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酷帽与服饰文化

客家毛良

在客家地区,客家妇女戴着一种独特而独特的凉帽,这种凉帽是用薄薄的蔑视片和稻草做成的。除了正面,周围还挂着16 cm长的折叠布,黑、蓝、白,五颜六色,远看像美丽的花朵。更有意思的是,年轻的未婚少女还在挂布两端织着两条五颜六色的丝带。所以有没有丝带是判断客家姑娘有没有公婆的标志。由于这种凉帽能遮挡阳光,凉爽宜人,客人和爱好者都习惯称之为“凉帽”。

据说客家妇女的凉帽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西晋末年,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外来铁蹄的蹂躏,迁徙到南方。这些移民来到了南方江西、福建、广东的荒凉山区。在北方,男人耕田,女人织布,女人很少露脸。在南方,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再也不能延续了。但是按照规矩,女人在公共场合露脸是不道德的,于是这些中原女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男人戴的帽子上盖一块黑布遮住脸,只留两个洞供视线。后来大家都觉得不方便,就把遮着的布脱下来,缝在帽子边上挂着。后来我干脆把前面挂着的部分剪了。就这样,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酷酷的帽子。

闽粤赣边客家宗族形成后,独特的客家文化也相应形成。客家文化根植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了客家自身的特色。光是客家服饰就有很多特色。总的来说,客家服饰简单实用,宽敞朴素。色调方面,我喜欢素色,以蓝、黑、白为主,这可能是客家人普遍勤劳节俭心理的直接体现。

纵观近代客家的历史,客家服饰的样式是不断更新的,不同时期的流行服饰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总体来说,无论客家服饰处于哪个时期,都离不开质朴、淳朴的特点。例如,在清朝,几乎所有的客家男女老少都穿“侧翻领”,长袖,直领,有纽扣。前翻领从领口向右倾斜,内翻领装袋。裤子都是“大裆裤”,又宽又大,连到腰头,宽四五寸。腰部不开口,多余的部分折在肚子前面用带子绑住。裤腿又称裤腿,宽约0.3米。女装在领子处卷起来,在门襟、袖口、裤腿处加蕾丝。这比同时期的其他服装款式简单,但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到了清末,客家社会的上层男子出门或接待客人时,主要穿长衫,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上马褂。农村妇女普遍穿的一种围裙“遮腹”,其实可以遮胸,下摆向两边宽,上端绣有花朵,加上“颈链”、“腰链”、“牙牌”、“手镯”。这些衣服还是农村老人穿的。那时候的女孩子一般都是扎辫子,女青年主要是扎发髻。另外,如果偶尔有小脚的客家妇女缠过脚,也是穿绣花鞋,一条手绢。一般农家女不缠足,但农家婆也是罗帕。民国时期,客家人穿的侧翻领逐渐被淘汰,长衫、夹克增多。后来出现了中山装,在知识界流行起来。一般来说,大多数工人穿着短衬衫进行补救,俗称夹克。客家妇女仍以侧裙为主,只有少数读过书的妇女换上旗袍或蓝黑裙,袖子明显缩短至手掌。很多读过书的男人也穿西式的裤子,有腰带或者吊带,而女人的裤子一直以大裤裆为主。鞋袜方面,清朝穿的是布鞋,是家庭主妇做的。雨天多赤脚;或木屐底布鞋,长汀称“鞋”;或者布鞋底加厚涂桐油。出镇或上山割草打柴,穿草鞋。民国时期,胶鞋、雨靴、皮鞋都是从外地带进来的,只有少数人穿。一双雨靴经常被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出现纱织袜子。清末民初,上流社会的男子戴礼帽,带帽。普通男人戴的是棉线做的圆柱爪帽,后来戴的是半球形羊毛帽。女人在寒冷的天气很少戴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