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系列著作
(1)主要工程
[26]、方、高、高庆华(以姓氏笔画为序,高庆华主编)。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27]吕京生,高庆华。灾难管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8]国家科委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马宗晋主编,高庆华主编)。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分论、数据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9]高,高庆华,。基础设施优化和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30]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课题组(高庆华、李相根、刘慧敏主编)。中国减灾社会化的探索与推进。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31】高清华,张业成。自然灾害统计标准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32]高雪、高庆华、高建国等。(高清华编辑)。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高清华,张业成。中国自然灾害区划研究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4]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和保险区划研究报告(第一、二卷).PICC P&C有限公司内部出版,1998。
马宗晋,高庆华,张业成,等。灾害科学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6]高庆华,张业成,刘慧敏。灾害社会中的减灾发展——中国百年自然灾害形势分析及265,438+0世纪减灾战略。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高,,高庆华,等。地球化学异常-地震预报整体观的探索。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张业成,高庆华。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9]马宗晋、康平、高庆华等。在自然灾害面前复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0]高庆华等. 20世纪初中国自然灾害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马宗晋,高庆华。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2高庆华等.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3]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4]高庆华等.中国减灾基础能力分析。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5高庆华等.自然灾害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6]高清华等.中国减灾需求与综合减灾——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7]高庆华等.自然灾害系统与减灾系统工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48]高庆华等。中国地震应急区划对策。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7 ~ 117。
[49]高庆华,马宗晋。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0]高清华等.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2)重要文件
[53]高庆华。论地球运动与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报,1988,第18期:1 ~ 18。
[54]高庆华,马宗晋。未来10年中国自然灾害宏观预测及对策。见:中国减轻自然灾害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 ~ 10。
高清华。论沿海地区的灾害管理系统工程。见:沿海地区的减灾与发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8 ~ 187。
[56]马宗晋,高庆华。自然灾害减灾系统工程初探。环境地质研究,1991,52 ~ 61。
[57]高庆华。太阳活动和地球运动研究在自然灾害综合预测中的作用。参见:天文学和自然灾害。天文学和自然灾害。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2 ~ 57。
高清华。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减灾系统工程。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1,14 (3): 241 ~ 253。
高清华,孙哲青。京津唐地区自然灾害系统特征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报,1991,(24):101 ~ 112。
高,高庆华。应加强减灾的非工程措施。分类,1992,7 (1): 80 ~ 84。
高,高庆华。论城市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2,1(1)。
[62]马宗晋,高庆华。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恶性循环的严重性及减灾新阶段。自然灾害学报,1992,1(1):12 ~ 17。
[63]高庆华。论企业减灾系统。见:企业减灾。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9 ~ 33。
[64]高庆华。论减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中国减灾,1993,3 (2): 7 ~ 9。
马宗晋高清华。再论减灾系统工程。自然灾害学报,1995,4 (2): 6 ~ 13。
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 (3): 241 ~ 248。
高庆华,马宗晋,聂高众。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学报,1996,17(3):241 ~ 251。
高清华。洪水灾害趋势预测的探讨。参见:高庆华主编《马宗晋》。中国1998年长江洪水反思及21世纪防洪减灾对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7 ~ 94。
[69]高庆华。要减轻洪水灾害,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参见:可持续发展、人类安全和生存。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 ~ 39
[70]高庆华,刘慧敏。中国自然灾害及减灾形势分析。参见:中国可持续发展形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3 ~ 314。
【71】高清华,张业成,苏贵武。自然灾害风险初探。地球学报,1999,20 (1): 81 ~ 86。
[72]高庆华,苏贵武。中国自然灾害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1,11(2):126 ~ 127。
[73]高庆华,马宗晋,李志强,刘慧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10 ~ 14。
[74]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及分地区减灾对策。《地球科学前沿》2003年第10卷(特刊):258 ~ 263。
[75]高庆华,刘慧敏,苏贵武。防疫减灾综合体系初探。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1): 16 ~ 24
马宗晋,高庆华。中国北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未来干旱灾害分析。第四纪研究,2004,24 (3): 245 ~ 251。
[77]高庆华,杜建军,周先强。回顾李四光对防震减灾的贡献用系统整体观指导防震应急。地球科学学报,2008,39 (3): 385 ~ 391。
[78]高庆华。论地震应急系统工程。分类,2009,24(1):127 ~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