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童谣?
童谣起的早。据《左公二十五年》记载,文、周武王时已有童谣。后来民间也有很多童谣。儿歌是孩子自己创作的,大人唱的。童谣有不同的类型,道教童谣就是其中的一种。
所谓道教儿歌,就是根据道教的观念和趣味创作,在儿童中流传的歌谣。从功德的角度来看,道教童谣也有预测功能。历史上,在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一些与道教相合、预示精神的童谣出现在社会上。比如隋朝杨坚称帝前,社里有人放出预言,杨坚当皇帝有一张“龙脸”。《隋书传》说:陈留下一座古庙,庙内柏树枯干。人间有说老儿会“活遍人间”,曾预言若柏枯如果,东南枝生,圣人生,道教盛。到了南齐时期,枯柏真的从底部长出了枝条,指向东南。到了晚上,三个男生凑在一起唱了一首歌谣:“老子庙前那棵枯树,东南方像一把伞,老爷从这里走了。”据说杨戬去亳州做刺史,他一个人逛老子庙,只见柏枝抱背,与儿歌相吻。杨戬铁了心要把自己当“圣主”。隋末又有一首儿歌唱道:“桃李,天鹅绕阳山,化为花林。谁能说是呢?”根据以前的解释,这首童谣中的“李”意味着李将成为皇帝,而“陶”指的是“唐涛”。如果省略“道”字,就剩下“唐”字,暗指唐朝的王代隋朝。这种预言童谣,与楼观道人齐晖关于李称帝、道教大发展的预言文字颇为相似,很可能来自道人的创作。
道教儿童歌谣因其通俗而易于流传,对游人的宣传和利用起着特殊的作用。
另一种解释:
挤进
前两集介绍了很多闽南语的传统歌谣。黄哲勇先生说,那些歌谣真是“原汁原味”,是民间文学的瑰宝。但是,光看书还是不够,于是我就唱了起来,变成了儿歌或者民间传唱的儿歌。这些歌曲有的是随着诵经声自然产生的,有的是有心人慢慢收集起来,用简单的曲调唱出来的,就像孔子、荷马、浮士德、陈达,他们都是历史文献的创造者;他们是童谣、民歌、史诗等的组织者和演唱者。他们把人生的智慧和民族的土地结合起来,成为人类的大智慧。比如台湾省当地著名的音乐人,如吕全生、林扶余先生等,就曾拿起传统歌谣创作,成为《摇宝贝》、《板桥茶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基本上,流行的闽南语童谣按照歌词和歌曲的生成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我对歌词和歌曲的起源没有概念,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这个可以分为会唱的和没调的,也分台湾省的和地区的。
第二,词是老祖宗留下的,歌却是后人谱的,我们知道是谁编的。这分为保留原词和修改词义。
第三,歌词和歌曲都是现代作家写的,有名气,有姓氏。
第一类,当然是传统儿歌。第三类当然是童谣创作,第二类更复杂,是新旧融合的创作。但不管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只要是用闽南语唱的,就叫闽南语童谣(有人说是台湾省童谣,也有其论据依据)。虽然都有不同的味道,但是一样的香,一样的醉人。
这一集名为《陈酿新酒》,将理性而感性地分析传统闽南童谣和童谣的异同和利弊,试图为未来的闽南童谣找出方向和前景。
闽南童谣的园丁
台湾省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童谣的?传统童谣的起源更难追溯。如前所述,台湾资深音乐人对民间歌谣的搜集创作由来已久,近年来石、许昌辉等人也有类似的田野调查和整理。可惜当时的政治环境、物质条件、教育理念与今天不同,所以没有轰动和掌声,只得到一些有志于推广台湾省本土文化的人的关心和推崇!
