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与美学课程的道德导向价值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的分支之一。阐明文学和作品构成的本质、特征、创作过程、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的科学。它是对文学运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经验的科学总结。本文主要研究文学理论和美学课程的道德导向价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人文学科体系下的文学理论和美学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文学、艺术、美学的特殊性使得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许多特点。总而言之,他们总是用影像反映生活,用审美传达思想。正确把握和运用文学理论与美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这些特点,对于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利用文学理论与美学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隐性渠道作用,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导向的道德价值的认知;发挥文艺的隐性渠道功能,深化受教育者道德意志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充分发挥文艺的隐性渠道作用,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践行道德行为。同时,试图用新的思维为素质教育注入一些新的活力。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美学,道德指导价值
一个
只要一切文学艺术都以真善美为其反映内容和表现方式,就必然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体现和宣传道德观念。在中国文化中?诗言志?、?文字带字?思想传统使文艺与道德、审美、伦理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借助文艺之美提高个体的人格素质和道德修养是可行的,也就是说,道德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的传播和教育方式与文艺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新时代,以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作为知识产业的基础,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现在重新提出和讨论道德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就道德教育而言,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没有专门的道德学科,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来进行的。而这并不意味着这是唯一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美国当代道德教育家托马斯?李克纳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问题。沉睡的巨人?历史学科中伟大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文学理论中英雄的高尚品格,数学中的严谨,美学中对真善美的追求,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一些积极的道德价值。古往今来,有效的道德传播注重发挥文学艺术作为载体的力量,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奏效,但道德教育与文学教育的融合符合道德引导和文学发展的规律。课程教学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课程教学尤其是文学理论和美学教学中的德育导向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讨论之前,先从以下几点说起。
1.文学艺术的本质和功能。
文艺是美的体现,依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传播知识,其主要功能是认知、审美和教育。这些功能的实现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生动形象和具体事件所体现的思想、精神和道德形式来实现的。这也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具体来说,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象上,还体现在目的和成就上。首先,文艺反映的生活主要是生活中的美,当然也有丑,这里的丑是在审美语境中考察的;其次,它把一切生活中的美提炼升华为艺术之美;最后,两者都以完成各自任务的美好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样看来,它除了本身的任务是教育学生掌握文学艺术的知识、原理和技巧之外,还由于它本身的法规,利用它宝贵的道德养分和资源来引导和培养道德,而不是人为地给它增加额外的负担。
2.文学理论和美学课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从人文学科大家庭中各学科紧密的内在联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艺本身与道德具有血肉相融的特点。文艺是人们建设精神文明的特殊精神产品。文艺作品一旦问世,就凝结了作家、艺术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流露,必然凝结着他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感受。它包含着思想、精神和道德,是思想和精神的升华,是美善的体现。这是因为?文艺主要是关于人和人的社会生活的。那么,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是文艺必须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吗?。[2]也就是说,只要是真正的文艺,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就应该具有弘扬美德的性质,也可以起到强化人的精神的作用。相反,这才是真正优秀作品的基本素养,也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能被大众接受和认可,才能在历史和时代的美术馆中留下辉煌的业绩。否则,面对时代的变迁,面对新时代、新社会新价值观的形成,只会留下思想上的喧嚣和精神上的糟粕。
3.文艺学科道德引导的优越性。
艺术是通过美的中介和享受,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达到理解和教育的目的,产生情感的声音。特别是审美课程,借助美的形式,通过审美教育进行德育教育,使美感、艺术感、道德感融为一体,理智、意志、情感共同作用,使人在接受教育时彻底消除戒备、枯燥、乏味的学习心理,并借助?用美揭示真相?、?美化道德?来诱导和影响观众。这就为文艺课的德育教育创造了条件。首先,借助艺术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增强道德观念的吸引力,激发主体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使个体狭隘的欲望和功利的内心在瞬间得到净化。同时,借助于审美因素,也可以消除以往单纯理论灌输道德教育时受教育者的枯燥乏味的抵触情绪,可以用以情动人、以理明人的方法加以引导和约束。这些都使它在道德引导上变得轻松、自由、无声、娱乐和微妙;另外,文学理论和美学课程的教学对象多为高层次群体,这些课程大多是真正在教育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开设的。这群人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在自己的世界里形成了一套价值观,在给他们道德教育的时候,不能用道德说教。其次,在德育的实现方式上,文学理论和美学课程也可以通过情境来实现,这种情境不需要精心创设,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混合场景的学科。它可以简单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为这种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提供前提条件。最后,文艺总是来源于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道德生活。文学是描述人、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科,而道德是调整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因此,道德是文学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反过来,道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与作为精神文化的艺术更为密切相关。
4.道德价值观在文学理论和美学课程中的体现。
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温柔?。?温柔,然后绅士?,说话?善良忠厚?可广泛应用于艺术批评和社会人事批评;论诗,有哪些?诗言志?。比如《毛诗序》中有:?诗人,有志向的地方,心中有志向,说话如诗。?钟嵘《诗序》有:?齐之兽感人,故摇其性情而舞。?工作是什么?摸东西?的产物,是吧?事情?德国世界的再现又对了?人?道德心灵的表达。孔子?兴、关、群而怨?说也是为了强调《诗经》的用处?绅士?成人的德育功能。在艺术理论上?性格,情操?,在歌剧里?脸书?,在音乐和其他方面?人文关怀?、?爱国情怀?等等。在古代美学理论中?漂亮?是一样的吗?好吗?有亲密关系。?美与善的统一?。而且在古代美学中,善是比美更高的范畴,善是伦理学中的道德。邵又美又好。,并说:?“武”是完美的,但不完美?就能说明问题。《孔子诗论》中?天真的认为?,在后来的《石矛序》中提出?教把它变成什么?理论,艺术有吗?结婚,孝顺,伦理,教化,移风易俗?[3]道德的感染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人?迎合人性的劣根性?,?培养人性的劣根性部分,摧毁理性部分?[4]实际上是伦理批判的一种表现。道家审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的环境道德观都是从正面积极的道德角度出发的。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最终都是对人性或教育的一种指导价值,目的是引导人性的善、艺术的升华和人际关系的完善。
二
