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站纸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其干流贯穿九个省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但是水量没有珠江那么大。沿途有35条主要支流,上游有湟水、洮河,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河流两岸缺少湖泊,黄河下游面积很小,很少有河流流入黄河。黄河入海口宽1500米,一般500米,较窄部分仅300米,水深一般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3米。地理环境:从河源到贵德,多山多草原高原,属于青藏高原。山峰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上游河谷海拔超过4200米。上游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导致大面积的沼泽和许多湖泊。贵德从金梦河开始的河段是黄土高原,南部有吕梁锡伯、渭河谷地,北部有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有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为1,000-1,300m,地貌不均匀,坡度陡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壑面积占40-50%,沟壑密度3-5km/km2,切割深度超过100m。在金梦下面,它进入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仅为0.12%。水流变慢,沉积大量泥沙,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的多次改道,扇形的古河床和古天然堤变成了缓丘和洼地交替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坦。生态特征黄河干流共有鱼类121种(亚种),纯淡水鱼类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裸斑鲤、扁缘燕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唇鱼、蓍草、北方的通榆、鲤鱼、鲫鱼等。黄河上游鱼类只有16种,组成比较单一。鲤科和泥鳅科只有裂腹鱼、白首乌、蓍草、泥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以鲤科为主。中游鱼类71种,没有鲢鱼、鳙鱼、鳙鱼、鳊鱼等典型的平原鱼类。中游上游有裂腹鱼和泥鳅,下游有78种鱼类,包括多种过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黄河支流调查资料显示,根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鱼类统计,渭河有30种,其次是洮河11种,泾河只有4种。中上游支流多为鲤科、泥鳅科的小型鱼类,少数为塔斯马尼亚鱼、鲶鱼,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蓍草鱼、鲶鱼。渔业生产:黄河的主要渔获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干流的鱼有史以来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全国。现在收益率明显下降。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游晋陕河段的鲤鱼占渔获量的60-70%,在渔获量构成中居首位。从81-82黄河陕西港段近十年渔获物的变化来看,鲤鱼仅占渔获物的21%,鲶鱼在41.1%取代了主要地位,其次是黄芪。1983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的捕捞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鲤鱼只有20%,而鲶鱼则高达60%,成为主要渔获。50年代初鲤鱼占山东下游总产量的50 ~ 70%,60年代下降到15%,82年只有7.1%。黄河干流沿线八省区渔业劳动力情况如下:除青海省尚未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劳动力80年为26964人,83年减少到11320人,分别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量的3.0%和2.65438+。非全日制渔业劳动力1980年为24843人,1983年增加到25873人,分别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8.9%和5.7%。近30年来,黄河主要经济鱼类鲤鱼的资源量大大减少,其渔获类群的构成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80年代初,黄河潼关港段捕捞的鲤鱼以3龄居多,平均每尾重0.7公斤占44.7%,其次是28.4%,第4年平均重1.5公斤。主要渔法:渔法,黄河干流渔业生产使用的渔具,中上游以刺网为主,也有滩围网。刺网分为单层和三层,三层刺网效率更高。另外,滚钓的种类很多,鱼钩和夹子,中游的只有四五种。渔区特点:上游为裂腹鱼亚科、鮟鱇科8种,中游为鲤鱼、鲫鱼、鲶鱼,下游为刀鲚、草鱼、鲶鱼。上游:从河源到贵德,两岸多山地和草原高原,海拔3,000m以上,高峰超过4,000m。河道呈“S”型,河源段400公里范围内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原、沼泽,水流清澈稳定,用水量少,产水量大。湖泊众多,最大的湖泊是星苏海和鄂陵湖,有寒冷的高原和鱼类系统。鱼类资源已经很久没有被开发了。中游:金梦导游,多径高山峡谷,水流湍急,坡度较大。导读刘家峡河谷切割极深,河宽50-70米,最窄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