如果要说台湾省的童谣创作起步比较明显,那要追溯到民国53年(1964),施福珍先生在元林嘉上做音乐老师的时候。暑假的下午,他的午睡被几个调皮的孩子吵醒。原来,夏日骄阳把柏油路都融化了,他光着脚粘在脚上:“涂点胶水,就粘在脚上了。”这样轻松押韵的童谣,对他的启发很大。不出五分钟,他就完成了一首文艺复兴时期的闽南语童谣——《点子胶》。那天之后,他开始关注吴英涛先生在当时的《独立晚报》上写的“台湾省谚语与民间传说”专栏。石先生搜集整理音乐,出现了一系列由传统歌谣改编的闽南童谣。这些童谣不是在学校里教的,而是在童子军和救世军这样的社团里传播的。为此,他受到了学校的批评,并辞去了教师职务。他后半生的事业是改编、创作、教唱和普及闽南童谣。简先生说:“他被誉为台湾童谣的园丁。」
近年来,闽南童谣蓬勃发展。随着本土文化的兴起和母语教学的需求,闽南童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此期间,台语歌曲(台湾流行歌曲)也随之水涨船高,甚至外省的蔡琴二代也出版了台语歌曲专辑。这些新生代创作者确实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闽南语童谣。于是全世界的出版商、唱片公司、基金会也主动找这些创作者。最有趣的是,《国语日报》还找了谢、等老师写童谣(用闽南语和普通话)。
闽南方言中的传统童谣非常广泛和模糊。早在和政时期,以及最近光复后,所有没有名分的闽南童谣都属于传统童谣。所以在上面提到的三类中,第一类是纯传统,第二类是改编传统,有趣的是第二类远远多于第一类。也正因为如此,这一集才会介绍推广闽南童谣的英雄群体——拾起传统童谣改编成歌手的创作者。
一、施福珍先生:
40年来,他一直在搜集、整理、修改、作曲、出版、教学、推广,自己会唱,乐在其中。现在他很忙,太多的学校,社团,社区,公私单位找他讲课,教唱歌。他心甘情愿地去了,不管人多远。最可贵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热情和修养。
二、建任尚先生:
简先生是学财税的,以前在海关工作。但在石、许昌辉等前辈的感召下,他毅然投身于搜集、研究、推广台湾民歌的崎岖之路。为了出版台湾省童谣的第一张CD,他不惜借钱投标,如今已经家财万贯。除了研究儿歌、歌谣、民间谚语和台湾省民间文学,他还致力于台湾省歌谣的国际化,现在正在英国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
3.谢先生和冯先生:
他们不作曲,只是作词。其中,谢先生主要说普通话,其次是闽南语。冯老师主要是客家童谣,其次是普通话和闽南语。
4.王先生:
王先生很年轻,但他已经三十岁了。他曾以画插图为职业,但偶然看到谢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深受感动,开始创作童谣。第一次提交成功后,他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现在他是年轻一代中最多产和最受欢迎的童谣作家。他经常为自己的童谣歌词配插图,每个星期天都会去台北恩珠宫的图书馆教小朋友画漫画。
动词 (verb的缩写)黄哲勇先生:
黄哲勇先生在大蒜糖厂工作。因为他和妻子热爱当地文化,他们到处搜集传统歌谣,整理解读,出版成书。现为贾云地区著名的台湾民间文学大师之一。
6.康源先生:
康源不到四十五岁,年纪轻轻就当了爷爷。他学历不高,但学习刻苦,勇于写作。他涉猎诗歌、散文、小说和歌曲。他长着一张娃娃脸,声音好听,口才好,这让他在推广闽南语谚语和童谣的时候,感觉很贴心,很有活力。
7.钟新昌先生:
钟新昌先生既不会作词,也不会作曲,但对创作闽南语童谣特别感兴趣。曾以“闽南童谣创作研究”为硕士论文,是台湾省第一篇硕士论文。现在担任台北县三峡镇安西国小总经理的他,决定用这套系统和理论,推动学校闽南语童谣创作。
8.陆继宝先生:
陆继宝先生是屏东利港当地图书馆小学的校长,长期研究闽南话。时装发布后,他更加努力。整个学校被布置成学习汉语的文化园,从幼儿园到六年级,从课间到校外,积极推行母语教学。包括:流行谚语、读唐诗、儿童剧、歌仔戏改编、儿童诗歌创作等等。当然,台湾省的童谣也不会被忽视。他曾经说过:没有母语就没有民族,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
9.林文宝先生:
