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它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可以创造繁荣的经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多彩、繁荣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都发展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全面发展。在这方面,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和文化的物质基础,政治是经济和文化的保障,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都不可能实现。
2.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制度的显著标志之一。
社会主义文化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批判继承人类社会一切精神文化成果的新的先进文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所有其他社会制度的显著标志之一。主要体现在,首先,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其次,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科学文化;最后,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它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过去人类社会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1,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文化建设的方向,关系到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中国* * *产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清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在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没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就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代化。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加强民主思想和意识的培养,加强法制思想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提高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打好基础。
2.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处于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邓小平曾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凝聚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能从思想上政治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如果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一致的政治方向,如果指导思想多样化,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二)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很大的反作用。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团结和凝聚人民的强大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用优秀作品激励人。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点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对自己国家的最深厚的感情,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英勇奋斗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鼓舞全体人民斗志、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爱国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爱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爱国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在全社会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贯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最基本的原则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其功能是调整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关系,使之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对于培养人们的全局观念、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对于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团结奋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化的发展依靠教育和科技。
1,大力发展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身心,提高素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已经从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转变为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衰落,国力衰落,教育兴盛,国力强盛。
邓小平一贯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样,在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就可以把我国庞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性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人类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结晶。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类思维科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科技的比重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事业,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选集》第2卷,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93。)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科学发展规划,提出了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提高全社会对科技进步重要性的认识,以实际行动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植根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内在动力和要求。
(一)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内容。
所谓综合国力,就是一个国家为生存、发展和外部影响所具备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既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也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它是各种因素和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其实就是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过去,综合国力的竞争往往是资源的竞争。然而,在当代世界,除了少数战略资源外,一般物质资源在国力中的地位正在下降,而人才和人的素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正在上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和制度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现代人是物质生产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的主体,人的现代化只能通过现代教育来培养。
邓小平指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中国的经济可能接近发达国家。之所以这样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在这期间,我们完全有能力推动教育事业,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培养亿万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的强大、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越来越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发达,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有了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邓小平选集》第3卷,第120页。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把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还需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能够抵御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政治竞争中占据主动。没有教育和人的现代化,我国就不可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现代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能提升一个产品的竞争力,有时甚至能带动或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因此,科技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谁占据了它,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各个领域以不同的方式日益激烈。我们只有认清这种竞争,认真研究其形势和特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智力资源,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文化建设,是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
所谓文化力,本质上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推动。文化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引导、理想凝聚、道德教育、舆论引导、科技创意、法纪融合、艺术熏陶等。它们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并运用于经济政治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文化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文化力无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力,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