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一篇用翻译美学具体分析文本的论文。
薛福兴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研究始于王国维,他用现代西方的学术方法和观念来审视中国的古典美学传统,发现了传统学术视野中难以发现的东西。此后,以宗白华、朱光潜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在深入理解中国审美精神的个性方面获得了许多高精尖的知识。然而,总的来说,20世纪初是西方美学理论的集中输入和基础理论建构的时期,而中国美学研究则处于零星讨论和不成系统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进入了全面系统研究的新阶段,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中国美学史、断代史和专题研究著作,单篇论文也有所发表。从此,中国美学、美学理论和西方美学被视为美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分支,初步建立了中国美学这一美学分支,系统梳理了中国美学观念发展的大致轮廓。这打破了20世纪初西方美学被视为美学的局面,充分关注了人类审美意识中的民族文化个性,使美学学科内部的生态结构更加丰富和合理,对中国美学的深化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中国美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硕果累累的领域。
当然,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学研究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基础薄弱。从逻辑上讲,一门学科的建立应该从具体的、微观的专题实证研究开始,只有专题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一般的历史宏观总结结果。然而,在20世纪后期,中国的美学研究却恰恰相反。从一开始就是以通史研究为主的宏观研究阶段。作者积累了几年的心血来描述几千年的审美传统,其粗糙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单篇学术论文,也多是大题目,缺乏扎实的专题实证研究,有先天不足。第二,思想的学习。目前中国的美学研究大多停留在梳理美学概念的阶段,这只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后阶段,也是最抽象的形式。如果美学研究仅仅停留在美学概念上,没有更简单、更丰富的美学实践材料支撑,它永远是一棵无根的幼苗。这一点现在已经开始被美学界所认识。
中国美学研究正处于自我深化的新阶段,具体有四种方式:
化宏观为微观,走出一般的历史情结,回归具体的、实证的专题研究,重新做断代史、专题史的研究工作,以弥补先贤们的不足,为中国美学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对中国审美意识发展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如中国自然美学史、工艺美学史、生活美学史等,意义重大,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只有这些具体的、具有普遍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出来之后,我们才能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有一个更真实、更新、更高的认识。
把观念变成活动,走出理论文本,回到生动丰富的大众审美实践,回到更简单具体的审美活动的器物和文字资料,重新做系统的分类和整理。美学的历史首先应该是现实审美活动的历史,观念的梳理应该是结束而不是开始。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的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活动中分析美学元素,从浩如烟海的实物和文献中梳理美学线索,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努力,中国的美学研究将永远无法深化,永远处于前科学阶段。其实这是用实证的专题研究来补课,来超越20世纪后期的概念研究。
用中国美学的特殊材料解决人类美学的普遍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作为中国美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其实这只是对中国美学的初步研究。如果仅仅以欣赏民族文化的个性为己任,中西美学永远是各自独立说话,人类审美享受的知识体系就无法形成,中国美学的研究也就失去了普遍的学术价值。没有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普世学术视野和美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中国的实证研究将难以深化和推进。因此,本文以中国美学的独特材料为基础,提出了一些对研究人类审美意识史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解决了一些西方美学没有提出,或者已经提出但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将中国传统美学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美学研究的学术价值才能得到提升,所谓美学的“失语”、平等对话权的缺失、中西美学的碎片化等问题才会逐步得到有效解决。
坚持审美的世俗性,弘扬中国美学传统。审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起点,当下的感性立场决定了它永远是最世俗的精神生活。中国有着深厚的用审美享受生活的文化传统。自然美学、工艺美学、生活美学和艺术美学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恰恰需要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与西方以审美为真理和信仰的传统相比,中国以审美为乐趣的传统更符合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中国美学在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上都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因此,中国美学研究在推进当代美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和现实人文关怀方面应该有着极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