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后的总结和展望怎么写?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由大小生态系统组成,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地上、地上和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当成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来砍伐,那就是一种掠夺式的经营,而不顾植被防止环境恶化的极其重要的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固沙防风、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后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和全球温室效应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森林公园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它以人、生物、环境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发展自己,保护生态环境。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为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地域环境。1982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界展示了森林公园的魅力,开创了中国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到1996年底,中国已经建立了不同的类型。各级森林公园811,每年吸引游客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造成土壤、植被、水质、野生动物等环境问题。此外,我国大多数森林公园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提高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意识的问题。因此,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中国的资源保护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生态管理,使其持续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除了木材,森林里还有许多其他物种。这是一个由许多组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砍伐作为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集木材,却恶化甚至破坏了其他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我们不能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全让森林自然化。天然林会自然枯萎。如果不砍,让它死掉,也是浪费资源。因此,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二)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 10 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通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一些被破坏和长期被占用的林地已经恢复。截至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犯罪分子28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65438人。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没收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只,收回林地58305亩,成效显著。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和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乱占林地现象仍时有发生。严打之后,犯罪分子仍然顶风作案。例如,云南省昆明市每月仍有约1吨保护动物从市区运往外省。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和买卖木材在一些地区仍然十分严重;部分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森林犯罪打击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强森林立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严格执法,加大打击力度,林业建设就有了根本保证。
2、统一规划,有序发展
做好旅游发展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不仅是发展成功的保证,也是防止资源和环境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与环境质量有关的各种资源进行认真调查,以便对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高品位环境质量,旅游区的相关建设必须遵循分级适度有序开发的原则,不允许有任何对自然有害的开发行为。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材料、造型和风格,提倡注重自然景观,就地取材。视情况体现自然之美,坚决叫停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景区外的大片土地上可以进行经济开发。即使有了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可以建在景区外围。古今名山、风景名胜、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场所而非经济场所。中国古代,五岳之下有“镇”。“镇”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禁止泰山方圆7里内砍柴。元朝禁止在四十里外的徂徕山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应该在国家公园之外。黄石国家公园自建立以来,不仅禁止狩猎和伐木,还陆续迁走了居住在里面的印第安土著。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已经达到300多。公园里没有一条索道,但是有几条索道位于公园外面。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功能区分、区内风景、区外商业的优良传统。比如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索道不建在山上,游客肯定会住在山下的酒店里,当地的住宿餐饮费用肯定会比索道高,游客会分散在各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现有的生态技术、财政条件和人们的环保意识不能满足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条件下,必须把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后代,而不是耗尽。应加强旅游区环境容量的研究。在旅游区环境容量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于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一定要防止游客过多进入,甚至一般的旅游区也要严格控制吸引游客。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一旦旅游超过环境容量,造成巨大的环境破坏,就很难甚至无法控制。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积损害,生态旅游必须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遵守我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潜在的、持续的、累积的影响,增加补充规定。比如增加旅游业的环境保护税,用于修复被破坏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比如生态保护区的开发,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可以接待的人数等。比如规定哪些区域禁止携带火种。禁止捕杀和毁坏树木,禁止丢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反自然资源法律的人,要加强制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意识形态比法律法规更重要。中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比较薄弱。旅游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和创收。许多旅游区根本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就开始运营。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广告牌,导游的发言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旅游行业的干部和导游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措施是:一是要通过立法,把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区,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者和导游都要接受系统的生态教育;旅游业是无烟产业”,对“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缺乏认识,并把旅游环境视为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发展旅游业的目标和立足点是以保证当代人和几代人的旅游需求为基础,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第二,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计划,把这个教育内容加入到小学、中学、大学的国民教育中,让我们的后代从小就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爱护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做生态善恶,做生态良心,做生态正义。生态义务已经成为年轻人的自觉行为和道德标准。第三,充分利用生动活泼的旅游大学,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让游客唤起绿色激情、绿色愉悦、绿色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了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让每一个游客从自己做起,从保护自然的每一件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