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微型项目研究的基础
袁岳微观项目研究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二是实践基础。微项目研究作为一种应用型研究,不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微项目研究不需要理论支撑。因为任何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都是由一个或一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组成的,属于一个或几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体系,而研究这个课题所必需的理论体系就成为支撑这个研究的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对微观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果一个微项目研究的思想、观点、概念与这个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对立的、矛盾的,包括逻辑错误,那么这个微项目研究缺乏教育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支撑,或者说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二,这些理论和知识是本次微型项目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那么,研究者对这些理论和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扎实、越坚定,研究就会越方便、越顺利。另一方面,一个对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一无所知,却想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微观项目的研究者,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一线教师往往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总认为理论空洞无用,其实不然。教育理论不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原则、规律和原理。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任何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否则,这样的实践和研究就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就微项目研究而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首先,有利于微观研究的选题。只有借助教育理论去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才能发现很多单靠经验体会不到的东西。如果我们掌握了心理学中记忆的遗忘规律,就会意识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率高,往往是因为不会复习。了解了学生的气质类型,就会意识到有些学生的冲动、鲁莽是气质类型的人格因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学生思想素质的问题。有了这些理性的思考,再去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就会觉得要讨论的问题太多了。其次,它有利于在研究中改进工作。有人说,教师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学生是一本“活书”。要读好这本书,教师要直接观察和理解,同时根据教育科学的理论揭示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只有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只有用教育理论来控制教学,教学才能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取得实效。第三,有利于写研究论文。教育科研论文应该是议论文,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有道理,有说服力,并且要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论证这些道理。既然是论文,就需要理论色彩和理性思维,而加强教育理论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师的理性思维。教育科研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有助于消除研究中的观念障碍。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写文章,老师都会涉及一系列专业概念。如感知、反馈、强化、班级集体、元认知、启发式、遗忘曲线、心理定势、课堂结构、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等。如果老师对这些概念知之甚少,甚至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做研究写论文就会产生障碍或者出错。如果学习了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就掌握了这些概念,看教育刊物或者写论文就方便多了。所谓实践基础,主要是指研究课题是否能反映学校和个人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或者有助于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和启发同行。对现实问题的反映越深刻、越及时,研究的实践基础就越充分,指导意义就越大。(摘自《教师微研究指南》)