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逻辑学科建设,教授优秀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逻辑思维是具有创新性质和功能的思维,是撬动科学发展的思维工具。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不断为科学发展输送生力军,促进科学研究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是高层次的逻辑教学。因此,有必要加强逻辑学的学科和教学建设,有效保证和提高逻辑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校,逻辑学科的建设和教学不被重视,是因为他们认为逻辑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比如著名科学家庞加莱。这种观点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倒置为特征的异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研过程中没有创新意义。第二,认为纯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本身具有创新性,而且导致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因此,高校要培养创新人才,为我国科学发展输送生力军,就必须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纵观科学发展史,人们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是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导向的。比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给古希腊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旋风;现代逻辑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全面发展。
基于科学发展的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基于两大成就:“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和通过系统实验发现的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格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获得对自然的逻辑一致的描述。逻辑对于它就像比例法则和透视法则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非常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因很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科学都是创新的;逻辑思维是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据此,可以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杰出的科技成就,有了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的科学革命并没有发生在中国,这让他感到困惑,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不必惊讶的”,[4]中国和泰莎并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要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说:“在古代中国,赢得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就会受到限制。”[5]技术优势没有转化为科学优势的重要条件,中国缺乏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众所周知,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科学知识是在现实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的。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自然的客观规律,但只有经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和推理,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重视整体直觉顿悟,但缺乏逻辑思维的传统,注重实际应用,忽视基础科学研究,使得中国有很多伟大的技术发明,但没有产生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无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个牛顿式的科学家;有一个著名的发明火药的实践,但是没有找到火药的成分和结构,也没有搞清楚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诸如此类,无一不说明,知识和技术在没有逻辑思维的情况下是片面的、离散的,只有在逻辑思维的介入下,才能最终融入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可以导致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因为逻辑思维本身就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矩阵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将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为概念,然后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并形成命题,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利用命题进行推理,因此会推导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独特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在事物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人的感性认识是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的。通过概念思维,对许多具体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和识别,才抽象出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理性的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有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判断事物状况的一种思维形式,不是感官所反映的状况的简单重复。一个农艺师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问他能不能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的独特眼光。当人们不解时,他说:“如果你想养羊,你需要种很多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授粉。当地田鼠太多,蜂巢破坏严重,影响三叶草的发育,你先养猫灭鼠吧。”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得出的新结论。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有自己的创新特点。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导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具有创新性。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和必然性奠定了其在逻辑学中的重要地位。它还因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也可以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观点。众所周知的对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的新认识,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的观点,即物体的重量越大,下落速度越快,被公认为一千多年来不争的真理。但在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实验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设想,如果把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是重的物体,B是轻的物体,A和B绑在一起后留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的附加重量增加,其下落速度比A单独下落的速度快,但两个物体的重量差别很大,下落时速度慢的B拖住了速度快的A,所以A和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单独下落的速度慢。通过演绎推理,暴露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含有逻辑矛盾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因此最终被新的观点所取代。
归纳推理是直接从个体经验知识中推导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本身就具有创新性,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相比,是全新的知识。比如,人们发现柳树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也可以。柳树、草、大豆、棉花、水稻等。都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介绍说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归纳推理的创新例子随处可见,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具有创新功能的思维。是两个或两个物体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不同,这两个(或两个)物体在其他属性上相同或不同的推论。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于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其他属性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医学史上,哈维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提出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理论,发现当夹住蛇的动脉时,蛇的心脏因充血而变大变紫,但松开动脉夹住静脉是正常的,蛇的心脏因缺血而变扁变白,松开也是正常的,于是哈维提出了“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两千多年来流行的人体血液由心脏产生和供应的观点。所有这些思维事实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创新非逻辑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仍然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
直觉、灵感、联想在人类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在之前艰辛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实现了浮力定律;牛顿被落下的苹果砸中头部,领悟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他意识到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咬了自己的尾巴,认识到了苯的分子结构。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科学家似乎都是通过不合逻辑的思维来实现科学真理的。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他们的顿悟是多么的奇怪和多样,有一点是共同的:在他们顿悟之前,他们都努力地思考,无数次地使用逻辑工具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三天三夜没合眼,不停地思考和计算;牛顿忘记了他在实验室里是否吃过东西;参加舞会时,凯库勒还在思考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不合逻辑的思维是不可能“恍然大悟”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邦格说的更直接。没有漫长而耐心的演绎推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显然,直觉、灵感、联想等不合逻辑的思维,确实是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激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它有目标,就只能在逻辑思维的指导和指挥下进行。如果离开了逻辑思维,那就无异于精神错乱,或者说是脑残者的矛盾混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而正是逻辑思维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了目标和方向。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设定目标和方向,而且对直觉、灵感和联想产生的结论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就无法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进行逻辑解释和论证。这种思维不可能有逻辑确定性和自足性,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凯库勒幽默地说:“如果我们学会做梦,我们可能会发现真相,但我们必须小心,不要透露我们的梦想,直到它们被一个清晰的头脑证实。”因为人接受不了想象出来的东西。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后,应该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不合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思维。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途径是加强逻辑学学科建设,提高逻辑学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参考资料: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许和范岱年。爱因斯坦全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3]许·。范代年译。爱因斯坦全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99。
[4]许,范岱年译。爱因斯坦全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5]詹克明,李约瑟。问题和吴大猷的疑虑[N]。征文报,1996-11-19。
[6]葛·林润。论假设的逻辑结构及其在思维形式系统中的地位[J]。人大抄材料《逻辑》,1997,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