林文宝先生是国立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这在台湾省是绝无仅有的。林导演常说:台湾省的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长期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几乎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和定位,这是非常遗憾和危险的。于是他积极复兴台湾省儿童文学,当然台湾省童谣也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闽南话只是汉语方言之一,推广母语教学是必要的,但母语和方言教学的分量不能超过普通话,否则就是另一种偏执。近两年来,林文宝先生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进行台湾省童谣的遴选、评鉴、出版及推广工作。其中不仅有闽南语,还有普通话、客家话、原住民语。他说:他试图让所有好的童谣被传唱和保存。
X.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原本是指导和规划全国文化走向的,推动社区文化和地方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董事长陈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她知道音乐和童谣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担心这几年台湾省童谣发展受阻。于是她成立了专门的执行团队,广泛挑选创作童谣,奖励童谣作者。出版了两套优秀作品,分发给各地中小学,更广泛地推广台湾省童谣创作。陈董事长希望将童谣传播到台湾省的各个地区,让台湾省的孩子们唱自己的童谣,读自己的童谣。
闽南童谣创作中应注意的要点
第一,要对闽南语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善用俗语和俚语。
第三,短小流畅。
第四,丰富的想象力。
五、围绕生活的主题(符合现代主题)。
第六,要有韵。
第七,要有教育性。
八、作曲时注意原闽南语的高低八度,以免唱出其他意思。
九、孩子的唱功有限,既不能高于八度,也不能低于八度。
10.避免不熟悉的单词。
童谣和儿歌的区别
第一,儿歌的句式比较规范,儿歌没有。
第二,童谣讲究脚,童诗不讲究。
第三,童谣多短小,童诗不受限制。
第四,童谣简单易行,童诗文艺。
第五,童谣容易作曲,容易唱,童谣则不然。
童谣不仅仅是说话、学习、逗弄、歌唱的游乐工具,还肩负着儿童教育的重任。
文华藏宝阁
童谣的变形
由于童谣是口耳相传的,没有文字,而且是以生活周围的事物为素材,所以童谣往往是畸形的,根据发生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类:
一.无意的
无意的改变通常是因为记忆不全或口误。因为记忆不全,所以细节各有不同。因为口误,把一个人错当成另一个人,但也给孩子提供了创造性的参与来弥补自己。
第二,故意
有意的改变是传播者的介入。有时候是因为对原著内容不满,有时候是因为风景或者方言的不同不得不改。如果叙述者不改变景物和方言的区别,就会限制童谣的传播。除非改变内容,否则在不同的口音区域背诵起来会很困难。
总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改变,在这种变形的现象蔓延开来之后,很难验证哪个是对的,哪个是被改变的。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并为自己感到骄傲,这就是童谣迷人的地方。
创作童谣的乐谱方法
根据语言声调的特点,所有的语言组合都有一定的音乐起伏,所以口头背诵的“歌谣”在句式节奏上就像音乐一样。这种伴随语言而来的音乐性,相当于赋予了童谣一种与生俱来的结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制约,所以词曲和谐就成了童谣。
“词”与“歌”的不一致,往往会造成演唱者的词无法表达他的意思,或者听众不知道说什么,如果演唱者变得乐于组合词,就会辜负作曲家的苦心。
童谣结构
第一,节奏
节奏是童谣的根本,它的节奏无非是“工整体”和“变体体”。所谓工整的文体,是指整篇文章由一定字数的句子组成,因为工整的句子的发展需要相当程度的语言控制,但如果太长,就容易形成单调的感觉,孩子无法接受,所以工整的句子很少,篇幅也小。所以童谣的节奏可以说是以句式的变化为基础的,不受复数组的限制,可以随时变化。换句话说,句型的变化相当于押韵的变化。
第二,技能
在兴的三种诗法中,在童谣中,可以说绝大部分是直白的“赋”,加上少量的“比”,而“兴”往往只是用来“韵”的。所以最常见的技巧就是问答法、数列法、对应法、重复法、顶真法,尤其是上一句的顶真法。
文化问答
问:童谣的大力创作会导致传统童谣的消失吗?
