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把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音乐本身是最有感染力的艺术之一。然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对学科特点这一本质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教学中出现许多事与愿违的情况。比如,对于每一个区块的训练内容,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忘记情感体验,盲目进行技术练习,从而使音乐教学显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音乐的这种教学现状,更好地把握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呢?

第一,通过审美意识,突出学科特色

音乐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审美教育,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因此,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进而使学生热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让他们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潜移默化地提升素质,全面提高。

第二,音乐影响技能,技能与情感相连。

音乐是最技术性的科学。没有技术就没有创作和高水平的欣赏,没有刻苦练习技术是很难学会的。这是审美容易迷失的客观原因,也是我们强调审美意识的原因。音乐教学内容,有的接近审美,有的远离审美,有的纯粹是技能训练,但我们要时刻顾及。找到根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情感活水。比如在引导一些连续的点状音符时,这种节奏需要靠感觉,很难严格设定。但如果你理解了那首歌的音乐内涵,只要稍加暗示,教学情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关系到理解和领悟。

第三,兴趣为师,自学必不可少。

音乐本质上是使人的整体心理结构处于一种自觉的、独立的、自由发展的状态。人是有了情绪之后才想唱歌的,一首曲子往往会因为心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同样,音乐能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积极主动的状态,因为美育是诱导性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兴趣。另外,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往往是直观的,没有明确的答案。音乐可快可慢,可强可弱。这种模糊是自己主观把握的。

第四,创造和使用音乐来鼓励独特的观点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过程的艺术,它的存在与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密切相关。在欣赏、演奏、创作这三个基本环节中,人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人的想象力在一切音乐活动和一切情感体验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激发人的创造力。音乐不是让我们接受观念和知识,而是必须用自己的感觉去把握,否则毫无意义。教学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鼓励独特的见解,有意识地增加创造性的内容,提倡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时运用能力和掌握技术。

第五,对声音符号的理解,用隐喻来解释

在教学中,我们把虚线音符中的后缀比作一个带“小哥哥”的音符,“小哥哥”坐车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全票)。这样,虚线的持续时间总是等于前一个音符持续时间的一半,这与一半的票是全票价格的一半有着有机的联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克服学生的误解,即附着点的持续时间是固定的半拍。

第六,开展音乐活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讲解概念或依赖教师单向的信息灌输都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应该允许学生参与活动,亲自感受音乐。比如在教学生认识“渐强”和“渐弱”的标志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音乐活动:(1)让一个学生演奏一种打击乐器,从教室走到外面,再回到教室,让教室里的学生听听声音的变化。(2)请模仿火车来来往往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变化。(3)让一组学生先唱一句,其他学生分组跟着唱,分组停止唱,体验声音的变化。可想而知,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的由强变弱远胜于老师单一的说教,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七、讲述典型故事,激发情感表达。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分析表现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来完成。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是音乐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学一首歌很容易,但准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却不容易。比如,学习唱《中国人民与国歌》,可以通过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对前辈的崇敬之情,然后引导他们回望和想象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站在领奖台上,随着国歌庄严的旋律,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从而理解运动员含泪的心情,把学生自己的情感调动到歌唱中,唤起学生的情感表现。

综上所述,为了使音乐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作为音乐教师,要根据多变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特别是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忽视音乐本质、教师主宰一切、学生麻木练习的局面,把痛苦的过程变成审美享受,抓住音乐最珍贵的感受去想象,去创造成品。让音乐教学不仅是教音乐的课堂,更是创作音乐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