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话题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进行,关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引起了基础教育理论界和学校的关注。本文以生物实验教学为主题,对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课程理论和生物学的特点,确定了适合本课程特点的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另外,对高一生物选修课的成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校本课程生物学实验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已经进入学校。许多学者关注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参与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1.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不同的概念。关于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接受以下观点。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本校学生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多种课程(崔,1999)。校本课程通常由学校校长和教师决定,采用“实践-评价-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满足不同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客观差异,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崔,1999)。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同,校本课程主要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开发课程的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涉及到学校教育经验的方方面面(崔,1999)。有学者(许,2001)从新的课程开发策略、课程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新模式、学校特色建设、国家课程开发补充等方面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发生在学校领域,以国家和地方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由学校成员根据学校本身的性质、特点和条件,自愿、独立、自主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进行,旨在满足学校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同时,许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必须。两个基本点是“校本”和“课程开发”。“两个务必”是指在课程内容上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中隐含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设想,必须考虑到国情、语言习惯和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
2.国内外校本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自现代学校制度建立以来,在课程开发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传统。
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国家课程开发传统。自拿破仑统治法国的时代起,中央政府就一直颁布强制性教育计划、课程安排和国家考试范围。18年底,德国对学校课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了义务教育的科目和各科教学所需的课时,明确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阅读作业。在这样的强制性课程标准和统一的外部考试制度下,学校的教学工作被严格控制,教师几乎没有自由行动的空间。
另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非中心化课程开发传统,将部分甚至全部课程决策权下放给学校。美国的教育受州政府管辖。在课程方面,所有的课程决策权都属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赋予学校课程事务自主权。由于学区和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校本课程一直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教育体系一直秉承学校自治的传统。由于法律规定课程设计的权力属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个别学校集团,在很长的历史中,中央教育机构很少干预课程事务。
从西方国家近200年的课程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课程发展传统与其课程行政体制有关,课程行政体制决定了国家、地方政府和学校在课程决策中的权力分配结构。这两种课程体系各有利弊。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方面有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尊重学校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系统进行了一场由国家发起的大规模课程改革——新课程运动,由国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开发真正的高质量课程,目的是实现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新课程运动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和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主题是学科结构,科学组织的学科包括社会需要的所有知识。与包含大量知识的原始课程不同,新课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具有最新信息和严格逻辑的学科全貌。其内容强调关键概念和清晰的观点作为学科结构的基础。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获得现成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探索新知识,通过科学发现活动增加对科学家工作的兴趣。(崔,1999)
在这场课程运动中,英国和美国尤为突出。两国的课程开发者都认同新课程运动的基本理念,认为给予学校和教师过多的课程权力是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一,真正高质量的课程应该由国家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来开发。西部新课程方案由专家研究,参与新课程开发的教材由中央教育部门等组织力量开发。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来自教师的各种原因,“新课程运动”暴露了国家课程开发的缺陷,这主要是由课程开发的中心化造成的。这种模式将课程开发系统和课程实施系统割裂开来,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无法清晰地理解新课程的意图和课程目标中每一个细微的创新因素。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教学习惯,重组课程重心、学习空间乃至自身行为。这个过程涉及到很多实际问题。课程开发者往往缺乏与实施者的沟通与合作,无法将课程中隐含的一些基本假设和价值观传递给实施者,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有利于实施的建议。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分散的课程决策在许多国家再次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变化速度不断加快。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校需要对环境做出最敏锐的反应。校本课程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一直实行国家课程开发模式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层面提供课程事务的主动权,并出台了相关的课程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相同,便于管理和评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采用了前苏联的集中课程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引起了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受到了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的重视。这些学校意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办学特色和教师培养提高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改造和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或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
3.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意义
(1)从课程结构改革看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如前所述,国家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各有利弊。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的课程需要几门课程的适当组合。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讨论稿)》提出,在课程管理上,要“改革课程管理过度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既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又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对于课程和教材的管理与开发,《指导纲要》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其中,学校的职责是“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我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和选择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有权利和责任反映国家和地方课程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学校课程内部评价机制,保证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了未来几年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和发展模式,不仅对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然而,由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对校本课程及相关理论的理解还很贫乏,学校也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经验。因此,对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发展。这项工作需要教育理论家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一线教师的参与。
(2)校本课程有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不同的学校因为历史、条件、生源、师资水平都不一样。学校在组织课程时,既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又要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各有特色。
学生在发展中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爱好让学生表现出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校本课程直接指向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育资源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师和课程的特点进行调整。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满足学校差异和学生差异对课程的需求。
二。提出问题
1.国内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是农、林、牧、农、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相关应用科学的基础。按照研究对象和方法,生物科学属于实验科学。和其他实验科学一样,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是建立在对大量生物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
