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论文是讨论问题和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如何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你整理的师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德论文1 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于高校的发展。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青年教师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在如何处理竞争关系和功利关系上稍有偏颇。而且大部分青年教师都伴随着严重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错误。当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就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以自我发展为重,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奉献精神。
2.青年教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合作意识差。团队精神是一个群体中的驱动力,体现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战斗力。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创造团队绩效的重要条件。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竞争激烈,而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这就越来越助长了青年教师的功利和自私。教师之间的竞争加强,但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较弱。一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在教学中忽视与他人的交流,缺乏与他人的讨论,导致教学过程的脱节和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而且有些老师性格孤僻,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其他老师交流很少,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3.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缺乏正确心态。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有一些浮躁的情绪,这使他们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上,态度不够严谨,保持着自己教学工作得过且过的态度,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较少。有时候,我们不按照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上课也是随随便便的反应和照本宣科。在学术研究中,急功近利,只注重完成研究任务,轻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对策
1.积极改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师德师风理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开展职业道德培训的指导思想。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青年教师会自觉转变心态,逐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发展榜样。高校要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在日常教学生活中,高校要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行为和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自觉,用科学的舆论引导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表彰优秀教师,鼓励青年教师进步。
2.将师德建设纳入教师考核。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等制度规划,对师德建设的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励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三。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水平随着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师中所占比例的逐渐加深,说明我国高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高校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因此,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质量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也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童年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但从目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来看,孩子受到的熏陶和教育并不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父母重智轻德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妩媚、无理”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幼儿园是最基本的时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自己的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为一名幼师,如何做好幼儿的德育工作?
第一,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日常生活和游戏是实施儿童道德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在与同伴和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理解了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在实践各种行为,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品质。比如我们班“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小朋友轮流当“老师”,模仿老师的动作,回答小朋友的“老师早上好”、“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等问候。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玩得很开心。再比如,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扮演几个小动物的角色,一会儿当“鹿”,一会儿当“羊”,把学到的礼貌用语编织到故事中,来编故事、讲故事。游戏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轻松、快乐、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愉悦了儿童的身心,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绪,用游戏教育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道德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常规和制度中。通过日常生活的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制度,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护公物、不怕困难的人。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儿童德育的有效手段。专业化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年龄段班级的德育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和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德育活动,即为实现某一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如谈心、讨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和节日庆祝等)。儿童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是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通过参观图书馆,孩子们可以看到书籍有序地摆放在书架上,阿姨们在努力工作,读者安静有序地借阅书籍,他们会深刻理解秩序的重要性,更加珍惜书籍。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孩子们参观了家乡的名胜古迹,品尝了当地的特产,欣赏了家乡的民间手工艺品,并通过绘画、手工艺品、结构材料等多种方式表达了家乡的特色...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因此,幼儿园应结合日常生活、游戏和专题德育活动,注意在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和要求,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合力,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第二,老师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对象是老师。他们对老师的仪态观察最仔细,感受最深,对老师的言行无一例外地模仿。在幼儿园,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为自己的言行辩护:“老师就是这么说的。”为了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要注意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想让孩子做什么都要先做好,经常规规矩矩,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洗手吃午饭,突然看到几个小朋友从卫生间出来,手湿湿的,笑眯眯的。我气得拦住王世年他们三个,问他们:“谁让你们这么做的?”这时,一个孩子小声说:“我看了看老师,我也是这么做的。”我一听,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原来是我的坏习惯影响了孩子,于是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检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进一步要求孩子讲卫生,做个好孩子。
从这件事,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老师对幼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年人的一举一动和态度都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在这面“大镜子”里,孩子看到了很多。所以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影响。
三、利用节日、生日等值得纪念的日子开展活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节日、生日等日子往往能激发孩子的情绪,增强他们的兴趣。这个时候教育孩子,可以让孩子容易接受。比如一年中很多有特定意义的节日,比如“三八节”、“五一”、“六一”、“国庆节”、“教师节”,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渠道。此外,我们还通过举办“希望奥运会成功,为中国运动员加油”等一系列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掀起了热爱祖国的热潮。再比如:我班的一个孩子赵,平时爱骂人。虽然多次教育他,但效果并不明显。9月1是他的生日。在我的反复启发下,他向全班同学保证从生日开始再也不骂人了,并让其他小朋友监督他。果然,那天他没有骂人。我顺势在班里表扬了他,要求他坚决改正说脏话的习惯。一个星期后,赵基本上纠正了骂人的习惯。就这样,我逐渐培养了孩子爱老师爱父母,关爱孩子的良好感情。
第四,将德育融入随机教育,提高德育水平。
随机教育就是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根据情况的变化实施教育。它具体、生动、有说服力。
由于儿童无意注意,无意记忆能力强,注意力容易被偶然的事物吸引,所以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善于把握机会,善于利用与人、与地、与事、与时俱进的机会。例如,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一起参观了名胜古迹,所以他可以在早上的谈话中向大家介绍这些名胜古迹,并鼓励他带纪念品给同龄人。老师可以在用餐时根据不同的食谱向孩子介绍蔬菜名称及其生长特性;洗漱时向孩子解释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教育孩子节约用水。
在随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孩子思考,避免空洞的说教。我不知道谁在班上撕了书。老师没有马上批评孩子,而是给孩子讲了这本书。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突然打断了他们的故事,并告诉他们说,因为书撕去了一页,他们不能继续讲下去了。孩子们应该讨论什么?在和* * * *的讨论中,他们了解到了爱惜书籍的道理,主动去补。随机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日常生活。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家园合作,协同开展幼儿园德育工作。
仅通过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够的。一定要做好自己家里的* * *教育。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孩子在家庭的时间比在幼儿园的时间多。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们往往更快、更多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配合家庭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目前,家庭早教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家长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而不注重孩子的早期道德培养,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容易形成孩子行为的两面性,在幼儿园是一种表现,在家庭是另一种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接待孩子进出园、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争取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促进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次,一个小孩在玩过家家游戏,扮演他爸爸的小孩刘七竟然打了扮演他宝宝的刘。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理直气壮的说:“他不听我的,我就打他。在家里不听爸爸的话,爸爸就会打我。”听了他的话,我知道了他挨打的根源。下午刘奇的爸爸来接孩子的时候,我和他推心置腹的谈了一次,跟他说明了情况。刘奇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表示再也不会打孩子了,希望老师及时联系教育孩子。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德育原则,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及时教育,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及时强化其良好行为。还要沟通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把幼儿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