从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理论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天然联系。在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价值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高等院校学生,对于受众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仰的坚定、道德行为的引导,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文学理论与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些特点,对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利用文学理论与美学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维空间。
1.发挥文艺的隐性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对社会导向的道德价值观的认知。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在思想上认识了,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准备,是相应道德情感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认知越深,道德情感就越强烈。而这种情感会形成其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构成道德行为的动机,也是实现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基础。文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精神世界的生产力,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文艺理论家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挖掘提炼这些珍贵的精神食粮,通过隐蔽的渠道输送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是很容易的。?艺术的确可以为我们提供道德知识,这与其内在价值密切相关,美学也是如此?[5]。这一点上面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社会的主导价值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需求和追求。人不仅作为个体生命而存在,而且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所以他的行为必须符合他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利益。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社会,所以每个人的道德观都应该反映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不仅会危害社会,而且会使自己绝望,我们才能找到实现我们在社会中的追求和理想的金钥匙,为我们和谐地融入社会提供保障,确保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大学生而言,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部分学生在道德价值判断上界限模糊,道德意识淡薄,特别是在自尊方面,在是非善恶面前缺乏判断力,缺乏原则性,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诚信降低,缺乏社会责任感,节俭等,这就要求我们从多角度针对此类问题进行道德教育。大量实践表明,只有将显性方法和隐性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得到预期的甚至意想不到的结果。
2.充分发挥文艺的隐性渠道作用,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
文艺理论课的基本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文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受教育者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解读人生,提高艺术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水平,这是文艺教学的三维目标,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文学理论总是通过作品来呈现的,而文学作品作为文学活动的三极之一,必然会通过欣赏者的消费来陶冶、丰富、升华、激发、转化和完善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主题精神状态,从而为接受者注入积极的思想因素,深化道德体验,铸造高尚情操,激发向上进取精神。在文学理论课教学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样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 * *。以音乐艺术为例。音乐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这种感情是通过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军魂》、《青年团之歌》、《勇敢的心》都是人们情感表达的真实写照。当人们后来演唱这些经典歌曲时,一定会被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所感动。这是艺术吗?情绪* * *音?。试着回想一下。5?12?地震时,被埋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唱国歌和《团结就是力量》。难道它们不能唤起个人的良知、责任和使命吗?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人不感动和震惊。歌曲给废墟下的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带来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也唤起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怀。再比如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文艺作品中塑造的伟人形象和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形象、富有激情的教学方法打动学生,使教材内容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具体可感的形象,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感内容丰富,包括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心和羞耻感。其中,集体主义可以缓解个体集体意识的薄弱,义务感和责任感可以影响缺乏责任感的个体,自尊感和羞耻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阻止个体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不良行为。这里需要补充什么?情感教育?只是辅助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仅此而已。
3.充分发挥文艺的隐性渠道作用,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践行道德行为。
无论哪种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发挥实质性的、应有的社会作用。否则,所有的前期教育都只能算是一句空话,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也不例外。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应该在道德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检验。文学理论中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文学作品中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典型形象,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实践道德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在传授文艺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课,让受教育者走进生活,初步体验和内化道德认知;然后进入实训等专业实践,进一步体验、体悟、强化道德认知;最后,在职业实践中,把已有的道德认知、信念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且知道怎么做,也准备这么做,让受教育者认识和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有文明的人的人格魅力,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是一件会被人称赞和赞美的好事。这样,道德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当然,道德实践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并不是说要像文艺作品中描写和歌颂的英雄人物一样,做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具体行动中,总是采取?不做恶小,不做善小?提醒自己,鞭策自己。
综上所述,既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道德和文学艺术具有性质和目的的一致性,那么在文学理论和美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道德,充分发挥艺术美等各种审美形式对道德建设的特殊渗透和影响,必将提高学生乃至更广泛的公民的素质,对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都将产生切实而持久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1]路捷,王凤仙编辑。道德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贺喜来,杜书瀛。新时期的文学与道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于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彭继祥。艺术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