生物是中学最早的实验科学课程。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学习生物学课程时,既要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命现象,也要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和许多未知的生物奥秘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课上,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和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初步研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奥秘。
目前,我国生物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既不能体现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也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安排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强调系统性,缺乏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实验较少,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维活动。学生用文科课程的思维方式学习生物,生物课程失去了生物的学科特色。
国家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准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改变生物教学的现状。在课程设置发生重大变化之前,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等校本课程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在这种情况下,我校自1998起,开设了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以弥补现行生物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我们认为,即使新的国家课程计划开始运行,学校也需要为愿意发展和提高生物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些空间和时间,以促进他们在这方面的个性发展。我们努力通过我们的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生物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生物知识,为自己以后讨论科学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外活动和课程
在开设这门选修课之前,我们组织学生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生物活动。组织课外活动灵活,经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安排活动,但随意性大,计划性差;缺乏课程理论指导和明确的课程目标。
作为一门课程,它需要一定的课程理论的指导,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并按照确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此外,课程需要有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因此,开发新课程必须解决以下问题: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组织形式的选择、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具体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等。
三。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目标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重点不是研究其理论,而是在实践校本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根据以上认识,我与我校其他生物教师一起研究开发了以生物实验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并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
1.研究并确定本课程的目标。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3.研究本课程的评价方法。
(2)实施步骤
1.前测:本学期初对学生水平的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生物信息的关注,以及他们的生物技能和情绪。
2.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三个层次。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都不一样。
3.后测:检查学生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生物知识、生物操作技能、情绪的变化,以及课程存在的问题,反馈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
4.过程监控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在实施过程中,各年级教师经常就课程进行沟通,并根据课程发展,特别是因学校工作安排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的研究计划;整理和收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以便对课程进行总结和改进;整理修改本课程所写的讲义,准备编成生物选修资料。
四。结果
(一)本课程的理论研究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生物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A.具有一定的生物操作基本功、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A.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B.具备课内外收集和使用生物数据的能力。
C.学习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分组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和处理实验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d .发展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学会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正确表达实验现象、数据和分析结果。
E.发展合作和沟通技巧。
B.通过实验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C.愿意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的发展,关注与生物相关的社会问题,形成积极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2.选择课程内容
你选择什么实验?选择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每次实验要学习哪些生物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哪些技能?这是研究的一个方面。我们对自己做过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中国、美国、英国、香港和台湾省生物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按照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分类,选取了一些实验作为生物选修课的基础实验。我们选择的实验可以分为三类:
基本方法和技能训练实验——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探究性实验——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实验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后,探究一些生物问题,学习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研究的特点。
可选实验-有两种可选实验。一种是老师提供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学生自己的另一个实验项目。可选实验一般是长时间、大规模的实验。学生在选择自己的实验时,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研究。完成自选实验的方法很多,所以这种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主选题的实验多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团队成员需要相互配合,这种实验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见表1)。
根据课程内容,我们安排了本学期生物选修课的教学计划(见附表2)。
3.校本课程中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
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生物知识都不一样。因此,不同年级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初中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中生的生物知识很少,教师需要结合实验内容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操作,还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相应的知识。
一年级课程的重点是系统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培养目标,教师向学生提供实验讲义,学生阅读实验讲义,讨论,理解实验目的和操作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指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有操作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检查学生实验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验课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流程,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教师要提供相关的生物材料给学生阅读,并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以促进学生对实验目的和现象的理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要给更多的活动空间。
高二学生以自选题目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学生在他们选择的课题上学习并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对于初二学生,教师要关注实验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材料,并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对自己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虽然高二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高中生物,但是他们的生物知识还是比较欠缺的,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学习相关知识。
4.评估和评价的方式
如何评价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学习?学习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方式和结果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内容不同,考核评价的方法也应该不同。(见附表3)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考核,既要考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也要检验学习的最终结果。
对于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测,我们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查看完成的实验报告。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学习的期末考核有两种方式,初中成绩,实验考核。实验考核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处理。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设计和报告。
学生在参与本课程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是无法通过直接评估来评价的。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可以作为评估学生的指标,包括:出勤率、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在小组选择实验中的贡献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参与这门课程的态度和情绪。以上几个方面,除了出勤率是客观的,其他都无法进行定性检验。因此,除了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还使用问卷调查学生的情况,并分析学生对问卷的回答,了解学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