答:基本不会,但原则上唱歌的人会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优秀的传统童谣经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的考验;二是传统童谣的音韵美、隐喻美、联想美是童谣创作无法比拟的;第三,传统童谣和台湾省谚是连为一体的。只要谚语存在,传统就不应该轻易消失;第四,以旧换新本来就是社会和自然的规律,不用太担心。但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对闽南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不够了解,只是把儿歌写在一部小说里,照本宣科,就有可能成为外来文化,失去台湾省童谣所谓的“原汁原味”。
问:《周雳岑之歌》的作曲和音乐要点是什么?
答:一是诵经的旋律;二是旋律口语化;第三,曲调简单易唱;四、前奏简洁明快:五、和声伴奏易弹;第六,幅度适中;七、上、下和切分音等特殊处理;八、字与声调的明确处理:同音字异调,同音字异调,同音字异调,同音字异调。
问:《甲乙丙狗咬猪》童谣是1990年教育部少儿歌唱比赛指定歌曲之一(公元2001)。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是传统童谣还是童谣?
答:这首童谣是日据时期写的。当时日本人一心西化,所以学外语的风气很盛。然而,众所周知,日本人的英语发音非常生涩。结果当时台湾省的人嘲笑他们的发音像猪被狗咬了一样难听。至于后面串联的阿爸,是从半空中掉下来的,这是后人附上的。据简老师说,这首童谣有很多版本。
文化收藏记录
浮士德
全名斯蒂芬?斯蒂芬·福斯特,美国早期的民谣作曲家,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如《苏珊娜》、《老黑人伯爵》、《肯塔基故里》等。,尤其是对南方黑人的描写,充满了无奈、怜悯、乐观和坚毅,没有人能打败他。
老年人阅读俱乐部
嘉义县普济市举办老人读书会,一方面教授老人识字等艺术和文学技巧。一方面,老年人口述史和俗语是互利互惠的,是一个很美的谈资,可供其他县市借鉴。
孔子
中国诞生于春秋时期。他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民歌”最早的组织者和阐释者。他曾说“诗三百首,思无恶”,意思是诗经三百首,都是纯洁美好的。
荷马(荷马)
古希腊诗人写了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并且唱了一辈子,他的作品成为了欧洲文化的源头。
文化是快速和容易沟通的。
文献学
1.施福珍著:台湾省宋集1-3,美丽印刷厂,第2版,1990年2月。
2.洪毅杨素芳:《海挥》,安科出版社,1989年。
3.台北市政府编:快乐读诗1-6,1989年9月。
4.王锦选编:《肥猪的叫声》,绿色出版社,1988年4月。
5.王锦选编:《点心摊》,台湾省麦克出版社,1988年9月第2版。
6.李贺著:《台湾省歌》,稻谷出版社,1980年。
7.钟信昌著:《台语儿歌研究》,台北师范大学,1990年。
8.庄柏霖台湾省诗词歌赋集,荣厚文化基金会,65438+1985年10月。
9.康著:《唱台湾腔》,安科出版社,第2版,65438+1987年2月。
10.行政院文化发展委员会编著:爱的风铃-台湾省2000年创作儿童歌曲100首,1989年创作65438+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