3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把美德教育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肩负着为民族复兴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和促进民族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责任。特别是占60%以上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快速发展和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迫在眉睫。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教师风格是教师长期行为习惯和倾向的一贯风格[2]。在不同时期,师德师风的具体内涵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其本质仍然代表着中国。只有把握高校青年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道德基础,面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剖析高校教师的内在道德困境,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维度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逐步探寻问题的根源,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基本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不深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关系到国家的道路和命运。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意识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席卷中国人的思想。在我国进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淡薄、价值观模糊、政治信仰缺失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他们在背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把这种危险的价值取向传递给思想不成熟的学生,连锁效应不可小觑。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精神文明的繁荣。对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让经验不多的青年教师被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所迷惑,教书不育人,与规范脱节,对学生的行为没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思想道德上迷茫而不自知。
(二)职业认可度降低,职业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素质非常好,忠于教育、热爱教育,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多人从事教育的初衷是基于崇拜和奉献。然而,由于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矛盾、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难、行政体制过重等多种原因,青年教师基于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有所下降。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事业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认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漠不关心,不积极进取,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3]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对自己职业的理解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忽视了教育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那么就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地方,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
(三)价值观倾斜,无所作为。
一些青年教师过于注重个人得失,只强调自我价值和个人名利,不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注重构建新型和谐的同事关系,会导致价值观的倾斜。过分关注个人兴趣,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表率作用,在学术上任性妄为,抑制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的灵感源泉[4]。有些老师过于热衷于发展第二职业,却不注重本职岗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宝贵资源,放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只注重自身发展,忽视自身责任,缺乏诚信,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D)教师缺乏学术诚信,他们的职业良知倾向于功利主义。
在职称晋升越来越难的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要完成量化考核任务,不仅要重视教学,还要从事科研,承担班级导师任务,到企业实习,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不当的评价导向,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浮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抛弃最起码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拉关系、走后门、剽窃科研成果。诚实守信也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人主张君子要“律己”、“慎独”、“独立”。只有青年教师生活的环境干净整洁,才能唤回师德的温暖和芬芳。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有思想有抱负、有强烈创造欲望、有敏锐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实践能力的人,培养与祖国同进步、与时代共发展、与人民共奋斗的思想自觉的人,培养不断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和实践创新的人,培养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一所大学的精髓,是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奉献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作为承载着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希望的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构建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发展。
2013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可以增强青年教师对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保持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兴趣和工作热情,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培养学术态度严谨、人格魅力高尚、专业知识渊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育人。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良性发展,而且是衡量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必将对良好社会风气的迅速形成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必将成为社会学习的典范,重塑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的神圣光环。
第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培养的关键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这是内因;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是重要保障,也是外因。内外因素只有共同作用,积极配合才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从人文关怀和民族感情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分析事物的本质,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青年教师应注重师德的内化
一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高校青年教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教书育人、求知修身的全过程。第二,增强职业意识,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师德教育的实现和提升离不开教师的职业角色。青年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深入探索教育职业的本质,从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职业道德、高尚品格等方面进行自我雕琢。,并内化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们应该有知识,有思想,有信仰,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献身于国家建设,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弘扬师德的优秀传统。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才能充分发挥师德的作用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师德传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二)学校应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师德修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师德培训、师德评价考核到师德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部门精心设计、严格把关。要把师德建设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拓宽师德培训渠道,创新师德培训模式,科学制定师德评价考核办法,充分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借助榜样力量给予青年教师健康向上的舆论引导。通过导师制,青年教师可以全方位感受到优秀老教师的专业造诣。其次,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高等教育改革时期的青年教师普遍感到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压力正在逐渐消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理想。很多人过早产生职业倦怠感,心理健康堪忧。学校必须站在关爱青年教师的立场上,更多地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制度的力量构建一个充分的职业道德激励机制,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高等教育,最终实现学校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再次,学校还应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每个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气质和本质。大学文化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点睛之笔。
(3)社会各界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社会也在转型。许多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对他们的尊重,可以给予青年教师极大的肯定,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巩固自己在心中的地位,使青年教师自发地加强师德修养,自觉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荣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5]。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民族复兴的成败。这个话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推广实用方法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功利的。青年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才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尊重,树立教师职业的光辉形象。
参考
李云。浅析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的难点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61-62。
[2]冉春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77-180。
[3]龚克。大学文化应该是“育人为本”的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 (35): 60-62。
[4]齐慧轩,李云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误区分析及对策[J]。鸭绿江,2015: 1383,1434。
[5]廖亮。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