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为什么盛行草书?

从中国书法史来看,汉字的书写经过漫长的演变,在东汉末年开始有了一定的上升观念的机会。这是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自然形成的。从先秦到汉代,各种金石铭上的汉字具有明显的艺术意义,但一直没有被视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到东汉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应用文和审美文被分离出来,开始分道扬镳。这种变化与西汉政治文化的大规模发展有关。西汉文字的书写和应用越来越频繁。朝廷根据戒律法,尽量选拔擅长八体书法的人,任命郡县和中央机构的官员书写、奏事。如果文字不规范,他们的行为就会受到惩罚。汉武帝虽因学艺不用诫律,但“能文”一直是朝廷对文人升迁的考核。书法与仕途挂钩,促使汉代人重视书法。为了书写方便快捷,字体突破了秦代的篆书,产生了隶书、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文笔的好坏也成为了成为文人的必要条件,从而使得文笔开始与文人的生活情趣联系起来。这是东汉末年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条件。

东汉末年,汉字书写的艺术意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一是出现了篆书、草书、行书五种书法风格,使书法具备了形式条件;其次,过去模糊混在一起的应用文和审美文,在东汉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划分;第三,这一时期出现了真正的书法家;第四,真正的书法理论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本文拟围绕上述四个标志,研究东汉末年书法艺术自觉的背景。

第一和第五身体的完整性

汉代是各种书法风格孕育、产生和演变的时期。与篆书相对单一、对称的格局相比,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在笔法和形体结构上要丰富得多。但篆书在汉代已不再是实用文字,只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使用。

(1)隶书的书写方法早在秦朝就已经完成,日常使用中已经产生了笔画方正、结构简单、书写方便的隶书。当时官多狱多,隶书因其方便简洁而被广泛使用。隶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相比篆书的线条没有首尾,隶书的线条有着清晰的首尾,充满了运动感。这种新的书体一出现就迅速取代了篆书。除了实际应用的方便之外,不可忽视的是它加强了书写者对笔墨的鉴赏和把玩。从西汉简牍文字中可以看出,篆书的图案意义已经被迅速弱化,逐渐形成了汉代隶书的基本形制和用笔风格。到了汉代,隶书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西汉初年倾向于竖势的古文字,发展到波动明显、倾向于横势的隶书。这种东汉中后期碑刻中使用的隶书,后人一般称为八股文。

东汉中后期是隶书的全盛时期。碑刻是东汉书法的主要遗存。东汉人立碑的风气,与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占卜理论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与自然的感应有关。题字有一种神秘的意味,也与东汉大力褒扬贤良、正直、知名的人有关。因此,尽管当时重要的政府公告都是曹彰临摹的,但题字非常严肃,通常都写得规范工整。正是从碑文中,汉人成熟并发展出一套规范的隶书书写方法。反过来,正是在大量的碑刻活动中,规范化的隶书写法也找到了广泛的用途。东汉的石刻和青铜器铭文相比,可以说是老百姓的。青铜器摆放的环境很贵族化,所以它的适用范围比较窄,带来的是一种普遍庄重典雅的风格。石雕不是这样的,因为它造福了村子,铺路架桥,十里八村的村民建碑宣扬功德。又如,长辈去世,生前行善,后人为其立碑,以记载事实,彰显道德风尚...这种生活内容和需求,可能每个家庭、每个村庄都有,于是立碑蔚然成风,书法普及的通道打开了。一般来说,碑文不仅注重其文章内容,还注重书法水平,因为这是对碑主人的尊重。这种局面无疑给书法作品带来了大量的创作机会,这也是东汉书法艺术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书法一旦走向平民阶层,其风格就不能按照君主、贵族等少数人的口味来人为控制,于是就出现了书写风格的多样性。这归因于社会环境对风格的刺激和影响。

(2)行书和楷书的出现。到了汉代,篆书、隶书和曹彰已经成熟。行书和楷书虽然最终产生并成熟,但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日本石门清原在《四丘崖研究》中说:“总的来说,到了秦汉时期,篆、隶书发展到楷、兴、曹体,书体变得多样化。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当时形成的。”

八股文书法装饰性很强,笔画很讲究起笔和落笔,多用于正式场合,以示庄重。但在日常应用中为了简化和省事,逐渐出现了一种俗隶书,这种俗隶书也是从古代隶书中分化出来的。它不讲究波浪,在转折处转来转去,用尖笔较多,有钩笔,有些笔画常连在一起。到东汉中后期,这种庸俗的隶书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文体,即行书。然而,凯发传入李殊的明显时期是东汉中后期。如东汉元兴元年,王的双阙上有“汉沽”二字,其风格明显带有楷书特征。比如两个字的左手画,从隶书的逆笔画变成了楷书的正笔画,其收笔也失去了波浪,而“汉”字则从平方变成了方。从东汉永寿二年书写的竹书砖可以看出,这块砖的书法具有强烈的楷书感,其横画中对许多楷书的复原,尤其是“泥”字左边的三点,纯粹是楷书的笔法和形式。从上面可以看出,行书和楷书出现在东汉后期,之后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3)草书的确立与盛行关于草书的出现,许慎《说文解字序》指出:“汉兴有草书。”但从秦末汉初的出土资料来看,只有潦草的隶书,没有草书实物。现在能看到的是居延汉简中夹杂的草书。所以草书出现的时间比八股文稍晚,草书中的波挑被八股文吸收。这种保留了隶书笔法,具有独立文字的早期草书,在魏晋以后被称为“曹彰”,有别于现代草的连绵悠远,而汉代人只称之为“草书”。

八股文作为标准隶书形成,同时手写系统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草转章草;二是去除波浪,逐渐演变成楷书。曹彰的基本书写方法早在东汉中期就形成了。那时,文件、信件、账本甚至药方一般都用极其简单的曹彰书写。此时,由于曹彰书写的即兴性和越来越复杂的用笔技巧,书法家们沉迷于对千变万化的笔墨技巧的表现和玩味,从而造就了东汉末年一大批热爱艺术草书的书法家。赵翼的非草书,证明东汉末年盛行草书艺术追求。从儒家的实用角度来看,赵翼认为草书是一种对圣人之治或应用都没有帮助的遗物。他说:“乡镇不占这个便宜,法院不拿这个当官,医生不拿这个当考,四科不拿这个当编制,招聘不要这个,绩效考核不拿这个词。善不达政,拙不害治。”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赵翼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一心为公,刻苦操练,忘其疲劳,坐立不安,食不果腹。”十天,几片药和一个月的墨水。领导就像肥皂,嘴唇和牙齿经常是黑的。虽然我在人群中,但我不讲戏份,秀指画地,用草盖墙,手臂划破皮肤,断指断爪,见骨流血。“为什么崔原、杜杜、张芝等书法家对草书如此着迷?既然赵翼说草书不实用,那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他们发现草书有一个无限的审美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人是第一代以充分自觉的艺术意识书写汉字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