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花鸟画?花鸟画的一般题材是什么?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北宋的《宣和花谱》。《论花鸟》说:“诗人有六义,更知鸟兽芳草之名,亦记其历四时之盛衰,故画之美在此更有趣,与诗人不同。”在中国画中,凡是以花、花鸟、鱼、虫为描写对象的画,都称为花鸟画。花鸟画有三种画法:工笔、写意、兼工。工笔花鸟画是用浓淡墨勾勒出运动的形象,然后层层上色;写意花鸟画是以简洁概括的方式画出物体;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叫兼职。历代花鸟画家很多,如唐代《雪霁》中的鹤、《边鸾》中的孔雀、《刁光印》中的花竹。五代郭的鹰,黄泉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翠柏的鸟,吴的花鸟;南宋吴冰的枝,林春的花与果,李娣的鸟;元代李理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梁麟的鸟,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的鱼,云的莲,华喦的鸟;现代的吴昌硕,花都等等,都是一代名花。参见“四君子”。以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中国画。还可以细分为花、羽、蔬果、草虫、畜兽、鳞等亚科。中国花鸟画体现了作为审美对象的中国人与自然生物之间的审美关系,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常常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类似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其技法多样,以细腻或奔放的描绘手法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根据水墨色彩的不同,可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彩色花鸟画、速写花鸟画和无骨花鸟画。早在工艺、雕刻、绘画没有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的花鸟画就已经萌芽,但在汉魏六朝才初具规模。美国尼尔森和艾敬美术馆收藏的东汉陶仓上层壁画《树上的两只乌鸦》是已知最早的单幅花鸟画。《南齐谢赫图》中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荫祖是已知的第一位花鸟画家。经过唐代、五代和北宋,花鸟画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成熟。黄泉和徐希是五代时期出现的两个流派,他们通过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技巧表达了他们对财富或野性的兴趣。北宋《圣朝名画评论》甚至把花木之门、动物之门都列了出来,说明花鸟画在此之前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北宋宣和《画谱》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第一篇关于花鸟画的论文,深入探讨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以诗人示内外”的思维特征。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精致工笔花鸟画在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古朴奔放,南宋、元代出现了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四君子”(梅、兰、菊、竹)。同时,以线描花卉为主要手段的也应运而生。随着晚明以徐渭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的深入发展,他有意识地实现了用草书作画的转变,强烈地表达了个人感情。清初,朱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花鸟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代出现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花鸟画适应了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求,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娱乐性和写意性为避难所的传统。所谓小品,就是要“动之传神”,即“变态地、无休止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和不同特征。所谓“喻兴”,就是通过描写花鸟植物,传达作者独特的感情,用类似于中国诗歌中“赋、比、兴”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所谓写意,就是强调意义的主导作用,即追求像中国的书法艺术那样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不把思想感情的表达限制在写生对象上。所以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和人事有关。不是为了画花鸟而画花鸟,也不是临摹自然,而是牢牢把握动植物与人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联系,强化表现。它既重视真实,又要求花鸟画具有“知夫、鸟兽、树木之名”的认知功能,十分注重美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抓住自然、转移精神遐想”的愉悦功能,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和欣赏来影响人们的兴趣、情操和精神生活,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和追求。在造型上,中国的花鸟画注重形而不拘泥于形,甚至追求“似即不似”、“似与不似之间”,以实现对对象的表达和对作者的情意。在构图上突出主体,善于剪裁,在布局上注重虚实对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其擅长写出以书法配合画风起画作用的诗句,并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绘画为基础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绘画方法上,花鸟画比山水画更具体、含蓄,比人物画更丰富,所以细致的设色更写实或具有一定的装饰意义,而写意花鸟画则更简洁、更程序化、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