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文件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村女大学生是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两者都有各自的原因。还有外部因素。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影响自身发展,还造成基础教育恶性循环等负面社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和学生自身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成因;反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体制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近年来我国女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农村女大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0.80%的人认为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或非常不好,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容乐观。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依次是专业、性别、长相、家庭背景和国家政策,家庭背景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在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要比男大学生高得多。据统计,在已签约的女大学生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不需要父母和亲戚的帮助也能找到工作,而在未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女大学生多于城市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和城市女大学生相比。由于性别和户籍差异,农村女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几乎成为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

一,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普遍性的,如劳动力供给总量相对过剩;高校扩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市场供求脱节;劳动力买方市场中就业妇女面临的性别歧视;等一下。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独特原因。

(一)自身原因

1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方面相对较弱,导致信息来源较少。农村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家庭背景和经济背景薄弱带来的负面影响。受家庭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很多农村女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学期间往往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社交的时间比城市女孩少。再加上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他们的交往主动性不够,交往多局限在同学、老乡等狭小的圈子里。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男大学生可能会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信息渠道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沟通能力强的人优势明显。社交圈狭窄,使得她们找工作时的信息渠道比男生和城市女大学生少得多。

缺乏社会经济背景,选择过于单一。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关系可以利用。一项调查显示,社会网络的缺失已经超越工作经验、能力、应聘方式、技能等因素成为农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惑的因素。高达62.12%的受访者承认,缺乏社交网络是农村女大学生的一大劣势。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女孩,毕业的时候有很多选择。他们可以向父母、亲戚、朋友寻求就业帮助,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出国创业。农村女大学生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经济来源出国。即使创业,也面临资金获取困难。他们选择通过考研继续深造(尤其是贫困生甚至无法继续深造)或者毕业后独自去人才市场应聘。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无法在求职上投入太多,很多人甚至负担不起就业带来的各种消费。不得不承认,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是一个很大的劣势。

3.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偏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远不如来自城市的女生,农村女大学生在外语尤其是口语方面比较薄弱。我国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差,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由于生理、性格、社会经济背景等原因,缺乏很多实践能力。

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女大学生缺乏进取和竞争意识,认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农村女孩把业余时间花在服装、化妆和美容上,注重打扮。他们很少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不热衷于参加校园活动和担任学生干部,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情况在一些城市的女大学生中也存在。综合能力低下导致农村女大学生自信心不足,容易在求职中处于被动。

4.有些农村女孩的期望值太高了。农村女大学生一般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被父母视为“凤凰”,这让她们潜意识里有一种自负的心理。父母的期望让他们更喜欢“体面”的工作,他们愿意选择稳定、舒适、待遇好的单位,而不是去条件差的基层锻炼。相关调查显示,78%的贫困女大学生倾向于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城市情结和白领情结成为很多贫困女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由于适应能力弱,缺乏主动性,很多人宁愿选择收入低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冒险,没有勇气和信心去从事高收入高风险的行业。

(2)外部原因

1现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加大了地区和城乡的差异,加剧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中国的人才流动往往是单向的,即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农村流动很容易,反之则极其困难。生源成为就业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近七成(69%)的大学生认为本地生很重要。外地大学生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就业会受到限制。对于农村女大学生来说,她们的就业空间因为户籍而受到限制。此外,一些省市的歧视性政策规定,在一些地区,本科生公务员考试仅限于本地学生,无形中减少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再比如“本地优先于外地,男生优先于女生”的不成文规定,这是对农村女学生明显的排斥。

2雇主的排除。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私企,对农村女学生不公平。当面对两个同等水平的应聘者时,他们倾向于倾向于城市毕业生,认为他们适应能力更强,社会联系更多,对企业的潜在贡献更大。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负面影响

(一)就业难严重影响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不利于女性的独立和自我完善。

经过多次不成功的求职面试,农村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热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们会更多的是内在归因,过分的寻找自己的缺点,这会加剧他们在就业中的自卑和消极心理。在就业无望的情况下。农村女大学生转向其他途径,一部分考研继续深造,这也是高校女硕士、女博士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能解决她们的根本问题,反而让她们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其他人可能会放弃原来的追求。转向男人。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在高校兴起。毕业生中也有“急婚族”。很多女大学生开始约会、征婚,甚至走进了婚介所。据武昌一家婚介所介绍,去婚介所征婚的女大学生大多经济条件不好。比如一个师范院校的农村女生,因为家里穷,读了几年大学还欠着学校的学杂费。她对另一半的年龄没有特别限制,但要求“条件好,愿意帮忙”。她觉得就算找到工作,工资也不会太高,自己还债买房太难了。就业压力使得女大学生的择偶观逐渐功利化。“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不仅违背道德标准,也违背了爱情的本质,不利于女性的独立和自我完善。是历史的倒退,长此以往,女性的整体素质必然下降。2)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会导致基础教育恶性循环。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影响了她们的个人生活和发展,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挫伤了农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基础教育恶性循环。对于中国大部分农村来说,供养孩子上大学并不容易。农民投资教育的原因是他们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变家庭命运。因此,高学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周围其他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维下,农村女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只有让农民看到高等教育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才会有更多的农村家庭投资女童教育。如果他们以如此高的成本读完大学后仍然找不到工作,那就是对农村教育投资的极大浪费。她们的家庭会怀疑女性高等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失去信心。从而减少对教育的投入,这将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妇女更加弱势,很可能会有更多的农村女童辍学,导致基础教育恶性循环,教育无法实现事实上的公平,从而加剧城乡差距。

三、解决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是由女性就业难造成的。消除性别歧视不仅需要改变观念,还需要深刻的制度变革。比如,改革原有的生育保障制度,将女性生育价值补偿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由社会承担和补偿;用人单位要改进劳动素质评价手段,改革户籍制度;等一下。体制改革涉及各方利益,很难一蹴而就。就高校和大学生而言,目前可以做一些有效的工作。

(1)强化自我意识。清晰的自我定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农村女大学生应立足自身,认清自身优势,树立自信,针对自身劣势,提高综合素质。其实农村女大学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学习成绩好,志向高,抗挫折能力强等。,尤其是工作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的优势会明显发挥出来。

农村女孩不要过分强调自己是农村的,产生自卑心理。其实除了家庭背景,其他能力上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弥补。农村女孩可以针对自己的弱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关注时事,开阔视野,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实践证明,尽管存在性别歧视,但自我实力较强的女大学生(如心态好、性格开朗、善于利用外部信息、善于沟通等)在就业上仍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二)高校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是改变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途径。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为农村女大学生就业培养技能、心理和素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这项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发起的“提高农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培训项目”,通过广泛的讲座引起了女大学生的关注,并尽快开始准备;通过小范围的培训,改变他们的自卑和消极心理,明确自我认知和就业方向,增强就业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和培训要从大一开始,为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对她们进行职业规划指导,邀请一些成功的农村大学生传授经验,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女大学生在求职前,接受形象礼仪、简历设计、面试技巧等方面的专门指导和培训。

(3)政府支持

在户籍制度改革之前,政府应该首先废除一些限制外国学生的歧视性规定,并为女大学生举办专门的招聘会,为农村女大学生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