一场好的培训,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也是一场灵魂与精神的盛宴。很多老师在培训总结中提到了“坚持”和“行动”。一个学生写道:“主动和坚持”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如果一切都能这样,那真的是世上无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需要成为一名实践者,养成学习习惯,保持思考。工作室主持人用行动和坚持解释:大家都知道柏拉图甩胳膊的故事。今天再提起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坚持”这个词。昆明市五华区吉浦小学邱崇儒校长之所以能带领一所边缘化的学校从衰落走向繁荣,是因为坚持,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校本研修,坚持创新管理...是的,生活是一次飞跃。
3.同班异质促进教师深刻反思。
同一个课堂上的异质性,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本教材中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从而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作文、阅读、古诗词的异质同课,既成就了老师们的智慧和资源,又实现了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它唤起了所有参与同一个班级异质活动的参与者对自己平时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学生仔细分析了两位老师教的西门豹的优缺点后感叹:同一个班异类,好!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讲区别,而是思考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提供更多的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 * *共同谋求发展。
4.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学习然后犯困,思考然后进步。通过学习和反思,教师们认为自己在专家、名师的讲座和课堂上学到了很多关于教研的方法,如钟星老师《教师如何做科研》讲座中的具体研究方法、邱崇儒校长的校本研修方法、昆明温彦波老师的“做前唤醒,做后指导”方法等。这个班是异构的,工作室的五个老师参与上课,和省城来的老师是异构的,压力和动力都很大。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其次,老师们亲身实践了多维度的评课,真正体会到了这种评课方式的好处。尤其是多维度评价,每组教师观察的角度不同,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让教师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学,进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一些经验
1.教师能力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培训。
五天的训练紧张有序,累并快乐着。作为主办方的一员,看到老师们听课时喜悦和惊喜的表情,我也由衷地高兴。从老师们的谈话反馈来看,培训很有效果,老师们真的受益匪浅。高水平的培训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信这次培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一定会影响到老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
2.精神熏陶需要不断加强。
作为一名教师,职业道德永远放在第一位。但在长期重复的工作中,职业倦怠会磨损教师的道德标杆。这次培训因为邱崇儒校长对教育的坚持和执着,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被陈洁精神所感动。一个即将退休的特级教师,整天8个小时生动的讲课,他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一天建成的。是的,再好的理论也要行动,要坚持简单的方法。这次培训留下的精神启迪,将影响教师未来教学生涯的每一分钟。
3.只有扎实的训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次专项集中培训不同于县里以往的所有培训,要求严,管理好,扎实有效。写作训练和每天做笔记的关键是严格控制时间,要等专家到了才下课。学生到校后,必须提交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反思。此外,每日点名制度既约束了学员,又提高了训练效率。
四。结束语
教师的成长,靠的是沃土。作为名师工作室,尽可能为会员和学生提供成长的土壤,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建设骨干教师,教学实践和理论培训同等重要;打造骨干教师,专家指导同严格要求;打造骨干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渊博的知识同等重要。名师需要知识涵养的浸淫;名师需要高压炉锻造。
暑假里,我看了桂馨老师的《绿色爬山虎》、老师的《飞上蓝天的恐龙》和钟老师的《天净沙之秋》。真的受益匪浅。
桂馨老师的教学片段《那绿色的爬山虎》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一篇记叙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写的,纪念叶圣陶先生。作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是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学会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来理解如何修改作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通过自学和讨论,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方法,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说、做、想的习惯。
老师的课很精彩,重点突出,很恰当,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尤其是老师呈现课堂的方式。
要求老师先在黑板上写字(爬山虎),再在黑板上写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是“老虎”的第三个形象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们就开发出了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对着牙齿说,有的对着爪子说,学生们就生动地记住了虎字的第三笔。请老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根据《爬山虎的脚》呈现文章中描述的主要人物——叶圣陶。师生交流叶老的生平信息,讲述本文作者肖福星和叶老的故事,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黑板上写字,
本课生词的解决是扎实有效的。注重对老师最基本的汉语单词、短语、句子的训练。印象比较深的是对“删”字的研究。首先我把古字“删”给老师的课件看,让学生知道。然后老师讲解了“删”字的‘演变’,并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起源,让学生将“删”字的形义紧密联系起来,使之形象生动。再比如对“模型”这个词的研究。学生认完之后问老师这两个字有什么关系。然后老师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讲解楷书树的图片。学生们不仅对“模型”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文中的人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文精读”环节,请老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带着感情大声朗读,从而理解和揣摩人物——叶老的精神品质。
总之,老师的课堂语言精妙,师生交流默契,课件呈现的问题切中要害,板书内容紧密贴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值得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的课堂教学也将是生动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懂得一些语文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文化修养,培养我们良好的人文精神,把我们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去。而且语文老师要学会为人师表,要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的美,引导他们感受美、创造美。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否则桥就建不起来,或者即使建好了桥,学生也别想通过。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应该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入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课本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课本是砖,要用来吸玉,而不是作为一个简单的任务。所以语文老师不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为了回答问题,做“条块化”的分析,而是要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为了感受一种美。
其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和语言技能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语义理解和体验,就要引导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智者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辩论中,教师尽力在激烈的辩论和思维的碰撞中促进学生的语言升华和精神发展。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发表不同意见,对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对自然有了更好的认识,知道知识是无止境的,即使是有知识的人也会知道一些东西,并意识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在这节课上,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老师也毫不犹豫地让学生去思考和争论,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我价值。再次,注重朗读和评价感受,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兼具文学性和美感的佳作。其精彩的语境描写,精妙的语言运用,深刻的思想表达,独到的见解,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引导学生逐一体会课文中的精彩。为了使这些精彩的东西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可以重点阅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语言,从而体会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居高临下地评价文本,加深理解,升华认识,填补评价中的空白。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多读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和阅读,我们为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其次,我们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我学习西湖的时候,会找相关的资料和图片给学生欣赏,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我注重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梁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的思考和作者的言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换句话说,教师应该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